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報怨

德以報怨

dé yǐ bào yuàn

出處《三國志》:“(孫策)德以報怨。”意思是指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以報怨
  • 外文名:render good for evil
  • 出處:《三國志》
  • 拼音:dé yǐ bào yuàn
  • 形容對象:孫策
成語名稱,解釋,成語出處,成語故事,

成語名稱

德以報怨

解釋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報仇怨。
評價對象:孫策。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時袁術在淮南,繇畏憚,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吳景、孫賁迎置曲阿。
《三國志·吳志·孫策傳》:繇至,皆迫逐之 (景、賁)。景(孫策舅舅)、賁(孫策從兄)退舍歷陽。
《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治。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儒雅,詰讓而不害。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
繇尋病卒,時年四十二。
(孫策)還過豫章,收載繇喪,善遇其家。王朗遺策書曰:
“劉正禮昔初臨州,未能自達,實賴尊門為之先後,用能濟江成治,有所處定。踐境之禮,感分結意,情在終始。後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還為讎敵,原其本心,實非所樂。康寧之後,常願渝平更成,復踐宿好。一爾分離,款意不昭,奄然殂隕,可為傷恨!
知敦以厲薄,德以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託,誠深恩重分,美名厚實也。昔魯人雖有齊怨,不廢喪紀,《春秋》善之,謂之得禮,誠良史之所宜藉,鄉校之所嘆聞。”

成語故事

譯文:三國時期劉繇畏懼袁術,不敢渡江,他全部靠著孫策家人部下的保護得以渡過長江安定下來,後來劉繇竟然將孫策家人吳景,孫賁驅逐出境。 孫策打敗並活捉王朗,對王朗不加害。 後劉繇病逝豫章,孫策還軍路過豫章,收殮並車載劉繇屍骨,為他發喪,善待照顧劉繇的家屬。王朗致信孫策說:“劉正禮過去初到揚州時,不能自己安處好,實在是依賴您們家的人為他奔波,因而得以渡過長江到達任所,有了處身安定的地方。入境的禮待,感激之情、結交之心,始終存在。後來因為袁術的原因,關係漸漸變得不太和諧,以至將盟友的關係改變成仇敵的關係,究其本心,他實在不樂意這樣做。安定下來之後,他常常想改變這種既成的形勢,重新與您家恢復友好。一旦分離,誠摯的心意不能表白,而他即突然去世,實在遺憾傷心!
得知您以忠厚來回報薄情,以仁德來報答怨恨,收殮屍骨撫養遺孤,哀悼亡靈憐惜生者,拋棄過去的猜疑,保護託付的孤小,確實是深恩厚義、美名厚實啊!從前魯國雖說與齊國有怨,但齊孝公去世,魯人不廢喪紀而去弔唁,《春秋》對此頗為稱道,稱其為得禮,您的行為實在是良史所應該記敘在籍的,鄉校所應該評議讚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