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歷史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起源於1915年創辦的《復旦雜誌》(The Fuh-Tan Journal),第2~6期的封面刊名題寫人分別為于右任、梁啓超、唐紹儀、徐謙、孫洪伊。早期的的編輯人員有羅加倫、程天放、吳南軒、郭任遠等。第1~7期分別於1915年12月、1916年6月、1917年1月、1917年7月、1918年1月、1918年7月、1918年12月出版。
1920年,刊名由《復旦雜誌》改為《復旦季刊》,內容包括學術論文與文藝作品兩類,以後又分別出版文史哲號、科學號等。
1945年,《復旦雜誌》停刊。
1954年8月30日,復旦大學成立“復旦大學學報編委會”。
1955年4月1日,《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正式創刊。
1962年,《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改名為《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1967-1972年,《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停刊。
1973年,《復旦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復刊並恢復原名《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者為復旦大學自然科學學術研究委員會。
1974年,《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由不定期刊物改為季刊,每年出版4期,逢3、6、9、12月的25日出版。
1994年,《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由季刊改為雙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雙月25日出版。
2014年,《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成為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欄目設定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數學、化學、生命科學、技術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醫學科學等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快報、研究簡報等。
讀者對象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主要讀者對象為中國國內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醫科教師和研究生。
人員編制
據2018年6月《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官網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共有編委29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為2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為1人。
編委:(標*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玉良*(高分子科學), 金力*(遺傳學),楊雄里*(神經科學),楊福家*(核物理學), 王迅*(物理學),王威琪^(生物醫學工程),趙東元*(無機化學),孫鑫*(物理學),陳恕行*(偏微分方程),丁光宏(生物力學),盧寶榮(生態學),艾劍良(飛行器設計), 朱傳琪(計算機科學),張志鴻(生物物理學),遲楠(通信科學),汪源源(電子工程), 楊芃原(分析化學),楊勁根(代數學),范龍振(財務金融),陳建民(大氣科學),趙世民(生物化學),鄭俊華(水環境工程),唐頤(物理化學),徐以泛(管理科學),徐雷(光科學與工程),黃大鳴(微電子學),程晉(套用數學), 黎占亭(有機化學),朱崇業(環境化學)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9年9月3日中國知網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出版文獻共5559篇。
據2019年9月3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載文量為2782。
影響因子
據2019年9月3日中國知網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總被下載708551次、總被引29635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498、(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344。
據2019年9月3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引量為17849、下載量為53607;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影響因子為0.38,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3586名。
收錄情況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在中國國內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
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中國知網入網期刊、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在中國以外被日本《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美國《
生物學文摘》(B10SIS)、美國《數學評價》(MR)、德國《
數學文摘》(Zb1 Math)、英國《動物學記錄》(ZR)、美國《
化學文摘》(CA)、英國《
科學文摘》(SA)、俄羅斯《
文摘雜誌》(PX)等收錄。
榮譽表彰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為中國期刊方陣,百種重點科技期刊。曾獲1996年國家科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1992年、1996年、1999年、2006年國家教育部系統優秀科技期刊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精神理念
《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反映復旦大學理科各院(系)、所的最新科研和教學成果,促進中國國內外學術交流,為繁榮和發展復旦大學的科技事業服務,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現任領導
截至2018年6月15日,《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現任領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