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

由於對DFS研究所發展的滑翔機的軍事用途發生興趣,德國軍方的一份契約提出生產3架原型機的需求。繼1937年成功的展示之後,接著是一批先期生產型DFS230A-0,和一批少量的生產型DFS230A-1與具備兩套作業系統的DFS230A-2教練型進入服役。DFS230成為德國空軍的標準輕型突擊滑翔機。這批先期型再加上以後陸續生產的DF230總計超過1,000架,由多家工廠生產。

基本介紹

  • 類別:滑翔機
  • 國家:德國
  • 時間:1937年
  • 用途:戰爭
民用滑翔機,應運而生,性能數據,完美戰術,各種型號,奇怪的改進,奇襲戰史,最後的演出,

民用滑翔機

早在萊特兄弟發明有動力飛機之前,一些先驅者就已經嘗試著披上類似鳥兒翅膀結構的撲翼進行滑翔飛行。儘管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近似自殺的方式顯得愚不可及,但正是這些冒險開創了人類航空史。1891年,德國著名航空學家奧托·李林塔爾(OttoLilienthal)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固定翼滑翔機,並在其後五年中先後設計並製造了5種單翼滑翔機和2種雙翼滑翔機。1896年8月9日,李林塔爾在一次滑翔機飛行試驗時不幸墜落,臨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必須有人為此犧牲”。正是李林塔爾的滑翔機試驗為後來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奠定了基礎,他後來被人們尊稱為“滑翔機之父”。李林塔爾讓人們認識到即使沒有發動機,僅僅依靠風力和重力也能進行飛行。
20多年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受制於《凡爾賽協定》,不得擁有和開發任何軍用飛機,但該協定並未禁止德國建造滑翔機。於是,德國抓住這個空檔,在國內成立了無數滑翔機俱樂部,為日後建立德國空軍培養了大批寶貴人才。1933年希特勒上台時,滑翔機訓練更是成為了每所德國高中的必修課目之一。由此使當時幾乎每個德國青年男子都具備了一定的滑翔機飛行技巧,為日後德軍空降部隊擁有大量技術嫻熟的滑翔機駕駛員打下了基礎。在這段時期里,德國又先後開發了幾種民用滑翔機,但它們離執行作戰任務的要求還差了關鍵的一步。
OBS滑翔機和DFS研究所
1932年,羅恩·羅斯濟登(Rhoen-Rossiter-Gesselschaft)航空研究所的亞歷山大·李比希(AlexanderLippisch)
和沃爾特·喬治二世(WalterGeorgII)兩位博士合作設計了一種被稱作“OBS”的氣象觀測用滑翔機。這是一種長機翼滑翔機,能夠裝載兩名氣象觀測員和必要的觀測儀器在牽引機拖曳下,利用強烈的上升氣流升至高空,進行氣象觀測。
在大多數人眼裡,OBS是一種普通的民用滑翔機。但是,有一個人卻發現了OBS滑翔機潛在的軍事用途。他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王牌飛行員恩斯特·烏德特(ErnstUdet)。在觀看了OBS滑翔機的飛行後,烏德特意識到這種滑翔機既可以把士兵直接送到作戰地點,又能夠向孤立無援的部隊運送彈藥和物資,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烏德特隨即向德意志帝國航空部(簡稱RLM,德國納粹空軍前身)中昔日的戰友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賴姆(RobertRittervonGreim)將軍推薦OBS滑翔機,由此使其得到德軍關注。
1933年,德國軍方在格里斯海姆(Griesheim)組建了德國滑翔機研究所(DeutscheForschungsanstaltfürSegelflug,以下簡稱DFS),OBS滑翔機成為其成立之初的重點研究對象。DFS後來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運輸機甚至火箭,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正是其技術儲備使德國能夠在二戰期間創造出像Me163“彗星”(前身是DFS194滑翔機)這類超前的飛行器。而曾在DFS工作的骨幹人員後來大多數都在德國航空界有所成就,其中包括德國著名女飛行員漢娜·萊契(HannaReitsch)。她最早駕駛OBS滑翔機,在容克斯Ju52/3M型運輸機拖曳下成功地進行了試飛。

