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鄧鼎石

《復鄧鼎石》是明代詩人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復鄧鼎石
  • 作者:李贄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焚書》
  • 作品體裁:古文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復鄧鼎石
杜甫非耒陽之賢,則不免於大水之厄;相如非臨邛,則程鄭、卓王孫輩當以糞壤視之矣。勢到逼迫時,一粒一金一青目,便高增十倍價,理勢然也,第此時此際大難為區處耳。謹謝!謹謝!
焦心勞思,雖知情不容已,然亦無可如何,祗得盡吾力之所能為者。聞長沙、衡、永間大熟,襄、漢亦好,但得官為糴本,付託得人,不拘上流下流,或麥或米,令慣糴上戶,各齎銀兩,前去出產地面糴買,流水不絕,運到水次,官復定為平價,貧民來糴者,不拘銀數多少,少者雖至二錢三錢亦與方便。公有銀到,即流水收銀給票,令其自赴水次搬取。出糴者有利則樂於趨事,而糴本自然不失;貧民來轉糴者既有糧有米,有谷有麥,亦自然不慌矣。至於給票發谷之間,簡便周至,使人不阻不滯,則自有仁慈父母在。且當此際,便一分,實受一分賜,其感戴父母,又自不同也。
仆謂在今日,其所當為,與所得為,所急急為者,不過如此。若曰“救荒無奇策”,此則俗儒之妄談,何可聽哉!世間何事不可處,何時不可救乎?堯無九年水,以有救水之奇策也。湯無七年旱,以有救早之奇策也。此謂蓄積多而備先具者,特言其豫備之一事耳,非臨時救之之策也。惟是世人無才無術,或有才術矣,又恐利害及身,百般趨避,故亦遂因循不理,安坐待斃。然雖自謂不能,而未敢遽謂人皆不能也。獨有一等俗儒,已所不能為者,便謂人決不能為,而又敢猖為大言曰:“救荒無奇策。”嗚呼!斯言出而阻天下之救荒者,必此人也。然則俗儒之為天下虐,其毒豈不甚哉!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杜甫要不是得到耒陽縣令的幫助,就有死於水災的危險;司馬相如要不是受到臨邛縣令的敬重,程鄭、卓王孫等一幫富豪就會把他看作糞土。一個人臨到危急時,哪怕是一粒米、一文錢、一個尊重的目光,都會感到比平時可貴十倍,道理勢必這樣,只因為這個時候處境太難了。對於您的接濟,我非常感謝!非常感謝!
我用了很多心思,對救災雖然知道在情理上不能管,但也好辦法力而為。我聽說衡帶豐收,襄年景也只要官府拿出買糧的本錢,令經常糴買的上等戶各帶銀兩河的上游還是下游,也不論那裡麥還是米,讓這些得力可靠的人帶著銀錢,到豐收的產地去不息地把糧食運回來,運到碼府理的價格,貧民來買糧食,不管拿後錢錢也要給予方便。只要拿銀錢來,就陸續錢發給票據,讓他到碼頭上去搬取糧食。賣糧食的商人有利可圖就樂意去做,而官本;貧民來買能得到的糧米谷麥,自然也就不慌亂了。至於怎樣做到開票買糧的手續簡便周到,不發生擁擠有州、縣地方官吏。在這受災的時候,官府給老百分便利,老百姓就實受一分恩賜,他們對地方官吏情,自然就非同一般了。
我以為在今天應該做的,能夠做的,必須抓緊去做的,不外就是這些了。如果說“救荒無奇策”,那是庸俗儒生的胡言亂語,怎么能夠聽信呢!人世間有什麼事情不能辦理,有什麼危急時刻不能解救嗎?唐堯時連發九年大水沒有成災,是因為有救水災的好辦法。商湯時連早七年也沒有成災,是因為有救早災的好辦法。有人說要多積蓄儲備及早加以預防,特別講它事前有所準備事,並不是臨時的救急措施。只是現在這個社會上有些人無才無術,或者雖然有才術,卻又擔心有害於己,遇事百般躲避,所以也就因循守舊,不進行治理,坐著等死。但是這類人雖然自己認為幹不了,還不敢斷然說別人也不能做。獨有那些庸俗的儒生,自己不能做,便口斷定別人也絕對不行,還竟然帶頭大言不慚地叫嚷什麼“救荒無奇策”。唉!此話一出而阻礙世人救荒的,必定是這種人。這樣看來,庯俗的儒生對於國家的毒害,豈不是太嚴重了嗎!

作者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