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浩劫

德國的浩劫

《德國的浩劫》是由德國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克編寫的一部史學評論著作。

1946年,邁內克撰寫了《德國的浩劫》。這本著作從長達兩個世紀的德國歷史文化背景入手,闡述了導致納粹專政的原因,簡要評論了自歌德時代的古典自由主義直至納粹覆亡的德國思想文化,並對戰後德國的重建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德國的浩劫
  • 外文名稱:die deutsche katastrophe
  •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邁內克
  • 首版時間:1946年
  • 作品體裁:史學評論
  • 字數:約8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德國的浩劫》一書中,邁內克歷數了自工業革命起至二戰結束後德國人的思想潮流和精神狀態,包括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馬基雅維利主義、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希特勒主義等,指出了這些思潮對德國遭受苦難的影響,尤其是希特勒主義為德國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邁內克單列一章討論偶然性和必然性,強調偶然性對希特勒上台、納粹崛起的決定性作用。
最後,邁內克號召德國人要恢復古典自由主義精神,充滿希望地來迎接德國的新生。

作品目錄

前言
第八章偶然性和普遍性
第一章當代的兩大浪潮
第九章關於希特勒主義的積極內容
第二章第二帝國建立以前和以後的德國人民
第十章希特勒主義和布爾什維主義
第三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人民
第十一章希特勒主義和基督教
第四章戰後的最初經歷
第十二章希特勒主義和西方列強
第五章智人和強人
第十三章希特勒主義有前途嗎?
第六章軍國主義和希特勒主義
第十四章1944年7月20日事件的背景
第七章民眾的馬基雅維里主義
第十五章德國的新生之路

創作背景

作者邁內克親身經歷過稗斯麥領導下的德國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魏瑪共和國誕生與滅亡、希特勒納粹的崛起和滅亡以及二戰後德國的分裂和重建,他是少數經歷過德國這么多國家階段的人之一。他見證了德國的起伏,尤其是見證了德國傳統史學由繁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他的思想也隨之演變,從世界公民國度與民族國家到國家理性的觀念,再到嘔心瀝血創作的《歷史主義的興起》中個性的觀念。他為德國傳統史學、歷史主義搖旗吶喊,卻阻止不了歷史主義被新史學取代的厄運;對德國古典精神的緬懷和對德國遭受的苦難的痛心疾首,使他在晚年對德國的浩劫進行了反思。
20世紀由希特勒及其納粹黨造成的那個世界性的災難,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壓在並不需要為之承擔主要責任的德國人民的心頭上。邁內克作為一個有良心的歷史學家,即使在希特勒時代也拒絕與納粹同流合污,以至於被迫辭去《歷史雜誌》的主編。曾經延續若德國人的希望了驕傲的第二帝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崛起、強盛和輝煌,吞捷克,敗法國,打得英國和蘇聯節節敗退,幾乎以一己之力橫掃西歐,但它卻在成長、擴張的路上迷失了自己引以為驕傲、也令世界尊敬的、從歌德時代建立起來的自由傳統—一種享有著廣泛程度的良心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傳統。德國人在重塑輝煌之時,拋棄了自己的良知,追隨希特勒和納粹的腳步,不僅對本民族持異見人士血腥清洗,還肆意踐踏其他民族的生存與自由的權力,激起了了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反抗,最終失道寡助,走向了毀滅。
此時,西方思想界普遍認為這場浩劫乃是德國近代歷史文化的必然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已至耄耋之年的邁內克,懷著對德國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厚感情,挺身而出要為德國歷史文化傳統平反,論證德國走向毀滅只是出於歷史的偶然,是德國人背棄了自歌德時代的古典主義傳統的緣故。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闡述他對德國浩劫的看法,解釋了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為何能在德國肆虐,並表達了自己對希特勒主義是否還有前途的看法。最後,邁內克還藉此書,號召德國人要充滿自信,重新找回歌德時代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恢復思想自由的狀態,使德國走上新生之路。

