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類學(microbial taxonomy),是研究微生物分類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生物分類學
- 外文名:microbial taxonomy
- 定義:研究微生物的鑑定、分類和命名
- 學科類型:微生物學分支學科
學科定義,綜述,常用術語,
學科定義
研究微生物的鑑定、分類和命名的微生物學分支學科。
綜述
細菌分類系統----Bergey’s Manual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192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細菌學教授David Bergy和四個同事發表了細菌分類法,至1994年,發行了第9版. 從1974年的第8版開始,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官方的分類”。(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達130多位,涉及15個國家;現行版本撰稿人多達300多人,涉及近20個國家)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1984-1989年分4卷出版第一版(給出的系統基本上是表型性的),目前正在分5卷出版該手冊的第二版(rRNA,DNA和蛋白質,系統發育)。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一版分類大綱p326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分類大綱 p327
從1984年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一版開始發行以來,細菌分類已取得了巨大進展,新命名的種成倍增加、新描述的屬也在170個以上,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rRNA、DNA、蛋白質序列分析方法日趨實用,因而為細菌的系統發育積累了不少新的資料。
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中更多地採用了核酸序列資料對分類群進行新的調整,無疑這是細菌系統發育分類的重大進展.
細菌的屬名和種名都是按命名規則而定
是在細菌的鑑別和分類中,對其細胞結構或是生理、生化特性進行觀察和測定並不太困難的,多利用下列方法:
在各種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利用和分解情況;在DNA中的鳥嘌呤、胞嘧啶的克分子量的百分比;有時還根據血清學的試驗結果等。細菌的屬名和種名都是按命名規則而定的,但認為把全部細菌都按一個分類體系來定名不太合理的意見,愈來愈顯得有說服力。
(1)已往在套用上廣為依據的伯傑氏分類手冊第7版(1957年)中,在原生植物門中設定了包括裂殖菌綱、病毒和立克次氏體類的最小生物綱,並將裂殖菌綱分成10目:(i)假單胞菌目;(ii)鞘桿菌目;(iii)生絲微菌目;(iv)真桿菌目;(v)放線菌目;(vi)核衣細菌目;(vii)貝日阿托氏菌目;(viii)粘球菌目;(ix)螺旋體目;(x)枝原體目。
(2)在該書第8版(1974年)中雖分作原核生物界的細菌門,但由於加強了該書的便覽性質,因而在其以下等級不再細分,只把全體分作19個部門,在各部門中,只在可能的情況下才把屬編成科和目。
(3)所謂細菌類,和其它的真核菌都是構成不同於植物界的另一個菌界(Mycota),從這樣的見解來看,作為原核菌類可放在亞界的位置上。然後,再像真核菌類的分類那樣,把原核菌類大致區分作枝原體類、細菌類、粘細菌類、螺旋體類和放線菌類5個門。其詳細區分可套用伯傑氏分類法,在其中間不包括病毒類。
在各種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對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利用和分解情況;在DNA中的鳥嘌呤、胞嘧啶的克分子量的百分比;有時還根據血清學的試驗結果等。細菌的屬名和種名都是按命名規則而定的,但認為把全部細菌都按一個分類體系來定名不太合理的意見,愈來愈顯得有說服力。
(1)已往在套用上廣為依據的伯傑氏分類手冊第7版(1957年)中,在原生植物門中設定了包括裂殖菌綱、病毒和立克次氏體類的最小生物綱,並將裂殖菌綱分成10目:(i)假單胞菌目;(ii)鞘桿菌目;(iii)生絲微菌目;(iv)真桿菌目;(v)放線菌目;(vi)核衣細菌目;(vii)貝日阿托氏菌目;(viii)粘球菌目;(ix)螺旋體目;(x)枝原體目。
(2)在該書第8版(1974年)中雖分作原核生物界的細菌門,但由於加強了該書的便覽性質,因而在其以下等級不再細分,只把全體分作19個部門,在各部門中,只在可能的情況下才把屬編成科和目。
(3)所謂細菌類,和其它的真核菌都是構成不同於植物界的另一個菌界(Mycota),從這樣的見解來看,作為原核菌類可放在亞界的位置上。然後,再像真核菌類的分類那樣,把原核菌類大致區分作枝原體類、細菌類、粘細菌類、螺旋體類和放線菌類5個門。其詳細區分可套用伯傑氏分類法,在其中間不包括病毒類。
中國國家圖書館分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