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調曲式

復調曲式以各個相對獨立的線條的疊加、交織、流動為特點的,在聽覺上往往找不到可以劃分的段落,而是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調曲式
  • 類別:二聲部賦格
  • 發源地:歐洲
  • 時期:歐洲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時期
復調曲式
在歐洲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格時期,復調寫作技巧達到了音樂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頂峰,一些重要的復調曲式得以確立,成為經典。在其後的古典以及浪漫時期,主調音樂織體成為創作上的主流,但復調思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到了二十世紀,在一些對古典傳統十分重視的作曲家手中,復調技巧再次獲得高度重視,他們宣稱自己那些看上去離經叛道的創新是建立在傳統復調思維之上的,由此可見復調技巧的重要性。
主調音樂手法,它們在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塊狀"劃分--即有著比較清晰的段落,和聲的終止、調性的轉折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復調曲式中最為經典的是賦格(fugue)。它是在一個主題之上構成的多聲部(一般為二、三或四聲部)復調形式。
我們以二聲部賦格為例,其大致結構如下:
主題(主調)--答題+對題(屬調)--間插段1--主題+對題(其他調)--間插段2(其他調)--主題(回到主調)
主題第一次出現通常是單聲部的,這之後它在屬調上由另一個聲部模仿出現(稱作"答題"),與此同時,原來演奏主題的聲部要演奏一個與答題形成對位關係的旋律(稱作"對題")。間插段可以只有一個,也可以有多個,它大多是採用主題片斷作素材,也可以引進新材料,調性變化比較多。在整部賦格中主題會多次出現,直到它在主調也就是一開始的調性上完整地再現,全曲便告結束。
賦格曲一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另一方面又有可以許多自由的變化,這裡不作過細講解,只從聽覺上說說大概發展脈絡。總體來講,這種曲式雖然由於各個聲部的交織形成連綿不斷的整體,但音樂發展基本原則--"對比"、"變奏"、"重複"--都是存在的,而且可以感受到其中還是有著不同的"階段"或者說有某種段落感。對比,主要體現在主題與間插段之間、不同調性之間;變奏,體現在主題本身的變化之中,主要是主題在間插段里被變化運用;重複,體現在主題的多次出現和最後的"再現"中。對聽者來說,音樂一開始穩定的呈示、中間段落不穩定的變化及情緒的展開、最後再現時的情緒高潮和完滿的收束,都可以明顯體會到。
十八世紀中期,歐洲音樂的復調寫作技術達到了歷史頂峰,同時主調織體也在發展,很快便成為音樂創作中的主流,如當時的交響曲等體裁主要是主調織體寫法的,但復調思維還會在某些作品中出現,特別是大型作品中的"賦格段"(fugato),它是不完整的、僅僅是整個樂章一個部分的賦格式段落。最常見的是在快板樂章的展開部或者結尾處,用層層疊置的賦格段形成情緒的高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