應運而生

1936年9月,一批德國軍官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蘇聯紅軍在明斯克(Minsk)附近舉行的一次空降作戰演習。蘇
軍在演習中利用TB-3重型轟炸機運載了1,500名傘兵進行空降,還在其炸彈倉掛載大量卡車和輕型裝甲車一同進行傘降。在占領著陸場後,大批滑翔機載著彈藥和補給依次著陸,為空降部隊提供支援。整個空降演習給德國軍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包括了日後德軍空降部隊司令庫特·斯徒登特(KurtStudent)將軍。
斯徒登特在蘇軍空降部隊對滑翔機套用的基礎上提出了直接利用滑翔機運送作戰部隊進行突擊空降的構想。這種想法與已擔任德國空軍技術總監的烏德特不謀而合,後者進一步提出了“突擊滑翔機”的概念,並引申出利用其在敵後降落進行突襲的戰術。這引起了希特勒的極大關注,他對突擊滑翔機寄以厚望,希望能通過這種類似特洛伊木馬的運載工具將大批部隊神不知鬼不覺地送到敵人後方,發動突然襲擊。於是,德國軍方下令給DFS,要求儘快研製出一種實用的突擊滑翔機。
設計工作交由DFS的設計師漢斯·雅各布(HansJacob)負責,並處於高度機密狀態,型號為“DFS230”。在整
個設計過程中,雅各布和設計小組參閱了大量OBS滑翔機的數據和試飛記錄。1937年,三架DFS230原型機完工,被分別命名為“DFS230V1、V2和V3”。DFS230是一種輕型突擊滑翔機,其結構秉承了傳統的滑翔機布局方式,採用高單翼加翼下支撐的混合式結構。機身橫截面近似矩形,骨架由鋼管焊接而成,表面覆以亞麻材料製成的蒙皮,因此製造成本十分低廉,便於大量生產。
考慮到以後生產教練機型的需要,原型機在設計時具有安裝兩套操縱裝置的空間。除了正副兩名駕駛員以外,DF
S230還能裝載8名全副武裝的空降兵。其最大起飛重量為2.1噸,自身重量為900公斤。用於貨運時需要將機身內的座椅拆除,最大物資運載重量為1噸。機身後方左側開有一扇較大的艙門,可以讓空降兵迅速跳下滑翔機。為了減輕重量,DFS230的雙輪式起落架在起飛後即被拋棄,著陸時完全依靠機腹堅固的金屬滑橇。起初,所有試飛均由容克斯Ju52/3M型運輸機擔任牽引機。後來,逐步試驗了多種型號的牽引機,如He46、He72、Hs126雙翼機,甚至Ju87B“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性能數據

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主要數據
型號:DFS230B-1型;DFS230F-1型(V7號原型機)
首次試飛時間:1940年底;1943年底
進入量產時間:1941年初;未量產
載員人數:機組2人+乘員8人;機組2人+乘員15人
翼展:21.98米;19.41米
機身長:11.24米;12.5米
機身高:2.07米;2.9米
翼面積:41.3平方米;39.37平方米
空重:860公斤;1,255.5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2,100公斤;3,006.4公斤
最大滑翔速度:290公里/小時;330公里/小時
最大拖曳飛行速度:210公里/小時;300公里/小時
機載武器:1挺7.92毫米MG15型機槍(部分加裝2挺7.92毫米MG34型);不詳

完美戰術

1937年,DFS230原型機通過了德國軍方的測試,量產工作由哥達車輛製造廠(GothaerWaggonFabrik,以下簡稱GWF)負責,首批預生產型為DFS230A-0型。1938年到1939年間,先後有28架DFS230A-0型被交付給隸屬於德國空軍的第7空降師。該師成立了一個由基斯(Keith)少尉領導的突擊滑翔機指揮部,負責利用DFS230A-0型進行演練,開始摸索滑翔機機降作戰戰術。
德國軍方經過多次演練後得出結論,在突襲一個範圍較小的戰術目標時,利用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實施機降比
使用降落傘進行傘降具有更大的優勢。在使用傘降方式時,傘兵在從空中緩緩飄落到地面的過程中需要很長時間,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容易造成傷亡。既便平安著陸,也會因為降落地點分散難以快速集結形成戰鬥力。再加上傘兵還必須卸除降落傘、尋找分開投放的武器裝備,其花費的時間相當長,容易貽誤戰機,使得突襲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當使用DFS230滑翔機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經過多年培訓,德國擁有許多優秀的滑翔機駕駛員,他們可以準確地操縱DFS230滑翔機降落在目標附近20米之內。一旦著陸,全副武裝的空降兵就可以立即跳出滑翔機投入戰鬥。其次,滑翔機沒有發動機產生的噪音,如果在夜間發動攻擊,可以在敵人全然不知的情況下悄悄地抵達目標地區,從而達到近乎完美的奇襲效果。

