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學史·第三卷

德國文學史·第三卷

《 德國文學史·第三卷 》是20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范大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德國文學史·第三卷
  • 作者: 范大燦
  • 出版時間:2020年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183833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德國文學史(修訂版)》迄今為止中國日耳曼學研究的扛鼎之作,全書共分五卷出版。
本卷包括浪漫文學,介於古典文學與浪漫文學之間的作家,比德邁耶文學,政治化的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在德國文壇占統治地位的是古典文學和浪漫文學。我們認為,古典文學是啟蒙文學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把啟蒙精神推向極致,達到了完美程度,它是啟蒙文學的頂點,同時也是啟蒙文學的終點,它屬於18世紀,因而我們把它放在了第二卷。與古典文學不同,浪漫文學雖然也與啟蒙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它不是沿著啟蒙文學的道路前進,而是另闢蹊徑。它要在德意志自己的歷史基礎上發展德意志文學,要將德意志文學紮根在德意志自己的歷史土壤中。因此,浪漫文學不是啟蒙文學的繼續,而是一個新的開始,它屬於19世紀。19世紀的德國與18世紀的德國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前者是震盪和劇變,後者是平靜和停滯。拿破崙的入侵激發了德國人的愛國熱情,德國人維護民族尊嚴的情緒空前高漲;受法國影響要求民主自由的革命運動一個接著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急速發展使人們更關心眼前的現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學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作家們追求的目標不再是把德意志建成一個文化民族,而是要建立民族文化;他們不再熱衷於對人性,精神,理念等形而上的追求,而是關注社會現實和生活現實。因此,不論是比德邁耶文學對個人和家庭的關注,還是青年德意志要求社會變革的激情,抑或現實主義對市民生活的反映,它們儘管出發點不同,目標和風格也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即讓社會現實和具體生活占據文學的主導地位。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浪漫文學(1798-1830)
第一節 概述
一 社會背景
(一) 拿破崙與德國
(二) 復辟階段
(三) 文化民族
(四) 從文化民族到民族文化
二 浪漫文學的時代 思想背景
(一) 哲學
(二) 歷史
(三) 國家
(四) 自然
(五) 神話與宗教
三 浪漫文學的歷史關聯
(一) “浪漫”的概念
(二) 浪漫文學與啟蒙運動
(三) 浪漫文學與古典文學
(四) 浪漫文學接受史
第二節 浪漫文學作家和作品
第三節 浪漫文學時期的其他作家
第二章 介於古典文學與浪漫文學之間的作家)(1793-1811)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荷爾德林
第三節 克萊斯特
第四節 讓·保爾
第三章 從1815年到1848年的文學
第四章 現實主 義(1850-1890)
附錄
主要作家作品中外文譯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范大燦,1934年生,山西省祁縣人。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至1957年就讀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後留校工作,主要從事德語教學和德國文學研究,2004年退休。曾主持編寫《德國文學史》五卷本,撰寫其中的第二卷,發表過有關德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的論文數十篇,譯著有《歌德論文學藝術》《盧卡奇論德國文學》《席勒經典美學文論》等。
任衛東,女,教授。1966年生。1997年6月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獲德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1994.9—1996.10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2001.10—2002.1在德國康斯坦茨大學任訪問學者。1992.4至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任教,現任文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德語文學、德語文學史、接受美學、現代派、卡夫卡研究。曾發表過專著2部、多篇論文和譯著。現任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德國文學研究會理事。
劉慧儒,1960年生於山西五台。曾就讀於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後留學德國杜賓根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德國特里爾大學,是德國漢學協會(DVCS)理事。研究興趣主要在文學與思想史方面。著有《尋找關聯——里爾克的小說〈馬爾他手記〉》(德文版,法蘭克福,19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