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勝門(瀋陽德勝門)

德勝門(瀋陽德勝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瀋陽的"德勝門",為古盛京內城九門之一,建於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現在因為在方城的南面,故現在瀋陽人都稱之為大南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瀋陽德勝門
  • 別稱:大南門
  • 建成時間:公元1627~1631年
簡介,歷史,建築風格,“女兒牆”的故事,遺址保護,

簡介

瀋陽德勝門為古盛京內城九門之一,建於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因為在方城的南面,故今瀋陽人都稱之為大南門。
德勝門
瀋陽方城內道路格局保留了原來盛京城的格局即“井”字格局,中街路、瀋陽路與正陽街、朝陽街就是在原來貫穿城市的四條“井”字道路基礎上擴建的。四條道路將故宮圍在中間,與四條道路相對應的就是8個進出城的城門。城的東向,北為小東門(內治門),南為大東門(撫近門)。城的南向,西為小南門(天佑門),東為大南門(德勝門)。城的西向,北為小西門(外攘門),南為大西門(懷遠門)。城的北向,西為小北門(地載門),東為大北門(福勝門)。

歷史

努爾哈赤進瀋陽後,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靠著鎮邊門內(即九門裡)依照女真族建築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後金對瀋陽城牆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公元1627~1631年)在原來城牆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牆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
光緒末年,大東、小東關門皆摧圮,瓮城上的城樓亦先後頹廢,有的由三層改建為二層或一層,只是小西門仍保留三層原貌。50年代初期,為方便交通,八座城門陸續拆除,今“八門”、“八關”已無存。

建築風格

瀋陽德勝門瓮城基礎分為內外兩層,外部砌築牆體,內部砌築一高台,台上砌磚牆,兩牆之間為一層層墊土,還有夯土層。城牆牆體上部以白灰兩橫一豎錯縫方法砌磚,青磚的規格為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3厘米,每塊磚的重量估計有十幾公斤。城牆牆基則為大型條石,大型條石的兩側有燕尾榫卯,不但連線牢固,也顯示出當年德勝門瓮城的氣勢。
德勝門

“女兒牆”的故事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清朝時也有一則扈巧雲替父修牆'的傳說。這“牆”,就是瀋陽城德勝門的“女兒牆”。
想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後,立即下詔擴建新城。改建新都時,是採用“周易八卦”之說進行的。城門由原來的四個增加到八個,而且要在每座城門上都建一座城樓,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個。後來,努爾哈赤沒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歸了,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極繼續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個垛口唯獨德勝門(大南門)城樓上的六十個垛口比其它七個城門上的垛口少一層青磚.足足矮了二寸還多。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嫌城牆修得太慢,便下令四處抓丁增夫,結果盛京城方圓百里的男子都被抓來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對父女倆,父親六十多歲,年老體弱,長年臥病在床。女兒扈巧雲早年喪母,只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每天恃候著父親的飲食起居,端屎端尿,從無半句怨言,是個百里挑一的孝順姑娘。這天,征丁的通知突然傳到扈家,須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驚得目瞪口呆。扈老漢長年臥病,性命尚且有憂,又談何修城?家中只有巧雲一女,再無半個男丁,這可如何是好?看著父親唉聲嘆氣的樣子,巧雲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親前去修城。她鄭重地將父親暫時託付給位熱心的鄰居,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稱是扈家的兒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勝門城樓上的垛口專管抹灰。起初,大家對這個眉情目秀的“小伙子”並沒有絲毫懷疑,只是奇怪他竟長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動有些古怪,晚上從不脫衣睡覺。過了幾天,巧雲邊抹灰邊想起病床上的父親,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邊的監工頭目發現了。監工頭目早對她觀察了許久.看著她的身形打扮、舉止作派,越來越覺得形跡可疑。當發現她抬頭擦汗,喉間並沒喉結時,越發心中恍然。巧雲見被識破真相.只得如實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裝的經過。監工頭目連忙報告了總監。總監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了皇上。皇太極一聽,十分驚奇,當即對她的孝行大加讚揚。但同時,皇太極又認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對總監說道:“把德勝門的六十個垛口頂上都去掉一層磚,矮一層,就叫女兒牆吧。”從此,“女兒牆”的名字就流傳開來了。人們還編了 一句歇後語:“大南門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遺址保護

德勝門處遺址於2007年出土,據推測,其建於1631年,曾是瀋陽城的防禦設施,此次以在其原址上方覆蓋玻璃罩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在瀋陽是首次。該遺址的展示區域東西長9米,南北寬7.4米,玻璃罩展示面積為54.2平方米,地表鋪設黑色花崗岩,面積為37.3平方米,遺址深度約2.6米;上面設定說明碑和臥碑,碑文上鐫刻著瓮城的簡要介紹,名為“清盛京城德勝門瓮城遺址”。透過玻璃罩向下望,能看到瓮城基礎部分。
德勝門(瀋陽德勝門)
市民可隨時來此參觀,遺址周圍還備有照明燈,供市民晚間觀賞。
瓮城最早修於1631年,清代盛京城是在明代瀋陽中衛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在各個城門外部建築了“瓮城”。瓮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一,是依附於城門、與城牆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築,既保護主城,又可作為“魚餌”殲滅敵軍。
瀋陽瓮城遺址最早可追溯到1631年即皇太極時期。當時的瀋陽城門由四個變為八個,由於此後瀋陽未遭戰亂,瓮城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為便利交通,其間陸續拆除。瓮城遺址不但有助於確定瀋陽古城牆位置,還對人們研究瀋陽建築結構有幫助。
2007年,瀋陽市國稅局瀋河分局在此處開發建設“綜合辦稅服務樓”時發現該遺址,隨即有關部門開始勘探和發掘。當年7月10日,專家認定此處建築遺址為德勝門瓮城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