各種型號

DFS230A-1型
在DFS230A-0型被德國軍方認可後,1940年初,以GWF牽頭由多家德國飛機製造廠參與生產了第一種量產型DFS230A-1型,它立即成為了德國空軍的標準輕型突擊滑翔機。與此同時,德軍第一支滑翔機機降部隊——第1滑翔機突擊團第1營(I./Luftlandergeschwader)組建而成,並開始接收DFS230A-1型。同年末,該團另外3個營也相繼組將而成,全團總共接受了455架DFS230滑翔機。與DFS230A-1型同時生產的還有少量DFS230A-2教練型,它與前者的區別是安裝有兩套操縱裝置。
DFS230B-1型
DFS230A-1型在投入實戰後暴露出了兩個問題:著陸距離太長和缺乏自衛能力。這使得DFS230A-1型容易在飛行
和著陸過程中很容易遭到敵方戰鬥機或地面防空火力的殺傷。針對這兩點,DFS在1940年末開始改進一種更完善的DFS230B-1型。縮短著陸距離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著陸時的阻力,前線部隊通常在滑翔機的著陸滑撬上纏繞大量鐵絲,這種做法逐漸成為德軍空降部隊慣用的戰地改裝手段。而DFS230B-1型對此所做的改進是在機尾增設減速傘,並在機腹安裝磨擦係數更大而且更堅固的重型滑橇。此外,DFS230B-1型的機身強度也相應提高。這些改進使DFS230B-1型在遇緊急情況時可以進行陡角度快速俯衝,在很短的距離內著陸並停穩。
加強自衛能力方面,DFS230B-1型在緊挨著駕駛艙後的機背處安裝有一挺MG15型機槍。由於其支架設計得十分靈活,該槍擁有良好的射界,既可以在空中當作自衛武器,著陸後又能在地面進行壓制射擊,為空降兵提供火力支援。有部分DFS230B-1型還被前線部隊進行了戰地改裝,在機
頭位置加裝了兩挺MG34型通用機槍,進一步增強火力。1941年初,首批DFS230B-1型投入量產並逐步交付德軍空降部隊用以替換DFS230A-1型。與DFS230A型類似,在DFS230B-1型的基礎上也衍生出了擁有兩套操縱裝置的DFS230B-2教練型。整個DFS230B型的最終產量高達1,020架。
DFS230C-1型和DFS230D-1型
為了儘可能縮短著陸距離,DFS試驗在DFS230A-1型機頭安裝3枚由萊因金屬(Rhienmetall-Borsig)公司生產的反向噴射火箭,由此產生了DFS230C-1短距著陸型。經測試表明,利用火箭噴射產生的反作用力可以讓DFS230C-1型在16米距離內完成著陸並停穩。此外,火箭噴射時產生的煙幕還可以為滑翔機和空降兵在著陸後提供有效的掩護。利用其經驗,DFS又在一架DFS230B-1型上安裝改進後的減速火箭,改制出編號“DFS230V6”的原型機。原本計畫在其基礎上開發出另一種量產型號DFS230D-1型,但最終未能如願。
DFS230F-1型
對於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的最後改進工作由GWF負責,其目的主要在於提高裝載量和牽引飛行速度,改進後的型號被定為DFS230F-1型。1943年底,GWF試製出一架原型機,命名為“DFS230V-7”。其機體比以前所有型號明顯寬大了許多,能夠容納2名駕駛員和15名全副武裝的空降兵,或者裝載1.75噸重的物資,最大起飛重量為3噸。由牽引機拖曳時,最高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330公里。由於GWF擔負了大量其他機型的生產任務,加上原有的DFS230型號和其他型號滑翔機已經足夠德軍空降部隊使用,DFS230F-1型的進一步量產化工作被無限期拖延。

