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是2013年4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夏雨禾。
基本介紹
- 書名:微博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32
- 作者:夏雨禾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12513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微博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由夏雨禾所著,“揭秘”微博空間生產的運作邏輯,探明參與空間生產要素的構成及其耦合機制,不僅是了解和把握微博空間影響力生成的重要前提,對於準確評估和預判空間影響力的作用、方向和實際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和價值。《微博空間的生產實踐: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的研究,除了完成相關學術命題的理論建構之外,還將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微博空間生產的要素構成、要素間耦合機制以及空間效果生成、作用及現實影響力等一系列命題展開深入剖析,以凸顯重大現實問題研究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夏雨禾,男,1972年10月出生,現為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200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至今已在《新聞與傳播研究》、《文藝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的專著有《改革開放以來“三農”議程設定研究》等。目前主持在研的項目有“突發事件和微博輿論關係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題解及主要研究內容
1.2 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價值
1.3 研究的方法論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方法論問題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微博空間研究的理論基礎和詮釋框架
2.1 微博研究的多維視角
2.1.1 基礎研究
2.1.2 傳播形態研究
2.1.3 功能研究
2.2 空間學說的思想譜系
2.2.1 空間學說的源起與客觀的空間
2.2.2 主觀空間與空間的意義呈現
2.2.3 當代社會思潮的“空間轉向”
2.3 微博空間研究的分析模型與詮釋框架
2.3.1 微博空間研究的分析模型
2.3.2 微博空間研究的詮釋框架
第3章 作為“總體性關係系統”的微博空間
3.1 中西方微博的“成長簡史”
3.1.1 Twitter的輝煌與困境
3.1.2 “國產”微博的啟蒙與崛起
3.2 微博空間技術系統的發展模式
3.2.1 微博套用開放平台的總體布局
3.2.2 套用開放平台的模組構成及其關係“意蘊”
3.3 新浪微博的個案解讀
3.3.1 網站布局和新浪微博的總體景觀
3.3.2 主體裂變與微博的身份區分機制
3.3.3 基礎功能與微博主體的“行動工具”
第4章 實證研究的相關說明和技術路徑
4.1 實證研究的相關說明
4.1.1 實證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分析策略
4.1.2 研究對象解讀及實證研究的操作方式
4.2 實證研究的技術路徑
4.2.1 抽樣依據及樣本總體
4.2.2 實證研究的分析指標體系
第5章 “微博行動”的結構形態與模式特徵
5.1 “微博行動”的活躍指數
5.1.1 微博空間總體活躍程度的周期性變化
5.1.2 主體間“微博行動”活躍程度的差異性
5.2 “微博行動”的心理圖式
5.2.1 主體“微博行動”的總體心理結構
5.2.2 主體間微博使用心理的結構性差異
5.3 “微博行動”與外部資源的調用
5.3.1 主體訊息發布行為的構成形態
5.3.2 主體訊息發布行為的差異性特徵
5.3.3 主體信息網路的建構方式
5.3.4 主體“微博行動”的情境變數
5.4 微博互動的結構與模式特徵
5.4.1 主體間多樣化的互動結構
5.4.2 微博互動的情境定義及模式特徵
第6章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形成機制和主要表現形態
6.1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總體分布形態
6.2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形成機制的分析模型
6.2.1 主體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2.2 技術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2.3 情境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3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主要表現形態及其效果評價
6.3.1 “微行銷”
6.3.2 “微政務”
6.3.3 “微輿論”
6.3.4 “微公益”
第7章 邁向反思性的實踐空間
7.1 微博空間生產的支配邏輯和實踐形態
7.1.1 微博空間生產的支配邏輯
7.1.2 微博空間實踐系統的層次和形態
7.2 微博空間生產實踐的社會文化動因
7.2.1 微博空間的社會化生產方式
7.2.2 自由的“意義生產”
7.2.3 空間實踐中的整合與對抗
7.3 微博空間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及研究的目標願景
7.3.1 微博空間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7.3.2 微博空間研究的願景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1.1 題解及主要研究內容
1.2 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價值
1.3 研究的方法論和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方法論問題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微博空間研究的理論基礎和詮釋框架
2.1 微博研究的多維視角
2.1.1 基礎研究
2.1.2 傳播形態研究
2.1.3 功能研究
2.2 空間學說的思想譜系
2.2.1 空間學說的源起與客觀的空間
2.2.2 主觀空間與空間的意義呈現
2.2.3 當代社會思潮的“空間轉向”
2.3 微博空間研究的分析模型與詮釋框架
2.3.1 微博空間研究的分析模型
2.3.2 微博空間研究的詮釋框架
第3章 作為“總體性關係系統”的微博空間
3.1 中西方微博的“成長簡史”
3.1.1 Twitter的輝煌與困境
3.1.2 “國產”微博的啟蒙與崛起
3.2 微博空間技術系統的發展模式
3.2.1 微博套用開放平台的總體布局
3.2.2 套用開放平台的模組構成及其關係“意蘊”
3.3 新浪微博的個案解讀
3.3.1 網站布局和新浪微博的總體景觀
3.3.2 主體裂變與微博的身份區分機制
3.3.3 基礎功能與微博主體的“行動工具”
第4章 實證研究的相關說明和技術路徑
4.1 實證研究的相關說明
4.1.1 實證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分析策略
4.1.2 研究對象解讀及實證研究的操作方式
4.2 實證研究的技術路徑
4.2.1 抽樣依據及樣本總體
4.2.2 實證研究的分析指標體系
第5章 “微博行動”的結構形態與模式特徵
5.1 “微博行動”的活躍指數
5.1.1 微博空間總體活躍程度的周期性變化
5.1.2 主體間“微博行動”活躍程度的差異性
5.2 “微博行動”的心理圖式
5.2.1 主體“微博行動”的總體心理結構
5.2.2 主體間微博使用心理的結構性差異
5.3 “微博行動”與外部資源的調用
5.3.1 主體訊息發布行為的構成形態
5.3.2 主體訊息發布行為的差異性特徵
5.3.3 主體信息網路的建構方式
5.3.4 主體“微博行動”的情境變數
5.4 微博互動的結構與模式特徵
5.4.1 主體間多樣化的互動結構
5.4.2 微博互動的情境定義及模式特徵
第6章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形成機制和主要表現形態
6.1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總體分布形態
6.2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形成機制的分析模型
6.2.1 主體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2.2 技術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2.3 情境相關變數與空間生產效果
6.3 微博空間生產效果的主要表現形態及其效果評價
6.3.1 “微行銷”
6.3.2 “微政務”
6.3.3 “微輿論”
6.3.4 “微公益”
第7章 邁向反思性的實踐空間
7.1 微博空間生產的支配邏輯和實踐形態
7.1.1 微博空間生產的支配邏輯
7.1.2 微博空間實踐系統的層次和形態
7.2 微博空間生產實踐的社會文化動因
7.2.1 微博空間的社會化生產方式
7.2.2 自由的“意義生產”
7.2.3 空間實踐中的整合與對抗
7.3 微博空間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及研究的目標願景
7.3.1 微博空間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
7.3.2 微博空間研究的願景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