作品思想

浩劫的原因:
(1)德國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被壓抑
邁內克認為德國的浩劫,很大一部分應該歸因於自歌德時代古典自由主義的被壓抑。邁內克在《德國的浩劫》認為維持德國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追求著權力和精神的和諧統一是“德國精神界的領袖們的心愿”,德國人若是沒有背棄德國古典傳統文化,德國就不會有如此大的浩劫。
邁內克認為,德國人之所以背棄古典自由主義精神,首先是由於19世紀兩大浪潮—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推動。
在《德國的浩劫》中,邁內克指出山英國工業革命喚起的大工業和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引發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雖然德國的工業革命起步較晚,並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發展緩慢,但1848年革命後之後,以普魯士為首的德國各邦國,工業技術迅猛發展,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逐漸壯大,成為了德國社會壓倒多數的一股力量,隨之而來的就是由無產階級興起的社會主義運動。“這種來自人民大眾的富有威脅性的危險,像一股強大的浪潮洶湧而來,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就激盪著傳統的文化界”。工人階級要求越來越高,開始是要求民主,後來為了保障生活又要求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喚起了對權力和物質的渴望,“空前迅速增長的人民民眾對一切迄今為止的社會秩序和文化所施加的巨大無比的壓力,是無論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這種對文化界的壓力,給德國人的思想帶來了劇烈的衝擊。
此外德國人開始追求物質和權力,背棄了德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邁內克指出,在“十九世紀高漲起來的人民民眾的生活中興起了第二股強有力的浪潮……(即)民族本身的權利政治的高漲”。民族主義運動主要開展於受過教育、並且日益富裕的中等階級之中,是基於德國人口的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的。民族主義運動先聲奪人,迅猛發展,並在一些國家成長為帝國主義。德國人從民主主義中又分化出了反猶主義,而反猶主義又能輕易地衍生出了反自由主義和反人文主義的傾向。而這兩種傾向,是與古典自由主義格格不入的,壓抑了德國人的良心和對精神的追求。
其次,普魯士軍國主義壓抑了德國古典自由主義傳統。
邁內克認為,德國古典主義所追求的個性權利與國家和民族的集體權力的綜合,遭受到嚴重的威脅並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逐漸被消滅,其面臨的威脅還來自於“普魯士國家及其君主一軍事結構和上層資產階級”。
近代德國歷史上,普魯士是由軍事擴張建立起來的,富有侵略性。腓德烈·威廉一世,號稱“士兵國王”,以粗暴的軍事作風對待國民,並把嚴酷的軍事訓練推向極致,把絕大部分的財政收入都充作軍費,創立了歐洲數一數二的普魯士陸軍,造就了令人矚目而深入的軍國主義;威廉一世的兒子腓德烈大王,更是具有傑出的軍事天分,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軍隊的操練成為歐洲的樣板。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強調“服從,服從,再服從”,擁有鐵一般的紀律,高度的責任感,為稗斯麥領導下的普魯士建立了良好軍事基礎,並順應民意幫助普魯士武力統一了德國。這就給軍國主義身上加上了一道光環:軍隊對德國是有益的,並且軍人是值得崇拜的。此外,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中,軍人在行政部門裡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於是軍國主義就逐漸滲入到平民的生活里來里來,並且出現了一種僵硬呆板的普魯士主義,使德國人的精神視野極其狹隘,並且慣於服從權威,這就違反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原則。並且普魯士軍國主義“表面紀律化的掩蓋下可能爆發各種各樣並不可愛的衝動和狂激”,德國人像一座大機器無數齒輪中的一個,盲目而又順從地獻出自己的生命,在服從命令的偉大光環下,違背自己的良心,壓抑太久就容易爆發,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
