語言概況,語言特點,贛語概況,
語言概況
德安話屬於贛語的一支。與南昌、景德鎮、撫州等地贛語有諸多接近之處,彼此之間可以後方言交談。德安地處贛北,與九江毗鄰,德安贛語淵源流長。加上居民來自匹面八方,也就帶來了南腔北調。自史可考者,唐朝有人從河南遷八,五代有人從徐州遷入。明初因戰爭關係。人口大量減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縣僅六千三百餘人。永樂二年(1404年),從吉安等地大量移民.到永樂十年(1412 年),人口增至一萬四千餘人,奠定了德安贛語的基礎。晚清又有河南、湖北向本縣移民。民國,有南昌、安義、高安、奉新向本縣移民。老移民變成了當地人,新老移民雜處.語言互相影響,除個別村落仍保留移民原籍方言外,多數地方都被德安話同化,形成本縣境內區域性贛語。
語言特點
地理位置亦是影響各處方言的一個因素。南鄉的金湖鄉近星子縣,語音受星子話影響明顯.該鄉的黃橋、大塘村居民操星子話半根鋪鄉近永修縣,東鄉的杯泉鄉近九江縣,上兩鄉的鄒橋、自水、塘山等鄉近瑞昌縣,彼此方言差異明顯。加上歷史因素,縣內四鄉方言比較複雜:杯泉鄉秀山孫村與於家山孫村,相隔僅一華早,祖人是同胞兄弟,但是於家山孫村人的遠祖母是修水縣人.語音影響到幾百年後的子孫,故民諺說:“德安地土輕,三里路上哇(說)兩樣音”。
縣城話受北方官話影響較明顯。據史料記載,自北宋至清末,德安縣官有不少是北方人。北京人鄭思賢在該縣連任九年知縣.終老未歸,其女嫁土籍人亦定居本縣。無疑,縣官的北方官話給縣衙士子及縣城居民以較大影響,例如,迄今尖團音不分,“修、“休”同音。
縣城話今又有老派新派之分,由於受南昌話和國語的影響,縣城中青少年操種帶南昌話腔調的新派縣城話,與老派縣城話迥異。德安境內萬言雖然複雜,但仍有一致性。這就是:陰平調型各地(包括各派縣城話)都是降升型,入聲分陰、陽,陰入一般有喉塞尾,“冷”、 明”均有文白異讀,下雨”叫“落雨’,“站立’叫“奇”,“他”叫“巨”他的”叫“巨咯”。縣城話的特點是:陽平、陰去、陰入罕各因聲母送氣與否影Ⅱ向調類分化,有整套的送氣濁塞音.新老派語音有明昂區別,如陰平調新派念平調型。
贛語概況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在語言學上是指分布於江西贛北、贛中、贛東、贛西以及湖南東部(包括洞口縣以及綏寧和隆回的北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西北部具有較大相似性的一種語言,包括近一百個縣市,使用人口約5500萬,是漢語八大語系之一。分布總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在南方六大漢語中,分布地域最廣。
贛語歷史十分悠久,還保留著許多遠古時的印記,比如“站”是國語中最普通的辭彙,而贛語族群卻說成“企”,商周時的華夏族就是這么說的。“企”的甲骨文和金文描繪了一個側立的“人形”,特彆強調了“腳掌”,生動的表示了“站立”的意義。後來隨著隸書的出現,“人”和“企”開始分離。在“企鵝”一詞中,“企”字任然保存了古義,說明它不是普通的鵝,而是站立著的鵝。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贛語就已經開始初具規模了。贛語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是秦漢時期,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由於經濟政治上的需求,組織了一系列、強制性的人口遷移。而從這時候開始,贛語由此開始茅芽。而在兩晉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現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這時候的贛語也形成了一種新的漢語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