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德化縣出土了一批墓志銘,質地有有黑頁岩、磚陶等傳統材料墓志銘,如磚制鄧茂釧墓志銘、磚制司靜正墓志銘;貝頁岩雙面刻制連遜齋墓志銘、貝貢岩刻制鄭二常與妻墓志銘、貝頁岩刻制孫醇宇與妻;也有獨具德化地方特色的瓷版墓志銘,如張九娘墓志銘、昊緝堂墓志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化墓志銘
- 地理位置:福建省德化縣
- 出土時間:1973年10月
- 性質:黑頁岩
德化墓志銘,鄧茂釧墓志銘,郭蘭庭與妻,張九娘墓志銘,孫醇宇與妻,司靜正,昊緝堂,鄭二常與妻,連遜齋墓志銘,
德化墓志銘
鄧茂釧墓志銘
該件系1973年10月間在福建省德化縣潯中公社高蔡大隊(今高陽村)後晏嶺開山造田時出土。墓誌用磚製成,高、寬各0.31米,呈四方形,厚0.035米。磚版完好,表面已有風化,有些文字已模糊不清。據銘文記載,鄧茂釧生於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卒於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墓誌系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正月所立。銘文計312字,墨寫楷書。
郭蘭庭與妻
該墓在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仙境村塔仔岐錦坑頭。墓志銘系墓葬被盜挖後丟棄山上。1989年12月18日由村民送交縣文管會辦公室。郭蘭庭(公元1544—1591年),明處士,本縣蓋德村人,其妻劉氏(公元1547—1625年),墓志銘系明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遷劉氏柩合葬時所立。銘文為蘭庭堂弟奉政大夫直隸揚州府同知晉階朝列大夫郭維翰撰,戶部主事鄭揚題篆額,用貝頁岩刻制,高0.63米、寬0.34米,已殘斷,部分銘文已無法查補。在尚存的788字中記載了郭蘭庭夫婦的生平事跡。
張九娘墓志銘
該件系1973年9月20日福建省德化縣三班公社三班大隊29生產隊社員在蜈蚣山泗濱分支山開山時出土。墓誌用白瓷版製成,釉色白略帶乳黃,高0.11米、寬0.11米、厚0.007米。銘文共127字,分別陰刻在版的兩面。其中正面89字,背面38字。字跡清楚,保存完好。據銘文記載,張九娘生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卒於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墓志銘系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即清順治二年十月所制。
孫醇宇與妻
該件系福建省德化縣潯中村民在尾糍棨開山種茶樹時出土。墓誌用黑色貝頁岩刻制,寬0.5米,高0.75米。額中部豎刻“皇清”篆字,兩旁刻有對稱的雲龍,額下從左至右橫刻篆字“誥封武德將軍醇宇孫公暨配誥宜人勤順墓誌”。銘文堅刻楷書1083字。字跡工整秀麗,有些部位因損壞文字不清。根據銘文記載,孫醇宇生於明天啟七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627—1707年);周氏生於明崇楨元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28—1680年),兩人合葬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墓志銘為安葬時所立。
司靜正
1973年12月18日下午,福建省德化縣縣農械廠(程田寺舊址)修理鑄工車間至翻砂車間路面時出土。墓志銘用磚製成,高0.265米,寬0.263米,厚0.03米,銘文共284字,用紅漆寫在磚上,大部份文字尚可以認清。根據銘文記載,靜正和尚生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卒於鹹豐三年(公元1773—1853年),葬於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墓誌為安葬時所立
昊緝堂
該墓誌為1984年12月19日在福建省德化縣潯中鎮潯中村雙魚山(俗稱必石貢)北側基建平整土地時出土。墓誌用瓷版製成,分為銘文版和底座兩個部份。銘文版正面釉色白略泛青,背面露胎,呈扇形。底座粘墓室,出土時與銘版脫離。銘版中部最高處(包括連線底座的插版)高0.247米,兩旁高分別為0.145和0.15米,上額呈微圓形,下端左右各有斜角,角長分別為0.03和0.035米,總寬為0.205米,其中插版寬0.09米,銘文版厚0.011米。銘文共512字,為釉下青花楷書,色澤鮮艷幽菁。字的顏字濃淡不均,字跡尚端莊清晰。根據銘文記載,吳緝堂生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卒於光鍺十六年(公元1816—1890年),葬於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墓志銘為安葬時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