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亞歷山大藻

細胞球形,尺寸較小,直徑15-29微米,細胞棕綠色,具鞘,包囊從球形到稍扁形,上面看為圓形(直徑25-35),側面觀察為卵形(長28-35微米,寬20-30微米)。大多數細胞含有粒狀物質和少量橘黃色物質。有腹孔,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傳播危害,

形態特徵

細胞球形,尺寸較小,直徑15-29微米,細胞棕綠色,具鞘,包囊從球形到稍扁形,上面看為圓形(直徑25-35),側面觀察為卵形(長28-35微米,寬20-30微米)。大多數細胞含有粒狀物質和少量橘黃色物質。有腹孔,窄。

生長環境

微小亞歷山大藻生長在熱帶、溫帶沿岸和河口海域。

分布範圍

1988年前僅知如微小亞歷山大藻(A. minutum) 在埃及存在, 此後逐漸擴展到澳大利亞, 義大利, 愛爾蘭,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泰國,紐西蘭,日本,中國,以及北美部分地區。

傳播危害

漂浮物負載:植物細胞和包囊能夠附著在漂浮的塑膠殘片上,隨海流漂流,因此,塑膠殘片被認為也是微藻擴散的載體(Masó et al., 2003)。沉積物:受藻華影響的沉積物中含有微藻包囊,將含有微藻包囊沉積物轉移到新的地區會帶來潛在風險(Magda Vila., pers.comm., 2007)。船壓艙水:赤潮生物可以通過船壓艙水隨即傳播(Hallegraeff and Bolch 1992,NIMPIS, 2002)。棲息材料的轉移:赤潮生物能夠隨岩石、沙子、貝類轉移而隨即傳播(Laabir and Gentien, 1999, NIMPIS, 2002)。
該種是地中海分布最廣的PSP毒素種,也是引起東南亞發生PSP事件的兩種主要生物之一(Vila et al., 2001; Lim et al., 2006)。該種集中在港口、河口和瀉湖,與低鹽度和富含營養的淡水輸入區相關。培養試驗表明,該種是廣溫鹽性的(Grzebyk et al., 2003, Cannon 1996)。提高溫度和增加光照,生長速率增加(Lim et al., 2006)。一段時間適應後,在12℃也可以達到較高的生長速度。
微小亞歷山大藻是一種能形成沿海藻華的微小腰鞭毛藻。最早在亞歷山大港赤潮時被記載。該單細胞藻產生的高濃度毒素是造成全球許多地區人群麻痹性貝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毒素能夠影響生態系統中的其它生物,如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和浮遊動物。與相似種的塔瑪亞歷山大藻不同,微小亞歷山大藻僅產生相對有限的PSP毒素(GTX1-GTX4)。少量毒素對浮遊動物和魚類有害,能夠減少橈腳類生物繁殖。毒素在浮遊動物、貝類和蟹類中具有蓄積性,人或其他哺乳動物使用後會引起麻痹性中毒。該毒素屬於神經毒素,引起人肌肉癱瘓、神經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Hallegraeff, 1993; Van Dolah 2000)。藻華時由於擔心PSP疾病爆發,關閉貝類養殖廠,帶來經濟損失。
周期性監測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使用傳統分類學方法和(或)分子生物學方法(實時PCR檢測)快速監測目標浮游生物(有毒亞歷山大藻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