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縣誌

微山縣誌

《微山縣誌》為微山縣第一部縣誌。微山縣1953年置。1960年,中共微山縣委曾組織修志,並建立了修志機構,後因種種原因此項工作未能開展起來。1981年再建修志機構。 《微山縣誌》1983年7月始修,蒐集文字資料3600餘萬字,先後五改篇目,數易其稿,於1997年10月出版。志書上限,根據需要與可能,盡力追溯事物的淵源;下限斷至1990年。全書以概述、大事記冠前;附錄殿後;中設33卷,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南四湖、人口、城鄉建設、農牧、林業、鄉鎮企業、水產、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商業、供銷合作社、糧油、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綜合管理、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司法、勞動人事、民政、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藥、體育、民情風俗、方言、人物。

基本介紹

  • 書名:微山縣誌
  • 又名:微山地方史志
  • 作者:微山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原版名稱:《微山縣誌》
  • ISBN:978-7-80713-691-0
  • 類別:地方志
  • 頁數:711頁
  • 定價:人民幣438元
  •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2月
  • 裝幀:高玉琦
  • 開本:889X1194毫米 , 23.75印張  ,72幅圖 ,800千字
  • 主編:董學軍
版本信息,1999版,修志說明,2009版,相關目錄,主要內容,

版本信息

1999版

微山縣誌》1983-1997/山東省微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曹瑞民 盛振鈺 主編 姚彥霞 朱緒書 副主編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7年 3500冊 1680千字 1284頁 彩圖 18碼196.00元 ISBN7-209-02116-7

修志說明

微山縣位於山東省南部偏西。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 ,楚在微山縣境內置湖陵縣,是為微山置縣之始。封建王朝更迭頻繁,州、郡、縣、國治的設立、撤銷多變。1953年8月微山縣建立, 後經多次區劃調整,縣境始固定下來。1990年12月,微山縣轄5鎮、 13鄉。縣境總面積1677.3平方千米,其中南四湖面積1266平方千米。總的地勢是北高南低,東西相向,中間形成湖泊。地面高程平均海拔36.5米。最高點為九峪山主峰,海拔325米。境內平原373平方千米,大部分分布於湖東,小部分分布於湖西。低山丘陵95平方千米。山地主要分布在兩城鄉,為泰沂山余脈,即鳧山山脈的西端, 東北西南走向, 長約10千米,面積50.23平方千米。南四湖又稱微山湖,是微山、昭陽、 獨山、南陽4湖的總稱。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微山湖區黨組織,在微山湖中開闢了一條地下交通線,劉少奇、肖華、朱瑞等中共高層領導人都曾在此通過。1943年12月,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由淮南赴延安,途經微山湖留下了不朽的詩篇。微山縣境內有大中小型河流47條(含支流) ,其中入湖河流44條,這些河流境內長212.9千米。微山縣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1990年,全縣總人口627485人,全縣有少數民族23個、969人,占總人口的0.15%。
微山縣境地處水陸要衝,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兩晉南北朝時期,境內常駐重兵,戰事頻繁。湖陵、廣戚、留城、高平都是著名的古戰場。發生在近代史上的有棗林閘沉船、三唐事件、韓莊討袁之戰等重大歷史事件。1932年,夏鎮建起中國共產黨組織。從此,微山湖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微山湖區是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全國聞名的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等革命武裝的誕生地。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新四軍某部等主力部隊都曾在此戰鬥,特別是鐵道游擊隊戰功卓著,威振中外。新中國成立後,微山湖區人民繼承和發揚了光榮的革命傳統,積極參加了剿匪、治安、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1953年建縣後,湖區人民又踏上了改造湖區、建設湖區的新征途。
新中國成立後,微山縣的經濟逐步走上了協調、快速發展的道路。1978年後,農業生產實行了不同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微山縣糧食達到自給。1990年,糧食每公頃產量7620千克,總產量23900萬千克;大牲畜存養量為13184頭,小家畜20萬頭,家禽142.6萬隻。有各類漁具18984件,水產品總量1.21萬噸(其中捕撈量8314噸)。農業總產值達到21036元。 隨著南北大運河的通航,境內即興起造船業。1958年微山縣始有國營工業,1978年後微山縣的工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90年,微山縣工業門類有煤炭、機械、電力、化學、建材、船舶修造、造紙、印刷、釀酒、紡織、工藝美術等。 微山境內有工業企業3689家,工業總產值44087萬元。工業產品中有十多種產品獲國家或省優質產品稱號,有21個門類百餘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微山縣的商業是在1978年後逐漸繁榮起來的。1990年,全社會商品零售額2.24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9694萬元,出口商品供貨完成2200萬元。交通、郵電建設迅速發展,1953年, 全縣僅有夏鎮至薛城15千米長的土面公路1條。1990年,境內公路發展到15條,總長264.2千米; 湖內航線40餘條;有郵路8條,總長108千米;有投遞線路44條,總長1335千米;有電報電路3條,長途電話電路23條。1956年,農民人均收入不足60元,職工年人均工資351.7元。1990年,農民人均收入636元,職工年人均工資161 1.73元,年末城鎮存款額人均169.84元。 微山縣人才輩出,中興夏朝的第六任帝少康,即誕生於魯橋鎮鐘家淺。東漢末年的名士姜肱,系夏鎮戚城街人。荊州刺史劉表、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哲學家仲長統、醫學家王叔和、玄學家王弼均系兩城一帶人。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軍而犧牲的褚雅青、華東戰鬥英雄郭繼勝,都是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
新編《微山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9版