奇怪的改進

Fa225型旋翼機
為了縮短著陸距離,由福克·艾徹格里斯(FockeAchgelis)飛機製造廠對DFS230型滑翔機進行了一種最為奇特的改進:在拆除了機翼的DFS230B-1型機身上安裝由該廠生產的Fa223型直升機的3葉式轉翼,由此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旋翼機,命名為Fa225型。儘管其著陸距離只有不到15米,但操控性能過差,因此僅試製了一架原型機,沒有被進一步開發成量產型號。
在DFS230基礎上發展的聯體機
DFS230通常由Ju52/3M、Do17、He111以及Hs126等機型作為牽引機。當天氣情況較好時,使用一根長40米的軟
式牽引繩索;當夜間或天氣情況惡劣時,改用一根長度僅1米的硬式牽引棒。1942年,DFS開始嘗試一種全新的牽引方式:將牽引機置於DFS230滑翔機上方,利用硬性聯接裝置將其結合在一起,形成“背負式聯體機”。由牽引機提供動力進行遠距離飛行,在飛抵目標上空時,鬆開聯接裝置,將DFS230滑翔機放下,降落到目標區域。
DFS先後試驗了3套方案:1)與科勒曼公司KI35型教練機結合的聯體機;2)與福克·沃爾夫公司的Fw56型“隼”(Stösser)式教練機結合的聯體機;3)與梅塞施密特Bf109E型戰鬥機結合的聯體機。前兩種聯體機在起飛時仍舊需要由牽引機牽引;後一種則無需牽引可以獨自起飛,無
疑是最成功的一種方案。它在1943年由德國飛行員弗萊茨·斯坦莫(FritzStamer)駕駛進行試飛。試飛時DFS230滑翔機機腹的著陸滑撬被拆除,取而代之以一套後三點式起落架。試飛表明聯體機可以依靠Bf109E型戰鬥機的發動機動力進行起飛和長距離飛行,證明了設計的可行性。聯體後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讓DFS230滑翔機具有更遠的攻擊距離。但由於採用硬性聯接方式,缺乏鬆緊調節性,當遭遇強風和氣流時,聯體機很容易出現脫離現象。因此,在DFS230基礎上改進的聯體機僅停留在測試階段,沒有被投入正式生產。