第三,德國人的傾向於權力對德國古典自由主義傳統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一方面,上層資產階級倒向了權力。在希特勒上台之前掌握國家權力的資產階級,他們的精神結構、心理狀態、意願和能力為納粹的崛起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邁內克認為一部分資產階級致力於資本主義的發財致富,一部分則轉向文化教育。在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浪潮的影響下,德國資產階級分裂成兩部分:一部分已經準備去迎接工人,而另一部分確下定決心堅決與革命進行鬥爭。主張改良的那一部分資產階級,最為激進的是腓德烈·瑙曼和他所領導的民族社會主義運動。瑙曼力圖使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民族主義融合,並成功地在某一些重大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但最終還是失敗了。而大部分德國資產階級因為對外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統一德國等一系列的成功,其重點逐漸轉移到權力這邊來,“自我主義和權力國家的觀念愈來愈壓抑了世界公民一人道主義的成份”。
德國的上層資產階級也就是大壟斷資產階級。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及德國的統一帶來的刺激,德國實力迅猛增強,但它在世界的地位並沒有與之匹配。資產階級陣營中的壟斷資產階級和泛德意志派“迫不及待地要求參與瓜分世界的鬥爭並確保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根本無暇顧及德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最後,對近代功利化的工業技術、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德國人無暇顧及德國古典自由主義傳統。
合理的領域(悟性和理性的力量)與不合理的領域(感情、幻想、渴望和意志的力量)的平衡是古典主義對權力和精神綜合的基礎。但是這種平衡卻被近代化的職業生活給打亂了。德國人的生活變得機械化,連生活目標都規格化了,但靈魂的內在自發性卻式微了,合理的計算取代了靈魂所孕育的自由傾向,而外部的理性化導致了靈魂內部的損傷。
(1)魏瑪共和國的弱點
除了德國人背棄自己的古典歷史文化傳統外,當時的民主政府魏瑪共和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也是德國倒向希特勒、走向毀滅的原因之一。邁內克雖然擁護魏瑪民主政府,但他也承認,魏瑪政府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是魏瑪憲法有著嚴重的缺點,它在德因的鞏固和連續方面提供的作用太小,對浮沉變化的政黨依賴又太大了。它賦予了德國總統太大的權力,而在魏瑪政府內閣里的那些黨派們的不團結,使魏瑪憲法受限太大。並且有一部分人,有很多是猶太人,依靠憲法突然獲得了權力,他們急於掌握權力而不顧其他人的利益,在具有反猶情緒的人看來,是那些魏瑪政府里的官員,尤其是猶太人出賣德國而使自己獲利,而其他大部分德國人卻只能陷入悲慘的境地而不能自拔,這也就促使德國人行動起來反對魏瑪共和國政府。
其次,魏瑪政府的經濟工作非常之差以至於“每個人的生活都在這時受到了通貨膨脹的摧殘,它吞沒了一切收入和儲蓄”。過高的失業率,極差的生活水平,再加上“背後一刀”的神話作用,使德國人相信是自己隊伍內部的背叛才導致了德國的失敗。尤其是成千上萬的被遣散的軍官們,在大戰之前擁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到了戰後卻只能為了每天的麵包而苦苦掙扎。這引起了軍人們的強烈不滿,使他們容易出現騷亂和暴動,事實上他們也成立許多秘密組織來反對政府。當墨索里尼的羅馬進軍獲得成功,為德國軍人做了一個表率,使他們加入到反對魏瑪政府的隊伍中來。在一段時間的經濟改革之後,德國依然是混亂和動盪的,魏瑪共和國的領導者們並沒有真正使德國走向平穩。這就使得在啤酒館發動暴動失敗的希特勒依然沒有放棄利用德國的混亂來奪權,德國人也懷著對魏瑪政府不信任的態度墮落成為希特勒的支持者了。
(3)西方列強的作用
邁內克還考慮了為什麼德國失道寡助的原因,為什麼西方列強寧願和布爾什維克俄國聯合起來也要打到希特勒的德國。
首先是因為西方國家面對希特勒德國的直接威脅。希特勒最初打破凡爾賽條約,卻沒有受到懲罰,並且德國的戰爭潛力巨大,這大大的刺激了他的野心,隨後使他妄圖統治整個歐洲。如果不和它戰鬥,那整個歐洲就可能淪入希特勒德國的掌控之下。相反,此時蘇俄正在集中精力專注於自己的內部建設,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侵略性,西方國家的人相信他們可以不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侵蝕。因此,西方國家首先要考慮的是來自於德國的直接威脅。
其次,西方列強對德國懷有一種普遍的不信任。西方國家在轉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獲得民主權力的過程中,並沒有喪失良心和思想自由的權力,但德國卻與其他歐洲國家大相逕庭。正如1936年羅斯福總統在哈佛三百周年校慶上所說,思想自由的傳統已經被許多國家拋棄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對德國人自由的剝奪,對思想的禁錮,使得西方民族對希特勒德國深惡痛絕。