《微山縣誌》1991-2005/山東省微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主任:董學軍
副主任:殷憲文,魏國
工作人員:張西海,劉艷,勒憲鵬,趙明,閆紅梅,李秋生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規格:889X1194毫米 , 23.75印張 ,72幅圖 ,800千字
頁數:711頁
定價:人民幣438元

相關目錄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卷一:環境與保護
卷二:資源與管理
卷三:人口與計畫生育
卷四:中共地方組織
卷五:人大政府政協
卷六:民眾團體
卷七:人事勞動
卷八:民政
卷九:政法武裝
卷十:城鄉建設
卷十一:經濟管理
卷十二:農業
卷十三:水利
卷十四:工業
卷十五:民營經濟
卷十六:商貿
卷十七:財政稅務
卷十八:金融保險
卷十九:交通郵電
卷二十:體制改革
卷二十一:旅遊業服務業
卷二十二:教育
卷二十三:科技
卷二十四:文化
卷二十五:衛生醫藥
卷二十六:體育
卷二十七:社會生活
卷二十八:鄉鎮(街道)概況
卷二十九:人物
卷三十:補遺
附錄

主要內容

該志是首部《微山縣誌》的續志,上限1991年,下限2005年。為體現事件的完整性,某些史料適當上溯或下延。全志除大事記和附錄外,共設30卷163章508節。現又編寫了最新版本 ,《微山縣誌》(2005---2007)
微山縣位於山東省南部偏西,隸屬濟寧市,地處東經116°34′~117°24′,北緯34°26′~35°20′。南接江蘇省銅山區,西鄰江蘇省沛縣和山東省魚台縣,北靠濟寧市任城區,東面自北至南與鄒城市、棗莊市的滕州市、薛城區和嶧城區毗連。京滬鐵路、 104國道穿境而過設有塘湖、韓莊火車站,京杭大運河貫穿微山湖南北。縣境呈西北東南走向,南北長120餘公里,東西寬8公里~30公里,邊界總長320公里,總面積1779.8平方公里,其中微山湖最大控水面積1266平方公里。2005年全縣8鎮5鄉2個街道辦事處,591個自然村,523個村委會,19個居民委員會。共6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78%,非農業人口占22%。少數民族有滿、蒙古、回、藏、壯、朝鮮、彝、苗、土家、哈尼、布依、侗、 傣、 畲、瑤、白、維吾爾、哈薩克、僳僳、納西、布朗、普米、德昂等30個,2380人。微山縣人民政府駐夏鎮街道。
微山縣地勢北高南低, 中間為湖泊,平均海拔36.5米。最高點九峪山主峰,海拔325米;最低點微山湖底,海拔30米。平原373平方公里,大部分在湖東,小部分在湖西。低山丘陵95平方公里,分布在微山島、郗山。山地主要分布在兩城鎮,為泰沂山脈余脈(即鳧山山脈西端),東西走向,長10公里,面積50.23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九峪山(古高平山)、大頂子山、老磨台、大山、鳳凰山(古畫卦山)微山、郗山等。微山湖有入湖河流53條, 其中境內河流47條,入湖河流44條,出湖河流3條。微山湖是微山、昭陽、獨山、南陽等四湖的總稱,也稱南四湖。總面積1233.54平方公里,全湖最大庫容量47.314億立方米,興利調節庫容量11.28億立方米,死庫容量5.74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5米,汛期最大水深3米。
微山縣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境內多西南大風,雨水稀少,空氣乾燥,常發生春旱。夏季溫度高,濕度大,常形成大範圍降雨,有時出現大風、暴雨、冰雹天氣。秋季秋高氣爽,有時也出現陰雨連綿天氣。 冬季境內常有偏北大風, 天氣乾燥寒冷,雨雪稀少。1991~2005年, 年平均降水量782.2毫米。最多為1239.6毫米(2003年),最少467.3毫米(1997年),年際差為772.3毫米。夏季最多占60%,冬季最少占10%。
微山縣礦產資源為“一富一稀” 。“富”即含煤面積達852平方公里,預測地質儲量達28.9億噸; “稀”即含稀土面積26平方公里,位於郗山,稀土氧化物總儲量1275萬噸,占山東省總儲量的99.4%,為中國第二大稀土產地。 此外,分布於兩城鎮的石灰岩,地質儲量1.5億噸,白雲岩儲量2.8億噸。湖內生物資源:動物有獸類、鳥類、魚類、甲殼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植物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
“八五” 末, 1995年, 全縣國內生產總值 (當年價格) 218615萬元 (人均GDP3576元,農民純收入1435元),比1990年增加167755萬元,增長333%,平均每年增長2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860萬元,比1990年增加44996萬元,增長166%,平均每年增長15.3%; 第二產業增加值86923萬元,比1990年增加73908萬元,增長567%,平均每年增長40.9%;第三產業增加值58832萬元,比1990年增加48843萬元,增長489%, 平均每年增長40.2%;財政收人1189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331萬元,比1990年增加4202萬元,增長134%。平均每年增長23%。
