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人工肺

微型人工肺

微型人工肺(Miniature artificial lung)是澳大利亞廣播公司2010年7月14日報導的、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實驗室中用幹細胞人工培養出的微型肺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型人工肺
  • 外文名:Miniature artificial lung
  • 說明:最新研究成果
  • 研製單位:哈佛韋斯研究所
晶片肺臟,前景展望,用途,種類,各國研究,

晶片肺臟

哈佛大學成功製造出了能夠自由呼吸的“晶片肺臟”,該系統讓科學家看到了製造完整人工肺臟的希望
日前,哈佛韋斯研究所利用微型品製造技術與組織工程技術,將人類細胞與真空晶片結合,製造出了“一片”能夠自由呼吸的人工肺。哈佛韋斯研究所主攻生物工程,是由哈佛大學、哈佛醫學院以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共同組織的研究機構。這枚大小如一片橡皮的裝置模仿了肺臟最活躍的肺泡部分,並且能夠完成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至血液中的過程。
微型人工肺在培養器中生長微型人工肺在培養器中生長
由於這枚“晶片肺臟”裝置對諸如細菌以及空氣污染產生的反應和活體肺臟相似,在未來將有可能會被用來測試藥物安全以及人體對環境污染的反應。這個裝置能夠大大減少製藥檢查方面對活體動物實驗的依賴,同時也能減少製藥成本、縮短藥物推向市場的時間。最令人興奮的是,這個“晶片肺臟”系統讓科學家看到了製造完整人工肺臟的希望。
即使是目前,這個半透明的肺臟也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肺臟的運行原理。哈佛韋斯研究所的總監和該項目論文的主要貢獻人唐納德·英勃(Donald Ingber)表示:“‘晶片肺臟’裝置的高仿真性為將來的諸多科學實驗提供了更好的選擇,無疑會代替大量原本在動物身上測試的實驗研究。”據悉,該研究成果已於6月25日發表在了美國《科學》雜誌上。
目前,組織工程微系統的研究大多受到機械或者生物學上的限制,唐納德說:“除非我們把實驗放在真實的活體細胞、組織和器官中,否則就難以了解生物系統的運作規律。”而“晶片肺臟”裝置讓科學家對組織工程的研究又前進了一步,它將兩層活體組織——內層為肺泡層,外層為血液循環層結合起來,利用真空原理讓空氣在整個系統中能夠以高度還原的方式運作。

前景展望

微型人工肺在被植入實驗老鼠體內後,人工肺仍能繼續工作,成功使老鼠存活了6小時。
微型人工肺在培養器中第一次呼吸微型人工肺在培養器中第一次呼吸
研究人員稱,要想用類似的方法培養出可用的人類肺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在5到10年內,這項研究將取得重大進展並最終被投入實際醫療套用,為需要肺臟移植的病人解決肺源不足的問題。國際線上專稿: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首次公布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在實驗室中用幹細胞人工培養出肺臟,植入老鼠體內可使其存活6小時。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將老鼠肺臟上的細胞剔除,只留下細胞外間質作為新肺生長的“撐架”。隨後,他們在“撐架”中植入可定向發展為肺細胞的人類臍帶細胞和老鼠胚胎細胞,並將其放入模擬生物體內環境的培養器中進行培養。
微型人工肺微型人工肺
這個微型的人工肺在培養器中不斷生長,並於大約1周后開始氧氣交換,也就是像正常肺一樣“呼吸”。被植入老鼠體內後,人工肺仍能繼續工作,成功使老鼠存活了6小時。

用途

人工肺是一項生命支持技術,可以在自身肺功能出現衰竭不能維持人體器官充分的氧供時使用,或者從長遠發展來看,植入人體永久性地部分或完全替代人體肺功能。現在世界上有1萬多病人使用人工肺。

種類

人工肺大體有三種類型:膜式、氣泡型、平面接觸型。
膜式人工肺使用數萬根中空纖維集束組成,每根中空纖維表面上布滿了微孔,這些孔極小,使血液滲不出去,但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吸進氧氣,進行氣體交換.
運用人工肺代替動物肺的研究實驗取得成功

各國研究

2004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研製出一個能夠暫時替代人體60%肺功能的裝置。這個被稱為“哈特勒呼吸導管”的“人工肺”,呼吸導管從大腿處進入人體靜脈血管後,曲折上行,最後到達並定位於靜脈腔——一根向心臟回送血液的主靜脈。該裝置的主要構件是一個外面纏繞著1000根空心細管的小氣球,它每分鐘能夠膨脹與收縮300次。在此過程中,血液被推動著穿過這些細管,並不斷從中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2002年4月,日本岡山大學醫學系的科研人員宣布,他們已經研製出一種可以置入人體內部的小型“人工肺”。據此間媒體報導,這種“人工肺”是一種體積和形狀與煙盒相仿的塑膠裝置,外部的氧氣罐將為之提供氧氣。“人工肺”內部充滿了數萬條極其微小的管狀細絲,這些細絲可以充當濾血器。研究人員說,“人工肺”內部的血液循環將通過心臟的相關功能來完成,並不需要任何外部動力設備。他們希望“人工肺”能夠用來作為等待接受器官捐獻者的病人的臨時裝置。病人體內置入“人工肺”之後,想要四處活動一下就可以少費一些力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