最後,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富有侵略性,並企圖向全世界輸出。希特勒德國的權威主義和軍國主義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有可能通過國際宣傳,在西方國家引起麻煩,甚至還有可能引發革命,造成歐洲國家的動亂。希特勒主義的一些觀念,如排猶、權力欲等,在每個國家都存在著,於是納粹所鼓動的一些政策就容易激起人們的領袖慾。在革命和沒有信仰的時代里,人們肉食者的天性就容易被喚起,威脅到西方國家人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是歐洲國家所不能容忍並且非常恐懼的,也是歐洲國家為什麼要下定決心盡最大努力和希特勒作鬥爭的主要原因。
德國的重建
戰爭之後,德國人面臨著千瘡百孔的廢墟,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在探討完德國浩劫的原因之後,邁內克滿懷著信心對德國的重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表達了自己的殷切希望。
在邁內克看來,希特勒主義是有一些積極的內容的:它力圖把時代的兩大潮流融合,並且為了這一目標把社會的各個階層轉變成了一個牢固的整體。但納粹採取的方法,令人厭惡,充滿了極大罪惡。希特勒上台,完全是一種“獨特的、而且是在不小程度上還是各種偶然的原因的遇合”。但這種道路是一個正直的人不會長久逗留下去的,慘痛的教訓卻喚醒了德國人民貢新振作的可能性,只要德國人把原則性的問題把握好,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那么德國也就不會重蹈覆轍。
邁內克認為,為了德國的新面貌,德國人首先要根除納粹毒瘤和開展重建工作。
許多德國人出於民族的榮譽感,對與國家的敵人一塊合作感到苦悶和無法容忍,但邁內克認為,只要“外國人試圖根除國家社會主義對人民的一切影響,並從而創造基督教西方文明的氣氛;我們就必須不僅承認他們摹本上是正確的,而且還必須幫助他們並努力防止公式化的誇大和錯誤觀念”。德國人現在的任務就是要使外國人理解德國的真實狀況,在清算的時候要區別對待,不僅包括人,也包括思想。有為數巨大的一批納粹的同路者只是缺乏判斷力,他們心底沒有惡意,有些甚至還是理想主義者。還有一些表面上屈服於希特勒,而實際上是為了保護親人的人,對他們就要有人性的諒解,防止傷害到德國人的感情,以免妨礙人們內心的恢復;在根除軍國主義的時候,要區分其中健康和不健康的成份,像博因的那種普遍兵役制,以民兵防務的理想,反對著威廉一世以來粗鄙的軍國主義,這是普魯士靈魂中一種高級的原則,並且為西方所採用了的,是可以繼續保持的。而那種低級又墮落的軍國主義則淪為了希特勒的工具,這是必須清除乾淨的。
德國人需要同軍國主義的過去決裂,但對於德國的歷史傳統,如果全然否定,那簡直就是自殺。而區分什麼是德國歷史上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無價值的,而這隻有人性的思維才‘能做到。“要試圖區分我們過去的歷史之中的好和壞、高和低,並以新的評價來代替對過去的傳習觀念;那么我們就必須始終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乃是人的工作,並且從而是始終受著因時而異的時代精神制約的。……以一種責任心、以一種純潔的、人道的和愛國的感情去嘗試。”
其次,德國人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人道的旗幟下,淨化和深化自己的靈魂生活。德國人的權力觀念必須清除希特勒主義帶來的污穢。德國人應該吸取瑞士、荷蘭和瑞典的教訓。它們都曾經追求過類似強權政治的東西,今天它們充滿活力,防禦精神是健全而又生氣勃勃的,但要想有效地保住自己,就必須依附某一個大國—而這也是德國將來的命運。這三個國家,都曾經貢獻過舉世無雙的文化和科學成果,因為它們使人類全部的道德能量和精力,得到自由的用武之地,這是德國應該效法的。
此外,德國還要尋求一種超凡塵的精神支柱,要恢復基督教西方文明,不是單純地回復古老的信仰,還要加入對永恆和絕對的敬畏之心和以及對良心的崇拜,“超越人性中感官的低級基礎,並朝著出自永恆而遠遠擺脫了血統和種族的那種道德律前進”。
邁內克在分析德國浩劫的原因時,大部分都從德國人的思想和精神上來探討,尤其是在德國廣泛存在的一些思潮,如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普魯士軍國主義、馬基雅維利主義和希特勒主義等等。邁內克尤其指出,在這些思想中,有很多都是德國獨一無二的。在論證德國的新生之路時,邁內克也從德國人的思想和德國獨特的民族精神入手,探討德國如何獲得新生。《德國的浩劫》的這些內容,反映了邁內克的觀念史思想和歷史主義個性的觀念。
在《德國的浩劫》中,邁內克認為:“在義大利和德國的這種新極權主義的體制中,成為核心的那種獨立個體並不是個人的心靈,而是把個人的心靈牢牢凝聚在一起的那個整體。”不僅如此,邁內克還在書中多次探討德國的獨一無二的特性,在追求“自由而驕傲的個性權利與國家和民族的集體需要調和一致”時,這是“德國所特有的一種現象,無論在俄國還是在法國和英國都沒有這種情形”;再如邁內克還特別討論了德國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影響了整個的民間生活。這在所有的鄰國都找不到它的類似者。”從這些可以看出,邁內克延續了歷史主義的傳統,繼續考慮一種個性的觀念,把德國視為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考慮它的特性與德國的浩劫到底有沒有關係,或是有多大的關係。在討論德國的明天時,邁內克認為德國要恢復歌德時代的古典精神,堅持德國自己的精神,德國才能更好地融入西方主流社會,這就延續並演進了歷史主義的個性觀。
總結