“九五”時期,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73724萬元(人均GDP 5966元,農民純收入2558元),比1995年增加155109萬元,增長1 7倍,平均每年增長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248萬元, 比1995年增加36488萬元,增長1.5倍,平均每年增長10%; 第二產業增加值133869萬元, 比1995年增加46946萬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130507萬元, 比1995年增加71675萬元; 財政收入為3047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529萬元,比1995年增加:10198萬元。
“十五”末,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150300萬元(人均GDP 16547元,農民純收入4001元) 、比2000年增加776576萬元,增長207%,平均每年增長1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900萬元,比2000年增加46552萬元,增長42%,平均每年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566300萬元,比2000年增加432431萬元,增長323%,平均每年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428100萬元,比2000年增加297593萬元,增長228%,平均每年增長19.7%;財政收入12428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6789萬元,比2000年增加29260萬元, 增長167%,平均每年增長27.5%。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551000萬元和181000萬元,平均分別增長19.3%和6.3%。
2005年, 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1991年的18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991年的4倍;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991年的34倍;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991年的34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68元,為2000年的2倍,為1991年的7.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為2000年的1.6倍,為1991年的5.7倍。
基礎建設大為改善。 1991~2005年,全縣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8億元。農村水利基本建設國家投資3.3億元。 對7條大中型河道進行維修和治理,完成縣城及湖東工礦區防洪工程和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對湖內清障行洪深槽進行開挖,完成京杭運河微山段航道建設;加快以排灌站維修、濱湖澇窪地治理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速度,完成新建和維修的排灌站、橋、涵、閘工程。全縣累計開建各類水利工程3360項, 擴大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面積40平方公里。新建排灌站23座。 2005年,全縣共有大中型排灌站347座,裝機2.6萬千瓦,新打機井1080眼,共有機井6000眼,有效灌溉面積36.5萬畝,占可耕地面積的89%,其中節水灌溉面積7.5萬畝。 累計造林合格面積4.8萬畝,綠色通道134公里,新建田林網5 8萬畝,四旁新植樹累計達千萬株。全縣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16%提高到22%。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1991~2005年,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承擔實施科技攻關、星火、推廣項目342項,取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其中8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43項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 四乙二醇醚、叔十二碳硫醇、白炭黑、四氫呋喃等8項高新技術產品,被列入國家新產品;《湖區自然資源增殖保護及開發利用技術研究》、聚乙烯醇PVC—2080等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全縣有科技示範基地179處,其中縣級2處,鄉鎮3處,企業4處,村莊20處,戶150處。被省科委評為“省級星火人才培訓基地”和“八五星火技術培訓先進集體”。2003年,微山縣被列為全國第一個“科教興村”計畫試點縣,獲省級“科普示範縣”的稱號。
