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地震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循化地震站
  • 以站類別:縣級地震站
  • 地理位置:青海省循化縣
  • 錄屬關係:青海省海東地區地震
地理氣候,自然地理,氣候特徵,地質構造,歷史沿革,工作條件,觀測項目,新上項目,

地理氣候

自然地理

循化縣地震站原址位於循化縣清水鄉下灘村,於2006年4月搬遷至新址——循化縣縣城所在地積石鎮。循化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黃河谷地,東西長90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地貌特點是山高谷深,切割破碎,境內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轄區內地勢南高北低,東部和西南部是山區。主要河流有黃河、清水河、街子河等。

氣候特徵

循化縣具有高原氣候的特點。全年年均氣溫在10.0攝氏度,年均降雨量為268.6毫米,全年降雨量大多集中在七、八、九月,形成春季乾旱,秋季多雨的氣候。每年初霜期約在10月中旬左右,無霜期約220天。

地質構造

台址所在區域循化縣群山環繞四周,有大力加山、那浪山、古毛卡山、小積石山等圍護,黃河流貫其中,川道平銜,森林茂密的地方。北部是拉脊山構造帶,南部有數組小斷裂。許多山川河流構成了整個循化地區多山多溝的自然風貌。在全縣總面積中,山嶺面積占73.2%,丘陵和河谷平地只占26.8%。山嶺的構造主要是板岩、花崗岩及第三紀的紅砂岩和第四紀的黃土構成。地勢高北低,山洞溝壑由南向北形成東部的清水河、西部的街子河,在縣城兩側分別流入黃河,因降雨稀少,小河水流量不大。按地形利用情況全縣可劃分為四個地區類型,即川水地區、淺山地區、腦山地區、牧業區。

歷史沿革

循化縣地震站成立於1980年,一直由科委(現更名為社會發展局)分管。從1980年至1986年儀器選用陶瓷偏角磁變地磁儀。1986年省地震局在循化縣進行選點,分別在四個地點進行試測,其中縣城以東約15km處扎木泉,因離台站太遠,未能採用。西約8km處的駱駝泉,因人畜飲水較頻繁,難於正常取水。後來找到離現在台址處西約5km處的丁江泉,經考察後認為適合觀測,於是開始了氡水觀測。
1992年,由於政府修建肉聯廠,影響項目的正常運行,建議把地震站搬遷到清水鄉下灘村,由於丁江泉離下灘村台站太遠,建議省地震局進行選點,後來確定為台站以東較近的石巷泉。
1980年至今,由循化縣科委代管地震站,數據報送給海東地震局,由海東地震局轉報省局。
自1980年循化縣地震站成立至2005年12月以來,在歷屆科委主任們的領導和台站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地震站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多次的資料質量評比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工作條件

循化地震站位於循化縣清水鄉,距離循化縣城6km。能保證工作用電,但工作和生活用水非常困難,且沒有交通工具,生活條件相對比較艱苦。台站總占地面積16畝,辦公室為48m2。

觀測項目

循化地震站以水氡觀測為主。每天將觀測數據報送省地震局。
台站1980年轉入正常觀測工人作,首先用陶瓷偏角磁變地磁儀進行觀測,觀測時間約7年左右,更換新設備後便停止了地磁觀測。1987年開始水氡觀測,在循化縣丁江泉採樣,觀測至1992,後因台站搬遷,省局決定從清水鄉石巷泉採樣,進行水氡觀測。
1、觀測儀簡述:
FD-105K型靜電計水氡觀測儀:其工作原理――水樣中的氡氣經真空擴散脫氣,被鼓入電離室,氡及其子體的a-射線使空氣中的分子電離,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產生電離電流,使靜電計的石英絲偏移,目測石英絲指示的移動格數(格╱分),然後計算氡濃度。
FD-125水氡觀測儀:測鐳時,閃爍室充射氣一小時,測量時間為100s,閃爍室鐳的係數約為1.4χ10ˉ13gra╱脈衝。測釷時,採用降壓法(連續抽氣),測量時間為300s,以1g溶礦樣品,可準確測定萬分之三以上的釷含量。閃爍室固有本底(未進行射氣測量的閃爍室)不大於10計數Sˉ1。閃爍室是密封的,當爍室內殘餘氣壓1.33×104Pa(100mmHg)時,在10分鐘內漏氣不超過1.33103Pa(100mmHg)。良好的工作環境中,樣品重複測量的誤差不大於±10%。極限溫度下,測量的附加誤差不大於±15%。在溫度35±2ºC,相對濕度95±30%的條件下,測量的附加誤差不大於±10%。預熱半小時,連續工作8h,測量的附加誤差不大於±10%。耐一般運輸振動和衝擊。
2、儀器設備:
從1980年至1987年儀器選用陶瓷偏角磁變地磁儀1987儀器更換為水氡觀測儀FD-105K射氣儀,一直用到1996年;1996年又更換為水氡觀測儀FD-125氡釷分析儀,一直沿用至今。

新上項目

“十五”項目為循化站新上強震動觀測一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