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遠堂

徳遠堂

徳遠堂位於南靖土樓景區書洋鎮塔下村。德遠堂現有23根石龍旗桿,是國內現存最多的石龍旗,是極其罕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徳遠堂
  • 地點:南靖土樓景區書洋鎮塔下村
  • 石龍旗:23根
  • 建立時間:明朝後期
大陸徳遠堂,台灣徳遠堂,兩岸徳遠堂血脈淵源,

大陸徳遠堂

為敬奉仙祖,弘揚祖德,塔下張姓族人於明朝後期在村莊東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張氏家廟”德遠堂。德遠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設計精緻,古樸典雅,屬於“二進建築”。這座祠堂是中國可見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築之一。正面古式牌樓書寫著“張氏家廟”四個大字,上有彩色瓷片剪接鑲嵌的雙龍戲珠,形象栩栩如生。步入牌樓,穿過庭院,便是主殿,正中懸掛一塊大橫匾,上書“德遠堂”三個鎦金大字。前廳屋檐下兩側浮雕出傳統名戲人物。大門兩邊各擺著一個大石鼓,石鼓屏風穿鑿雕刻著二十四孝傳統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國志、八仙、封神榜等歷史流傳人物,有龍、虎、獅、麒麟、鳳凰、雉雞等珍禽名獸;有牡丹花、山茶花、蘭花、菊花等花草。百獸爭鳴,百花爭艷,構圖精巧,形神兼備。殿內雕龍畫鳳,木石裝飾富麗堂皇,別具風格。大殿橫樑上鐫刻著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大廳兩邊紅柱上寫著清太宗張翱作的取材於張姓家族歷史名仕的一對長聯:“得姓由軒轅大儒一人銘垂二篇扶漢三傑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葉猶是清河旅派,揚名顯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興十策忍書百字金鑒千秋青錢萬選道靈億尊依然文獻宗支。”上下聯78個字嵌入“一至十百千萬億”數列,含14個典故,其中“忍書百字”是唐代張公藝九世同居的家范。大殿正中鏤著精緻的大神龕,排列自開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德遠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中魚兒遨遊,廟宇疏影,給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邊兩側石坪上聳立23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桿,桿柱浮雕蟠龍,騰雲駕霧,勢欲騰飛。德遠堂後面,一片蔥鬱的風景林,隨著山峰向上延伸,直入雲天,風吹林濤,氣勢磅礴。
“閃玩網”作品“閃玩網”作品

台灣徳遠堂

無獨有偶,在台灣台南縣也有一座建於清同治年間的張氏祖祠德遠堂,閩台兩岸德遠堂不僅同名同宗,而且其建築格式、布局、規模乃至牌樓橫匾,柱上的對聯等都一模一樣。

兩岸徳遠堂血脈淵源

前國民黨將領張發奎為塔下《張氏族譜》題寫的條幅:”清河著望載祀數千,綿綿瓜瓞蔓引枝聯“,道出了塔下德遠堂張氏裔孫的血脈淵源。塔下張氏子孫自明末開始向外遷徙,最早到達荷印馬辰等地,遷徙台灣的張氏族人始於鄭成功軍隊入台時,收復台灣後定居下來,以後各世都有人遷台,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德遠堂裔孫就有一萬多人。第十三世遷台的張石敢在台南開基創業,傳衍子孫,經商得利,家殷富足,其子孫後裔曾於清嘉慶元年(1796年),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回鄉省親祭祖,追思祖德。清同治九年(1870年),德遠堂第二次維修,張石敢的裔孫派人回鄉捐款,並特地丈量了“德遠堂”的建築規格,臨摹了壁畫和牌樓、匾額、石柱上的題詞,回台後在台南建造了一座同規格、同樣式的宗祠,也命名為德遠堂,讓子孫永遠銘記自己的根在大陸。而今,塔下村張氏宗祠德遠堂已成為旅外張氏族人聯絡的橋樑與紐帶,每年旅居台港澳及海外的張氏宗親回塔下德遠堂尋根謁祖的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