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ASCO大會專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28.245)收錄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病區徐濤教授《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用於肺結節良惡性鑑別診斷,一項真實世界多中心的診斷性研究》。該研究在五家三甲醫院共收集534例肺結節受試者CT影像資料,結節大小均為3-30mm,肺結節良惡性診斷準確率比較結果顯示:人工智慧診斷系統(PNAIDS)≈呼吸科專家>放射科醫師>梅奧模型。其中11例AI與呼吸科主任醫師人工判讀結果相左病例,術後病理結果與CAC檢測結果一致。徐濤教授表示:肺結節患者往往軀體症狀較輕,對穿刺和手術等都有所顧慮,準確和無創對肺結節良惡性鑑別診斷尤為重要。這次的真實世界研究,是希望能客觀地評估AI技術對肺結節良惡性輔助診斷的水平。我們也看到CAC檢測作為影像學評估後的補充,是臨床診療中可以參考的指標。未來相信在多種維度的綜合評估下,肺癌的早診早治能夠實現重大突破。
2020年10月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主辦的2020年北美肺癌大會(NACLC)收錄了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河北省腫瘤醫院)張金艷教授、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柏深教授、珠海市第五人民醫院黃月蘭主任等共同合作的《循環異常細胞(CAC)在肺癌高危人群中的篩查研究》,2021年1月發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該研究按照《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8版)》、《肺癌篩查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19)》肺癌高危人群定義,納入了89例肺癌高危人群受試者:(1)年齡≥40歲;(2)吸菸或腫瘤家族史;(3)≥5年高危職業環境暴露史(公交司機)。受試者分別進行了LDCT、CAC檢測和腫瘤標誌物等篩查檢測,並計畫接受長期隨訪(截止2020年已完成2年)。檢出肺結節的受試者根據醫生綜合評估與建議,進行手術與組織病理診斷。研究結果顯示:39例受試者經LDCT發現肺部結節,其中19例經病理確診為I期肺癌(11例原位腺癌、5例微浸潤腺癌、2例鱗狀細胞癌、1例小細胞癌);CAC在早期肺癌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別分為89.47%和85.00%,顯著高於肺癌腫瘤標誌物CEA、CYFRA21-1和ProGPR;第一年隨訪結果顯示,3例在基線LDCT未檢出肺結節、但CAC陽性的受試者,在第二年經LDCT檢出了新髮結節(≤8mm),後繼組織病理結果為原位腺癌, 提示基於血液的CAC檢測或能較LDCT更早的預警肺癌高危人群罹患肺癌的風險。實驗結果提示,CAC在早期肺癌診斷中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性,同時CAC或能比LDCT更早的提示罹患肺癌風險,可作為LDCT肺癌篩查有效的補充。
2021年1月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馮明祥教授的《基於四色FISH的循環染色體異常細胞檢測技術在肺癌早診的價值》在《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上刊登。該研究是因現有的生物標誌物對早期肺癌診斷靈敏度不足以滿足臨床需求,且循環染色體異常細胞可以發生在腫瘤早期階段,所以通過四色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檢測血液中 CACs,探討其在早期肺癌的診斷價值。研究發現:1. 肺部病灶切除後,CAC數量較術前降低;2. 惡性結節肺組織與外周血中,能檢出相同染色體異常細胞。研究結果為:CAC檢測對肺癌早期診斷具有很高的套用價值,該結論可能需要在未來研究中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也表明循環染色體異常細胞和腫瘤細胞具有同源性,攜帶相同的遺傳變異。
2021年3月上海胸科醫院孫加源教授在《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發表的《循環染色體異常細胞在≤ 10 毫米肺結節的良惡性輔助診斷價值》文獻表示:CACs在≤10 mm肺結節輔助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套用價值;結合最大結節尺寸、結節位置、患者資料等進行多因素模型分析,其診斷效能AUC = 0.913(95% CI = 0.85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