邁內克對納粹德國的反思主要集中在1946年創作的《德國的浩劫》一書中。他獨闢蹊徑,不拘泥於縷述史實,而是從歷史事件的思想上尋找原因。邁內克認為造成德國浩劫的主要原因,在於德國人背叛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在於國家權力與精神自由、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世界公民國度與民族國家未能達到和諧統一。他為德國歷史文化辯護,把希特勒的上台和納粹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偶然性。他己經意識到國家權力若是沒有限度,就會壓抑人的自由和良心,使人屈從於權力。但他仍然嚮往國家權力與精神自由的和諧,希望德國的古典文化能重整旗鼓,這樣就能使德國獲得新生,並能融入世界做出她獨一無二的貢獻。
邁內克是德國歷史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該學派強調歷史的偶然性,否認有一種必然的規律驅使歷史朝一特定方向前進;並強調文化與精神在歷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因此,邁內克對於浩劫的分析,大多集中在作為背景的諸多思潮的交融與衝突上,也即是,怎樣的消極精神導致了浩劫,而怎樣的思想又是未來建設的趨勢。
在邁內克看來,近代歐洲文明發展的主流,是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潮流的融合。他把理想的精神,抽象為“古典自由主義的綜合體”,即追求權力與追求文化的平衡。追求權力是指知識分子偏重功利與實際的目的;追求文化是指他們偏重內在的修養與道德。在兩大潮流中,民族主義是以獨立民族國家的身份,對外積極活動,謀取政治利益;社會主義是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發展。而德國的墮落與失控,原因恰恰在於極端民族主義壓倒社會主義,知識分子追求權力勝於追求文化,其源頭是在普魯士時代就已經埋下的。這是德國浩劫最主要的內因。另一方面,邁內克又為德國的傳統開脫—因為一夥最無恥狂妄的罪犯(納粹黨)欺騙挾持德國走上了墮落的道路,而非軍隊。因此,德國人可以心安理得地繼承普魯士—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遺產,只需剔除軍國主義與政治馬基雅維利主義中惡劣的成分就行了。如果再復興基督教精神和歌德時代的文藝精神,並且學會包容接納西歐的民主思想,就可完成德國浩劫後的重生。這是邁內克大體的觀點。
邁內克深受新康德學派,特別是文德爾班、李凱爾特、狄爾泰和韋伯等人的影響,這些新康德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比較注重觀念史的研究。而邁內克致力於觀念史的研究,尤其以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作為19世紀以來的兩條主線,這點在《德國的浩劫》有著很明顯的體現。這種重視觀念史研究的傾向,對德國乃至整個西方的很多歷史學家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20世紀在西方史學界蔚為大國的法國年鑑學派,就深受觀念史研究的影響,對人的心理、精神等有了更大的關注。
在《德國的浩劫》中,邁內克不僅僅關心了德國上層、知識分子的思想,也對社會下層的思想進行了概述。他所提到的19世紀兩大浪潮之一的社會主義,就是在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新誕生的階級—工人階級中產生的,並且他對德國普通民眾中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及其心理狀態也有一定描寫。
不足之處
(1)邁內克忽視了經濟因素、民意和西方列強的綏靖。
首先,邁內克忽視了德國的經濟因素對納粹崛起的巨大影響。在書中,他只是略微提及魏瑪時代通貨膨脹嚴重、失業率高等客觀經濟形勢對納粹有一定的推動。但事實上可以看到,希特勒上台前德國納粹運動所經歷的兩次高潮,無一不是在經濟形勢惡化的情況下才得到實現的。
(2)邁內克誇大了偶然因素的作用。
邁內克不承認德國歷史文化傳統對納粹上台的異常推動,他相信納粹上台只是偶然性的現象,是某個特殊的人在獨特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像瑙曼的民族社會主義運動的嘗試失敗、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等等這些偶然性事件沒有發生的話,那么希特勒是不能夠攫取德國的權力的。
邁內克認為偶然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德國的浩劫:魏瑪共和國的一些領導人的軟弱或是身體不好,尤其是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的決定,就成為引導德國走向深淵的那條道路的最前線”,再加上希特勒這個獨一無二的人,他無與倫比的煽動性和歇斯底里的瘋狂帶動了德國人,最終使德國走向了毀滅。但事實上由筆者所總結的那些邁內克所沒有考慮到或是很少涉及的那些方面,如德國當時面臨的客觀環境、德國人的思想、心理以及德國的歷史文化傳統等等可以看到,沒有那么多偶然性的事件,德國也會通過戰爭來發泄自己的屈辱和民族主義。歷史的必然性就通過了偶然性來表現出來。偶然性是造成德國浩劫的原因之一,但它絕不是決定性因素。

