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復興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嚇榨村、文新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附近有封神山,海拔435米;坪山河從村北面流過。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根據《鐘氏族譜》記載,鐘永振和鐘永亮兩兄弟由惠陽淡水嶺湖遷居坪山夜布村而形成村落。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夜布村和元嶺村合併,共用名為"復興飯堂"的大食堂,復興村村名由此得來。1997年前後,因老村房屋陳舊破損,村民在沙湖社區段心地帶新建復興新村院區式小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興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沙湖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鐘姓、曾姓、鄔姓。據《鐘氏族譜》記載,鐘姓的遷移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鐘姓先祖先後從廣東長樂(今五華縣)鐵爐壩遷移到廣東龍川,再遷到淡水新圩;清康熙年間從淡水嶺湖遷移到夜布(復興)。曾姓和鄔姓,因缺乏文獻資料而無法追溯其遷移歷史。
2015年末,戶籍人口250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130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3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4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等。2007年,成立深圳市坪山沙湖股份合作公司復興分公司。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及村集體經濟分紅。該村至今保留著在重要傳統節日自製客家茶果的習俗。
同富路穿村而過。20世紀70年代初通電,9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5年通電話,2000年左右通網際網路,201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約3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
鄔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兩進一天井格局。曾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詳,2010年重修,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兩進一天井格局。現兩座宗祠均已閒置,不再作為宗祠使用。
炮樓4座,均建於清朝中後期,占地面積均約60平方米,最高3層,外牆均保存較完整,內部多破敗。
村中現存《鐘氏族譜》,由鐘瑞璘於2010年修纂,載有《先祖囑訓詩》《祖訓十二款》《祖囑八則》《八德家規》等眾多族規家訓。其中,潁川鐘氏家族傳以"忠、孝、仁、義、禮、信、敬、讓"八字為鐘氏八德家規。"仁、信、忠、敬"是晉國範文子對鐘儀的美稱。
《先祖囑訓詩》摘錄如下∶
祖囑訓詩∶
山有來龍水有源,始傳高祖祖傳曾;曾而傳祖祖傳父,子孫曾玄萬萬年。祖婆訓詩;
山接崑崙水接源,後代兒孫個個賢;若有不認宗枝者,天雷一劈化塵煙。
友武公兄弟四人,因諫王安石變法而被宋神宗罷職歸家。後來家道日興,友武公吟詩祝願後代雲∶
南坑阱秋好風流,做過牛欄勝過州;祝願裔孫隨地盛,流傳千古及千秋。
毅公、理公兄弟等十四人,為避蔡京、童貫之迫害,分遷閩西、贛南、粵東各地,離別時共同盟詩一首雲
樹有根,水有源,此去世世生英賢若有不認宗枝者,代代貧窮永不綿。
每年重陽節,該村鐘姓村民會準備好傳統祭品到惠陽淡水鐘氏先祖墓地祭拜先祖。
代表性人物
曾振輝(1921—1948),1945年參加東江縱隊,任惠東寶人民護鄉團班長,1948年在鹽田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