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產業鏈:理念·模式·設計·案例》是2019年1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敬增。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循環產業鏈:理念·模式·設計·案例
作者:楊敬增 著
叢書名:
出版日期:2019年1月 書號:978-7-122-32932-5
開本:B5 710×1000 1/16 裝幀:平 版次:1版1次 頁數:250頁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物質全生命周期理論,依據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原則,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將資源循環利用、有序回收、無害化處理、高效利用和新產品的清潔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一種新型產業模式,以有效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矛盾。
本書主要介紹了循環產業鏈的基本理念、定義和構建要點,以產業融合和供應鏈的理念解讀了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方法,並從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角度,闡述了環境保護與“化廢為利”的原則和方法
目錄
第 1 章 資源緊缺呼喚“芝麻開門”
1.1 明智的選擇002
1.2 資源的枯竭004
1.2.1 水資源危機004
1.2.2 能源短缺005
1.2.3 礦產資源枯竭007
1.2.4 資源消耗巨大009
1.3 產業亟需升級011
1.3.1 新常態下的困惑011
1.3.2 “中等收入陷阱”012
1.3.3 產業結構調整014
1.4 “芝麻開門”016
1.4.1 尋找寶庫,開闢新路016
1.4.2 再生資源,半壁江山017
1.4.3 城市礦產,揚起風帆021
1.4.4 資源永續,貴在循環022
參考文獻023
第 2 章 資源循環的類型、定義和意義
2.1 物料流程與形態變化025
2.1.1 單一形態的循環利用025
2.1.2 變化形態的循環利用028
2.1.3 功能性的循環利用029
2.1.4 資源與能源的轉換利用033
2.1.5 多品種資源的循環利用033
2.1.6 國際化的資源循環利用034
2.2 法理角度看循環 035
2.2.1 定義035
2.2.2 存在的問題036
2.2.3 對法律法規的建議038
2.3 資源循環的社會意義039
2.3.1 建立資源循環型社會039
2.3.2 樹立新型資源觀039
2.3.3 續寫人類文明039
2.3.4 促進可持續發展040
2.4 資源循環的經濟意義041
2.4.1 資源環境經濟學041
2.4.2 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041
2.4.3 新時期,新思考042
參考文獻044
第 3 章 循環產業鏈
3.1 產業鏈046
3.1.1 一般概念046
3.1.2 廣義與狹義的產業鏈046
3.1.3 產業鏈的延伸與擴展047
3.2 線性產業結構048
3.3 開閉環特性049
3.3.1 開環與閉環049
3.3.2 反饋050
3.3.3 開環的產業模式050
3.3.4 閉環的產業模式051
3.4 循環產業鏈理念051
3.4.1 基本理念051
3.4.2 一般結構052
3.5 跨領域生產要素組合052
3.5.1 生產要素052
3.5.2 生產要素的跨領域融合053
3.5.3 生產要素新型組合053
3.6 循環產業鏈的特點054
3.6.1 依據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要素組合054
3.6.2 短流程的閉環體系054
3.6.3 節能減排054
3.6.4 與新品生產相結合055
3.6.5 變廢為寶055
3.6.6 環境治理055
3.7 產業鏈創建流程和數學表達055
3.7.1 創建流程055
3.7.2 數學表達058
3.8 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059
3.8.1 從生產函式看科技進步059
3.8.2 多學科多要素研究060