奇襲戰史

奇襲埃本·埃馬耳要塞
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首次大規模參戰就是奇襲比利時埃本·埃馬耳要塞之戰。該要塞地處荷蘭
比利時交界處,控制著貫穿比利時全境的艾伯特運河上的坎尼(Kanne)、費爾德韋茲爾特(Veldwezelt)和弗羅恩哈芬橋(Vroenhoven)三座橋樑,它們是深入比利時腹地的必經之路。比利時總共花了三年時間苦心修建埃本·埃馬耳要塞,並將其視為自己的“東大門”。其最外圍是位於三座橋樑附近的橋頭堡;外圍有一條人工開鑿的護城河和大量反坦克塹壕及障礙物;中間設定有大片雷場;內層是沿要塞邊緣修建的無數掩體、暗堡和戰壕;最裡層是要塞自身的炮台和機槍陣地;要塞內部修有一條總長度為4.5公里的地下坑道,並且儲存了可以支撐半年之久的彈藥、淡水和食品。加上重兵把守,整個要塞可謂固若金湯。
如果利用常規的攻堅戰,德軍需要調集大量兵力、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必須付出重大傷亡才能從外圍攻克埃本·埃馬耳要塞。1939年秋,德國情報機關設法搞到了要塞的設計圖紙。經過仔細研究,德軍發現要塞頂部擁有長900米、寬700米的面積,地勢開闊平坦,剛好滿足DFS230滑翔機的著陸要求。於是,德軍開始醞釀一個大膽的利用DFS230滑翔機上演“特洛伊木馬奪城記”的計畫。
為此,德軍在同年10月按照設計圖紙仿造了兩個模擬要塞,並且成立了特別突擊隊,配以一個加強空降營的兵力,使用DFS230滑翔機對模擬要塞模擬進行了十多次晝夜間的攻擊演習。為了縮短著陸距離,DFS230滑翔機的滑橇上纏上了大量鐵絲,確保其能夠在要塞頂部安全著陸。此外,德軍還準備使用一種空心裝藥的聚能爆破裝置。其內部裝有100磅(45.36公斤)高爆炸藥,產生的爆炸力聚集在一點,足以摧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工事,並將其內壁震碎,形成無數高速飛射的碎片,就像彈片一樣,足以對工事內的人員構成致命的威脅。
突擊隊的人員總數最終被確定為700人,分成兩個梯隊。第1梯隊共400人,計畫搭載DFS230A-1型滑翔機實施機降,主要任務是攻占要塞表面陣地和奪取艾伯特運河上的三座橋樑,並不惜一切代價固守到德軍地面攻擊部隊到達。第2梯隊共300人,採用傘降方式,負責支援第1梯隊。
1940年5月10日凌晨4點30分,41架隸屬於第1滑翔機突擊團的DFS230滑翔機在Ju52/3M運輸機的牽引下,搭載著第1梯隊起飛。儘管埃本·埃馬耳要塞的比利時守軍事先已經得知德軍將要採取攻擊行動並全部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但他們注意的只是要塞周圍的情況,根本沒有料到敵人會來自空中。當DFS230滑翔機利用凌晨微亮的天色悄悄地降落在要塞頂部時,比利時守軍全都大吃一驚,一時間不知所措。
其實,首批降落在埃本·埃馬耳要塞頂部的只有9架DFS230滑翔機,著陸的德軍空降兵也只有90餘人。然而,僅僅
在10分鐘的時間內,他們就跳離滑翔機,用衝鋒鎗擊斃了要塞外部的少量比利時守軍,並用爆破裝置和手榴彈對要塞的碉堡炮塔和所有工事的出入口逐個進行破壞,使得比利時守軍全部被困在要塞內部,從而完全控制了要塞表面陣地。隨後,另一批DFS230滑翔機分別降落在三座橋樑附近,從比利時守軍的橋頭堡後方發起進攻,輕而易舉地控制了所有橋樑。早上7點整,負責支援的第2梯隊準時傘降到埃本·埃馬耳要塞,德軍空降兵的戰鬥力得到增強。
比利時第7步兵師以一個營的兵力,在當天早上8點開始向占領要塞表面陣地的德軍空降兵發動反擊。但在德國空軍的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支援下,德軍空降兵頂住了比利時軍隊的反擊,使其無功而返。當天黃昏,德軍第6集團軍抵達艾伯特運河東岸,先頭部隊在第二天凌晨同占領要塞的德軍空降兵匯合。要塞守軍見大勢已去,剩下的1,000多人在下午1點15分全部向德軍繳械投降。比利時就此失去了埃本·埃馬耳要塞的防護,德軍從此長驅直入,向比利時腹地快速推進。5月17日,德軍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政府宣布投降。