作品影響

《德國的浩劫》出版後三年間,它重印了四次,傳播範圍廣泛。書中,邁內克關於建立歌德社團的建議在德國被廣泛引用。

作品評價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彭定安:《德國的浩劫》所提供的一種研究巨大事變和歷史的思路,所給出的一系列命題及其方法論,是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

出版信息

《德國的浩劫》於1946年在德國威斯巴登初版,最早的英譯本是由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費(Sidney B. Fay, 1876-1968)翻譯的,1950年在哈佛大學出版。何兆武自述中譯本是根據赫茲費爾德(Hans Herzfald)所編的《邁內克全集》(Stuttgart, Koehler Verlag, 1969)第八卷、第三編,323到445頁的《德國的浩劫:思考與回憶》(Die Deutsche KatastrophcBetrachtungen and Erinnerungen)一書的原文譯出。

作者簡介

邁內克於1863年10月30日生於薩茨威德爾,1954年2月6日死於柏林。幼年時,邁內克曾目睹普法戰爭之後德軍入布蘭登堡門的凱旋式;以後,他親身經歷了俾斯麥的統一、第二帝國的強盛及其經濟的和工人民眾運動的蓬勃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魏瑪共和、第三帝國的興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德國的殘破和分裂。他是少數見證了整整一個世紀德國歷史的歷史學家之一。
邁內克邁內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