3.8.3 處理好科學技術和產業化的關係061
3.8.4 產學研協作是促進技術進步的有效方法062
參考文獻063
第 4 章 古代哲學的啟示
4.1 “合縱連橫”066
4.1.1 故事概要066
4.1.2 現實的啟迪067
4.1.3 慣性中創新067
4.1.4 合縱中發展068
4.2 “無為而治”069
4.2.1 何為“無為而治”069
4.2.2 有所為,有所不為070
4.2.3 還要突出“治”071
4.3 “大道至簡”072
4.3.1 簡單道理,認真踐行072
4.3.2 審時度勢,精簡環節072
4.3.3 知而行之,重在行動073
4.4 “天人合一”074
4.4.1 尊重自然074
4.4.2 環境友好075
4.4.3 智者仁心075
第 5 章 產業融合與循環產業鏈建設
5.1 產業融合078
5.1.1 理論基礎078
5.1.2 一般概念080
5.1.3 類型080
5.1.4 特徵081
5.1.5 典型事例082
5.2 產業融合在循環產業鏈中的作用084
5.2.1 產業鏈建設需要產業融合084
5.2.2 打通產品和廢棄物之間的隔閡084
5.2.3 促進新型組織形式和市場模式產生085
5.2.4 網際網路融合促進產業發展085
5.3 循環產業鏈對於產業融合的幾點創新086
5.3.1 產業融合在實體工業的實踐086
5.3.2 以物質全生命周期角度進行融合087
5.3.3 從產業融合到要素融合087
5.3.4 產業融合促進多元化經營088
5.3.5 產業融合與事業融合089
5.4 進一步研究的展望089
參考文獻090
第 6 章 循環產業鏈與供應鏈
6.1 物流業093
6.1.1 傳統物流業093
6.1.2 現代物流業094
6.1.3 現代物流業對經濟的促進作用095
6.2 供應鏈097
6.2.1 一般定義097
6.2.2 綠色供應鏈098
6.2.3 生產者延伸責任制102
6.3 循環產業鏈對供應鏈的促進和發展103
6.3.1 與大資源戰略相連線103
6.3.2 減容限量,最佳化運輸104
6.3.3 縮減產業環節,減少內外物流成本104
6.3.4 資源循環多樣化,促進立體供應鏈104
6.3.5 EPR理念構築綠色供應體系105
6.3.6 標本兼治,成就綠色物流105
參考文獻106
第 7 章 環境保護與化廢為利
7.1 生態環境的保障108
7.1.1 從“雙刃劍”到“方天戟”108
7.1.2 環境與企業效益的辯證關係108
7.2 國民經濟中的新定位108
7.2.1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108
7.2.2 對工業經濟的穩定作用109
7.2.3 農業廢物資源化套用110
7.2.4 新的經濟成長點111
7.2.5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112
7.2.6 向“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目標進發112
7.3 “變著法兒地用起來”—要素組合很重要112
7.4 協同發展原則113
7.4.1 協同防治環境污染113
7.4.2 協同配套設施113
7.4.3 協同高效管理113
7.4.4 協同區域規劃114
第 8 章 全系列銅金屬循環產業鏈
8.1 項目背景116
8.1.1 銅的“低吟”116
8.1.2 有色之都再崛起117
8.1.3 共融共生的閉環產業鏈118
8.2 總體框架設計119
8.2.1 原料來源119
8.2.2 基本理念122
8.2.3 產業鏈特點123
8.3 工程實例124
8.3.1 產業鏈流程圖124
8.3.2 “城市礦產銅”的拆解與處理125
8.3.3 技術創新130
8.3.4 產業前景133
8.4 設計和實施中的體會134
8.4.1 放寬眼界,跨界創新134
8.4.2 原、再結合,協同並進134
8.4.3 清潔生產,提高效能134
8.4.4 規模運行,持續發展135
參考文獻135
第 9 章 鉛酸蓄電池閉路循環產業鏈
9.1 建設的必要性137
9.2 產業存在的問題138
9.3 傳統開環產業結構現狀和不足139
9.4 閉合循環的新型產業鏈140
9.4.1 基本理念140
9.4.2 主體流程141
9.4.3 關鍵工藝技術141
9.4.4 環保與節能減排措施144
9.4.5 技術創新145
9.4.6 簡化物流與服務145
9.5 工程實例145
9.5.1 基本流程145
9.5.2 關鍵工藝設備147
9.5.3 概要數據148
9.5.4 幾點啟示149
參考文獻149
第 10 章 基於生物質燃料的能源循環產業鏈
10.1 生物質能源利用151