從某種程度上說,德軍利用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突襲埃本·埃馬耳要塞可以算得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富有冒險色彩的一次軍事行動。正是這次行動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讓英美等國意識到了滑翔機空降作戰的重要戰術價值,更被當作首次利用滑翔機進行的攻擊而載入了世界戰爭史。
攻占科林斯灣大橋
1941年4月中旬,納粹德國入侵希臘。處在希臘中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軍隊和大英國協軍隊面臨著被德軍包圍的
局面,他們準備撤退到克里特島或北非。為了阻斷其退路,德軍計畫利用空降部隊攻占伯羅奔尼撒半島和希臘大陸之間唯一的一條通道——科林斯灣大橋(CorinthCanalBridge)。
大英國協軍預計德軍可能對大橋發動突襲,因此駐守了4個連的兵力,並在橋上安裝了炸藥,準備在己方部隊撤退後將其炸毀,阻止德軍追擊。德軍方面則投入了第7空降師第2團下屬的兩個傘兵營,加強配屬1個傘兵工兵連和1個重武器連,總計1,500人。與突襲埃本·埃馬耳要塞不同,這次行動將主要採用傘降方式,只有負責拆除引爆裝置的工兵將搭載DFS230B-1型滑翔機進行機降。
4月26日早上7點40分,12架DFS230滑翔機在Ju52/3M運輸機的牽引下起飛。它們裝載著100多名工兵,負責向科林斯灣大橋發起首批進攻。由於機尾安裝有減速傘,所有DFS230B-1型滑翔機均在大橋兩端不足100米距離內著陸。工兵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躍出滑翔機,像閃電般撲向科林斯灣大橋。他們一邊同橋面上的守軍陷入激戰,一邊冒著槍林彈雨拆除橋上的引爆裝置。5分鐘後,德軍工兵拿下了大橋兩端的橋頭堡並拆掉了所有引爆裝置,成功地控制了橋面。
與此同時,兩個德軍傘兵營按照計畫分別在科林斯灣大橋的南北兩端跳傘著陸,與橋面上的工兵會合,一同攻占了守軍指揮部。然而,一個突發事件讓德軍眼看即將到手的勝利半途而廢:科林斯灣大橋上的炸藥突然爆炸,大橋斷為兩截,橋上的德軍全部陣亡。關於其原因可謂眾說紛紜,德軍方面認為是炮彈誤擊炸藥所致;英軍方面則堅持是英軍士兵向橋上炸藥射擊將其引爆。德軍原定完整占領科林斯灣大橋的目標就此落空。直到第二天,德軍才架設起浮橋並向南追擊。但此時希臘軍隊和大英國協軍隊已經轉移到半島南部的港口,搭乘英國皇家海軍的軍艦撤退。
儘管攻占科林斯灣大橋行動最終沒有達到德軍預期作戰目的,但DFS230B-1型滑翔機以及搭載的100多名德軍傘兵工兵的出色表現卻是可圈可點。他們再一次證明了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擁有不易被發現、著陸準確和反應迅速等特點,極其適合用來發動奇襲
血戰克里特島
其實,德軍空降部隊使用DFS230滑翔機攻占科林斯灣大橋只是為另一次更大規模的空降作戰所做的熱身。這就是
德軍在1個月後發動的克里特島空降戰役,代號“水星行動”(OperationMercury),堪稱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次完全依靠空降部隊實施的進攻戰役。德軍在這次作戰中投入了第4航空隊下轄的第8和第11航空軍。其中,第8航空軍負責提供空中支援,配備大量轟炸機、俯衝轟炸機、戰鬥機和偵察機;第11航空軍負責實施空降作戰,轄有第7空降師、第22空降師和第1滑翔機突擊團,加上臨時編入的第5山地步兵師,總計人數達到2.2萬人,配備有500架Ju52/3M型運輸機和80架DFS230B-1型滑翔機。
第11航空軍將被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戰鬥群,分別在克里特島北部的3個機場附近進行空降。第1滑翔機突擊團屬於西部戰鬥群,大部分將搭載DFS230B-1型滑翔機發起首批攻擊,具體任務是占領島上最大的機場——馬利姆(Maleme)機場,並扼守至後續部隊到達,其餘空降部隊將採用傘降方式。在奪取機場後,作為預備隊的山地步兵師將乘坐運輸機直接降落在機場。
英軍方面則決心堅守克里特島,投入兵力為大英國協軍隊3萬人和希臘軍隊1.4萬人。由於獲悉德軍將對克里特島實施空降作戰,大英國協軍對克里特島加強了防禦力度。作為全島最大機場的馬利姆機場成為重中之重,由戰鬥力較強的紐西蘭第5旅在希臘部隊的配合下負責防守,總共有1.2萬多人。他們在馬利姆機場附近布設了大量的高射炮高射機槍,還在適合空降地區設定了障礙物。對於將要在此空降的德軍第1滑翔機突擊團而言,一場噩夢即將上演。
