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立茶

復立茶

復立茶,四川省威遠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復立茶歷史悠久,傳說南宋淳佑年間即開始出產。茶區位於穹窿山形地貌中心,植被茂密,雲霧繚繞,陽光充足,降雨充沛,土質為典型的微酸性土壤,從而形成了復立茶香氣濃郁持久,色澤綠潤、滋味醇厚,口感好,耐沖泡的獨具特點。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復立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復立茶
  • 產地名稱:四川省威遠縣
  • 品質特點:扁直勻齊,色澤綠潤、栗香濃郁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78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15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等級分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復立茶採用高山無公害茶園早春優質獨芽製作而成,其外形扁直勻齊,色澤綠潤、香氣栗香濃郁持久,湯色淡綠清流、滋味鮮醇味甘,耐沖泡、口感好,葉底嫩綠明亮。
復立茶
復立茶

內在品質

復立茶內含物豐富,含茶多酚≥13.5%,可溶性總糖≥1.0%,咖啡鹼≥0.1克/100克,含有適量的硒元素,同時含豐富的胺基酸。長飲此茶能起到清心、解渴,助消化、利尿,調節人體機能、消炎、抗衰老、降血脂、抗癌、抗輻射等作用。

等級分類

復立茶按照《復立茶》地方標準分為復立茶一檔、一檔、二檔、三檔共4個等級。各等級標準如下:
一檔:一芽一葉、扁直挺秀、嫩黃油潤、全芽有毫、嫩香持久、鮮醇回甘、湯色黃綠明亮。
二檔:一芽二葉、緊細、勻整、有鋒苗、尚嫩帶毫、醇爽、湯色黃綠明亮。
三檔:一芽二葉初展、緊細無梗朴、顯毫、香氣清鮮濃郁、湯色明亮。
四檔:一芽三葉平展、條索粗而緊、梗朴3—6%,香氣純正、醇和、湯色黃明亮。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四川省威遠縣復立茶產區位於穹窿山形地貌中心,高山林立,溝壑縱橫,森林茂密,產區土壤以黃壤、冷沙黃泥、灰棕泥為主,多為輕壤至中壤,典型的微酸性土壤,耕作層深厚疏鬆,有機質含量高、礦物養分豐富,肥力中等。土地耕作性能良好,尤其適應茶葉生長。

水文情況

威遠縣境內的越溪河貫穿復立茶茶園全境,素有“山幽、林秀、水碧”之美稱。復立茶葉種植區域屬水域上游無工業污染區,河流及地下水檢測表明,水質感觀良好,無色、無臭、無味、透明,pH值5.5—7.5之間,其水質均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

氣候情況

威遠縣復立茶產區屬亞熱帶季風暖濕氣候,春早、夏熱、秋短、冬溫,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熱量充足。年均氣溫17.9℃,年日照時數1192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無霜期長達330天以上,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茶葉乾物質積累,促進茶葉品質的提高。
復立茶
復立茶

歷史淵源

四川種茶已有2000年的歷史,是茶的故鄉,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中國茶經》記載古今中國野生大茶樹分布在川、滇、黔鄰區,主要集結在30°N線—25°N之內。
傳說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兼重慶府余玠,採摘復立山上茶,熬制濃湯,幫助消化、利尿消炎提神。
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張獻忠與清軍在四川相持惡戰半年,此間張獻忠每天都喝用“復立”茶樹嫩葉煎過的水。有記載清朝皇室御醫孫靜陽受封賞賜後隱居復立場一帶,品茗讀書;清末民初的巴蜀名士趙熙任川南經緯學監督(校長)期間,與弟子吳玉章、黃復生、向楚等人游經復立場(今小河鎮)時題詞“復立茶樹”。
2006年,威遠縣把茶葉作為威遠縣調整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之一,先後出台了《威遠縣農業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和《關於進一步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決定》等政策,使茶葉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栽培模式不斷最佳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弘揚茶葉文化,威遠縣聯合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和縣茶葉協會舉辦採茶節、鑒評會、制茶能手大賽等茶事活動。

生產情況

2010年,復立茶保護面積2254公頃,總產量5000噸。
2018年,威遠縣建成茶葉基地1.61萬畝,其中小河鎮1.2萬畝,兩河、越溪、碗廠等鎮4100畝,鮮葉年總產量達1萬噸。