實施“旅遊興縣”戰略,旅遊業蓬勃興起。按照“大旅遊、大產業、大發展”的思路,制訂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調整區域布局,加大“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宣傳,加快“六大旅遊區”建設。成功舉辦13屆“荷花節”。微山縣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城鄉居民生活逐年改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1995年,農漁湖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35元, 比1990年增加809元;職工年人均收入4640元,比1990年增加3028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時期。2000年,農漁湖民人均純收人2558元,較“八五”末增加1123元。2005年,農漁湖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較“九五”末年增加1443元,平均每年增加288元, 是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係,認真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快城鄉建設步伐,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城鄉人民收入不斷增加。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做好農村特困民眾救助工作。人民民眾的生活消費逐步由
量的滿足向質的提高轉移。各類機動車輛和家電也紛紛進入尋常百姓家。人民民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加快湖濱城市建設,城鄉面貌煥然一新。1995年後,全縣開展“城鄉建設”活動,重點實施縣城道路、 市政設施建設,城區面積由1990年的4.4平方公里擴展到9平方公里,“五縱六橫”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建起商業大廈、供銷大廈、榮安商場、民生商場、新世紀貿易城和兩條商業街;實施安居工程,開發建設新河小區、蘇園新村、康路村等商品房小區,竣工商品房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新建自來水二級水廠,集中供水、供熱率不斷提高:開展城區環境秩序綜合治理,市容市貌明顯改觀。1998年,微山縣城被評為省級衛生城。
進入21世紀,濟寧市“十五計畫”把微山縣城定位為15萬人~20萬人的湖濱城市。微山縣按照城市建設“東進、西移、南拓、北環”的總體方針,最佳化東部,改造中部,向西貫通5條路, 建設南外環,加快開發西部,拓寬城區發展空間,拉開湖濱城市框架,形成一城“兩翼”(104國道、京杭運河水陸兩條經濟帶同步隆起)的發展格局。堅持水陸並舉,利用京杭運河三級航道拓寬的機遇,依託京杭運河微山港口工業園的建設,發展港口經濟。 發揮湖濱城鎮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實施生態和景觀建設,建成城區湖東大堤林陰帶、 小新河綠化帶、夏鎮航運河北堤綠化帶3處開放式公共綠色景點;完成小新河“微園”擴建工程、奎文苑、文化廣場和湖濱公園等一批標誌性工程,突顯湖濱城市“藍天”“碧水”“綠地”特色。實施節日亮燈工程、城區交通主幹道綠化亮化工程、城區小街巷亮燈工程,城區綠化面積突破2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3%,路燈4000餘盞。縣污水處理廠建成並運行,城區供水、供熱、供氣、垃圾處理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開展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縣城面積13平方公里,較“九五”末增加4平方公里。微山這塊古老而年輕的土地將會變得更新更美。
微山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