1941年5月20日凌晨4點30分,德軍空降部隊的第一批運輸機分別裝載著傘兵和牽引著DFS230滑翔機從希臘南部機場起飛。經過200多公里的飛行後,大約在早上7點,首批DFS230滑翔機載著第1滑翔機突擊團第1營和第3營在馬利姆機場機場附近著陸。但這一次,德軍空降兵再也沒有像在埃本·埃馬耳要塞和科林斯灣大橋那樣的好運氣了。
第3營的著陸地點正好就是紐西蘭部隊的防守陣地,一些滑翔機還未著陸即在半空中被密集的防空炮火打得解體,另一些滑翔機則在著陸時撞上了地面的反空降障礙,嚴重受損。剩下僥倖平安著陸的空降兵剛剛衝出艙門,就遭到守軍機槍掃射,紛紛倒在了滑翔機旁。全營三分之二的人員在短短几分鐘裡悉數陣亡,包括該營營長。第1營降落在馬利姆機場西側的河床里,由於該處沒有任何部隊防禦,因此躲過一劫。相比之下,該團另外兩個營因為採用傘降方式著陸,傷亡更加慘重。其著陸點也都是紐西蘭部隊重點防禦地帶,在降落期間完全暴露在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之下,許多人在落地後就再也沒有站起來。此刻只有第1營尚保留有戰鬥力,但實難獨自完成攻占馬利姆機場的任務。
而第11航空軍在其他地區的所有空降也都遭到了大英國協軍隊的頑強抵抗,負責指揮一線作戰的第7空降師師長威
廉·薩斯曼(WilhelmSuessmann)中將由於乘坐的滑翔機墜毀而斃命。德軍空降部隊出師不利,形勢極為嚴峻。德軍指揮部決定投入作為預備隊的第5山地步兵師,但輸送部隊的運輸機需要著陸的機場。
於是,所有馬利姆機場附近的德軍空降部隊得到命令,全力支援第1滑翔機突擊團,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機場。第二天早上,德軍空降部隊開始發起攻擊,重點進攻機場地區的制高點107號高地,從那裡可以控制整個機場。守衛該處的2個紐西蘭步兵營居高臨下,依靠猛烈的火力使德軍久攻不下,傷亡巨大。關鍵時刻,德軍再度利用DFS230滑翔機向107號高地輸送了1個加強連,使得兵力得到一定補充。儘管如此,戰至黃昏時分,第1滑翔機突擊團原本1,900多人只剩下不足600人,團長也身負重傷,被迫停止了進攻
然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變化,防守107號高地的紐西蘭部隊在當天夜裡主動撤出了陣地,德軍趁機占領了高地並在第二天一早占領了馬利姆機場。此後,德軍通過該機場源源不斷地運送部隊,到5月31日為止占領了整個克里特島。
在歷時12天的戰鬥中,德軍空降部隊付出了慘重代價,總計傷亡人數超過6,500人,接近參戰兵力的三分之一。尤其是第1滑翔機突擊團,人員傷亡率達到了70%,大部分DFS230滑翔機徹底損壞,克里特島後來被德軍稱為“空降兵之墓”。
希特勒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對負責指揮作戰的斯徒登特將軍說道:“空降作戰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於其突襲效果,現在這種效果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在克里特島之後,我們再也不會採取空降作戰了。”此後,德軍空降部隊主要被當作普通地面部隊使用,而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也再也沒有被大規模用於空降作戰行動了。
營救墨索里尼
1943年7月25日,迫於戰爭形勢的逆轉,義大利政府在國王支持下逮捕了義大利法西斯頭目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Mussolini),並準備與盟國簽定停戰協定。希特勒為防止義大利倒戈,決定救出自己的盟友,讓其重掌義大利政權。為此,德軍參謀部制定了“橡樹行動”(OperationWiche)計畫,準備組建一支突擊隊負責營救墨索里尼。這支突擊隊的指揮官由希特勒親自選定,他就是奧托·斯科爾茲內(OttoSkorzeny)上尉,後來人稱“歐洲最危險的男人”。
雖然義大利政府將關押墨索里尼的地點幾經更換,最終還是被德軍情報機關發現,確定為位於義大利亞平寧山區
(Apennines)最高峰大薩索山(GranSasso)上的“坎波·因帕萊塔”(CampoImperator)旅館。該處地勢險峻,只有一條纜車道與山下的相連,擔任守衛的義大利士兵大約有250人。