10.1.1 生物質151
10.1.2 沼氣152
10.1.3 生物質成型燃料153
10.2 秸稈利用現狀155
10.2.1 政策面向好155
10.2.2 秸稈焚燒使霧霾嚴重155
10.2.3 農民為什麼燒秸稈156
10.2.4 企業的難處157
10.3 規模化建設的必要和問題158
10.3.1 規模化才能產業化158
10.3.2 待解決的問題159
10.4 生物質能源產業鏈160
10.4.1 光合竹160
10.4.2 生物質能源循環產業框架163
10.4.3 秸稈回收與光合竹種植164
10.4.4 政府支持和補貼政策165
10.5 生物燃氣165
10.5.1 政策支持和產業推進165
10.5.2 構建可持續原料體系166
10.5.3 保障生物質穩產高產167
10.5.4 沼氣系統167
10.6 熱電聯產169
10.6.1 轉化技術169
10.6.2 聯合機組171
10.6.3 清潔供熱171
10.6.4 前景向好172
10.7 本章小節172
10.7.1 “種”出當季能源來172
10.7.2 “種”能源需要產業化173
10.7.3 農業發展需要跨界合作173
參考文獻173
第 11 章 汽車循環多元化產業體系
11.1 產業特點175
11.1.1 汽車保有量巨大175
11.1.2 報廢量快速增長176
11.1.3 回收情況尚不樂觀177
11.1.4 技術落後,產業亟待升級178
11.1.5 需要政策支持179
11.1.6 要把材料套用做好179
11.1.7 再利用和再製造勢在必行180
11.2 多元產業體系181
11.2.1 多元產業要素的構建181
11.2.2 建立多元產業框架181
11.2.3 相關因素的考慮185
11.2.4 多領域的子系統187
11.3 工程實例191
11.3.1 項目意義191
11.3.2 擬建規模192
11.3.3 產業流程與分期任務安排193
11.3.4 設備配置原則194
11.4 注意事項195
參考文獻196
第 12 章 基於鄉鎮環境綜合治理的水資源循環產業鏈
12.1 鄉鎮污水處理特點199
12.1.1 農村污水現狀199
12.1.2 鄉鎮污水特點200
12.1.3 鄉鎮污水處理面臨的問題201
12.1.4 PPP模式204
12.2 鄉鎮污水處理工藝簡述204
12.2.1 A/A/O工藝205
12.2.2 MBR工藝205
12.2.3 MBBR工藝207
12.3 鄉鎮綜合治理水資源循環產業鏈209
12.3.1 需要解決的問題209
12.3.2 建立產業鏈框架211
12.4 要點分析212
12.4.1 以人為本,保護生態212
12.4.2 抓住要素,有機銜接212
12.4.3 因地制宜,開展整治213
參考文獻213
第 13 章 網際網路+資源循環產業體系
13.1 資源循環需要網際網路平台215
13.1.1 社會需求是市場的源泉215
13.1.2 網際網路+資源循環215
13.1.3 線上與線下的融合216
13.1.4 數據化的資源循環217
13.2 網際網路+資源循環產業框架219
13.2.1 指導思想219
13.2.2 產業框架219
13.2.3 產業鏈資源220
13.3 套用範例221
13.3.1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綠色回收平台221
13.3.2 汽車再用和再製造件網路交易平台224
13.4 發展方向227
13.4.1 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227
13.4.2 搞好物質流和信息流融合227
13.4.3 發揮信息跟蹤和管理功能228
參考文獻228
第 14 章 與社會人文科學相融合
14.1 社會人文科學與資源230
14.1.1 社會科學230
14.1.2 人文科學230
14.1.3 人文資源231
14.1.4 自然與人文資源的融合231
14.2 循環事業鏈232
14.2.1 一般理念232
14.2.2 不同特點232
14.2.3 貴在創新234
14.3 高科技園區循環產/事業鏈建設234
14.3.1 高科技園區發展現狀234
14.3.2 制約園區發展的若干問題235
14.3.3 園區循環產/事業鏈框架238
14.3.4 框架的創新點240
14.4 創立智力循環創新體系241
14.4.1 社會意義和現實情況241
14.4.2 以“智慧工程”引領的創新體系244
14.4.3 智力循環創新構架246
14.4.4 實施原則246
參考文獻248
後記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