產品榮譽

復立茶獲峨嵋杯“優質名優茶一等獎”、“四川省著名商標”、“四川省名牌農產品”、“四川省名牌產品”。
2000年,復立茶獲國際(成都)茶博會金獎,被列入全國十三大名茶,獲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復立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復立茶
威遠地理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復立茶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內江市威遠縣小河鎮的葡萄村、鐵廠村、三合村、玉麥村、青蘭村、新古村、碾子村、新同村、大岩村、小河村、開元村、平樂村、三羊村、牌坊村、民治村等15個村和五四茶場、月亮茶場、鐵廠茶場、五鬥茶場、葡萄茶場、三合茶場、玉麥茶場、碾子茶場、開元茶場、菜子茶場、新古茶場等11個茶場。威遠縣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東毗威遠越溪鎮、南鄰自貢榮縣的雙古鎮,西北與仁壽縣汪洋鎮相連,北同威遠縣兩河鎮接壤,地理坐標北緯29°34′05.8″—29°40′50.3″,東經104°17′09.9″—104°22′27.9″。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茶地的大氣環境質量應符合GB3095—1996中規定的一級標準的要求;地的灌溉水質量、土壤環境質量必須符合NY/T391—2000《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茶園土壤要深厚,養分含量豐富而且平衡。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適合本地環境條件的福鼎大白、名山131、福選9號等優質、抗病蟲害強、豐產的優良茶苗;符合NB511024/T13—2008《威遠復立茶生產技術規程》的要求。
(3)生產過程管理:復立茶生產過程必須執行NB511024/T14—2008《威遠復立茶加工技術規程》的要求。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T/T5017—2001)和《無公害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5018—2001)。為了保證復立茶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
①茶園肥培管理:茶園冬季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鬆土和深耕鬆土時進行。
②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採用農業、物理、生物等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儘可能減少農藥等化學用品的殘留。
首先做好茶園修剪、除草及中耕。揀除病葉蟲枝,切斷病蟲害蔓延的途徑,破壞害蟲棲息場所,抑制其繁衍。淺鋤防雜草生長,保持茶園清潔。二是重視茶青採摘,要勤采勤摘。多次分批及時採摘,減少主要害蟲小綠葉蟬取食繁殖場所。三是堅持對茶園中的昆蟲實行一定程度的“自生自滅”生長和養殖禽類如雞、鴨等,蟲害嚴重時放入茶園,捕食害蟲,達到動態可控。四是採用燈光、性激素誘殺害蟲。五是採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防治,但施藥後要待安全間隔期過後方可採摘。農藥在使用過程中嚴格控制好使用量、濃度、次數及安全間隔期。要避開生產季節和不能影響到茶園中害蟲天敵平衡。嚴禁使用39種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茶葉禁止使用的農藥和綠色食品生產禁止使用的農藥。目前復立茶葉專業合作社正積極申請綠色、有機茶,因此正在推廣有機農藥“綠晶”,確保茶葉產品達綠色、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茶樹蓬面每平方米達到10—15個標準芽時為開採適期。茶葉採摘要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早上,鮮葉要用竹製器具盛裝,使用專用車輛及時運輸符合無公害食品加工條件的加工廠加工,加工人員要經過復立茶生產技術培訓,持證上崗,原料進入車間後要實行人工揀除其中的雜質,按照分級標準,按照DB511024/T14—2008《威遠復立茶加工技術規程》的要求,分級加工。
——對一檔名優茶加工。主要通過青鍋和煇鍋兩個步驟,由抖、搭、捺、拓(抹)、甩、扣、挺等十大手法組成,交替使用,靈活掌握。加工過程中,分3個階段,鍋溫180—200℃。第1階段抖炒3—4分鐘,第2階段抖、抹炒2—3分鐘,第3階段搭、抹結合,炒到茶葉舒展扁平、含水量為20—25%時起鍋。特別注意鮮葉大小,鮮葉稍大,力量要稍大些還要用抓的手勢使茶條收緊、壓扁、理直,至含水量為35%左右時起鍋。青鍋葉攤放回潮40—60分鐘後,用3孔、5孔篩將青鍋葉分成3檔(頭子、中篩、篩底)分別煇鍋。煇鍋時鍋溫60—80℃,待炒到茶葉受熱回潮、吐露茸毛時,再把溫度提高到80—90℃;當茸毛開始脫落、茶葉收緊較扁平時,再把溫度降低到50—60℃鍋。煇鍋時間按照茶葉等級控制好時間。
——對二三四檔茶葉按照攤青、殺青、揉捻、烘青、整形、提毫、烘乾進行。殺青中鍋溫必須控制在200—220℃,每鍋投葉200—250克,投葉後葉溫要迅速達到80℃。殺青以抖炒為主,手勢輕,動作快,撈得淨,抖得散。葉色炒到暗綠,略捲成條,折梗不斷,起鍋,簸揚和攤晾散熱。揉捻時掌握“輕—重—輕”的原則。先輕揉0.5分鐘後抖散團塊,再重揉0.5分鐘抖散,最後輕揉0.5分鐘,全程需時約1—2分鐘,以基本成條,稍有茶汁溢出為適度。
烘青溫度必須控制在90—110℃之間,攤葉厚度在1厘米左右,旺火烘焙,做到快烘、薄攤、勤翻、輕翻。整形提毫的鍋溫控制在100℃左右,理條造形時鍋溫70℃左右。以“滾邊抖炒”、“抓捏滾拉”、“滾邊團搓”的方式靈活交替運用,以保障茶色、香、味、形。烘乾提香的溫度以“高—低—高”為原則,當茶香撲鼻,含水量為5—6%時出籠,分級包裝入庫。
(5)生產記錄要求:復立茶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