1943年9月10日,斯科爾茲內在對該地區進行空中偵察後,計畫使用空降方式奇襲“坎波·因帕萊塔”旅館,救出墨索里尼。由於山上空氣稀薄、風速較大,難以實施傘降。偵察中發現旅館前面有一小塊空地,可以嘗試用滑翔機進行機降。但當時德軍空降部隊大量使用的哥達Go242滑翔機體積龐大,無法在那么小的場地降落。因此,斯科爾茲內決定採用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他計畫使用12架DFS230運載108名突擊隊員。其中4架在山上降落,負責營救墨索里尼;餘下8架在山谷降落,負責攻占纜車站台,阻止意軍向山上增援。最後有輕型飛機在山頂降落,將墨索里尼接走。
9月12日下午1點,所有DFS230滑翔機經過轉場後在Hs126輕型攻擊機的牽引下,從羅馬近郊的普拉提卡·迪馬雷(PraticadiMare)機場起飛。起飛時有2架DFS230滑翔機跌入美軍轟炸後留下的彈坑內撞毀,飛行中又有2架迷失方向被迫返航。因此,最後只有8架到達目標上空,在3,600米高度與牽引機脫離,滑向兩處目標。
由於這次使用的是臨時改進的DFS230C-1短距著陸型,安裝有反向噴射的減速火箭,加上機尾減速傘和機腹滑撬上纏繞有大量鐵絲,第一架斯科爾茲內乘坐的滑翔機在離“坎波·因帕萊塔”旅館門口不足40米處停了下來。其後,又有3架接連著陸。斯科爾茲內率先衝出艙門,帶領突擊隊在3分鐘內制服了被嚇得目瞪口呆的義大利警衛,救出了墨索里尼。而另一組突擊隊也成功著陸並控制了纜車站台。其後,斯科爾茲內呼叫來一架Fi156“鸛”(Storch)式偵察機,在旅館附近降落。由其親自陪同墨索里尼乘坐該機安全返回普拉提卡·迪馬雷機場,並轉乘一架亨克爾He111轟炸機抵達維也納
“橡樹行動”是德軍歷史上最大膽的一次營救行動,它在讓奧托·斯科爾茲內名聲大噪、成為德國家喻戶曉的英雄的同時,又再一次讓人們看到了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在小規模奇襲作戰中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尾聲
在克里特島戰役後,儘管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的身影依然出現在德軍歷次軍事行動之中,但它裝載的再也不是訓練有素的空降兵,而是彈藥和補給,成為向前線部隊運送物資的滑翔運輸機,尤其在東線大量使用。比如,1942年5月在霍爾姆(Kohlm)地區援助被困德軍部隊,1943年在庫班河(Kuban)地區支援德軍橋頭堡,1944年向在特洛普(Tarnopol)防守的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輸送給養,以及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2月向堅守匈牙利首度布達佩斯(Budapest)的德軍運送裝備。

最後的演出

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參加的最後一次軍事行動是在1945年3月23日夜,由6架DFS230輕型滑翔機裝載炮彈,6架哥達Go242中型滑翔機運載6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降落在波蘭西南部城市布雷斯勞(Breslau),為駐守該市的德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然而,當時蘇聯紅軍已經攻入了市區,此次行動沒有發揮出多大作用。直到戰爭結束時,德軍部隊中仍舊保留著一些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比如第1滑翔機突擊團中就還有13架完好的DFS230B-1型。
作為二戰時期德軍裝備的第一種滑翔機,DFS230輕型突擊滑翔機參加了德軍空降部隊的許多重要軍事行動。它在
二戰初期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了一種極為有效的空降突擊裝備,擁有許多傘降方式難以替代的優勢,為德軍空降作戰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並且,正是在德軍DFS230滑翔機影響之下,美國和英國分別開發出了著名的CG-4型、“霍莎”(Horsa)型以及“哈米爾卡”(Hamilcar)型滑翔機,它們在諾曼第登入空降、坎城登入空降、阿納姆空降以及萊茵河空降中為盟軍立下了汗馬功勞,續寫了“空中特洛伊木馬”的傳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