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簡介
御器廠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據清乾隆二年《浮梁縣誌?建置?景德鎮廠署》記載:“御器廠建於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設廠制陶以供
尚方之用,規制既弘,迨後基益擴,辟垣五里許”。明朝滅亡後,清朝沿襲明制,改御器廠為
御窯廠,從清嘉慶二十年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謂:“廠跨珠山,周圍約三里許”來看,清御窯廠較明御器廠小了許多。直至辛亥革命爆發,推翻帝制,
御窯制度被廢,御窯廠隨之消逝。
御窯是明、清兩代專為宮廷燒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極為精湛的官辦窯廠。在長達540餘年的時間裡,為“天下窯器之所聚”,燒制了無以計數精美絕倫的瓷器。因此,御窯廠的設立,是我國
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客觀地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推進了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地位的形成過程。
1982年一2000年,景德鎮市考古工作者為配合市政建設,在御窯廠遺址進行了多次搶救性發掘清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亦曾於1983年一1985年進行考古發掘,2002年一2004年,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又聯合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出大量的明清御窯的遺蹟和遺物,揭示了明清御窯生產的概貌,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文物意義
御窯廠窯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之南。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毀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期間朝廷常駐陶官監製解京專供皇室御用。規模宏大,分工精細,工藝高超。廠區垣周2.5公里,中有大堂,後有軒、寢,高埠有亭。大堂左有官署,前有儀門、鼓樓、照壁,東西有大庫房、作坊、窯房數十座。生產御瓷品種有缸、瓮、磚、盤、碟、碗、罐、瓶、壇、盞、鐘、爐盒等,飾以鳥獸花草,描花、堆花,有暗花、錐花、玲瓏等,是我國燒造時間至長,規模至大,工藝至精的官辦瓷廠。產品為傳世珍寶,收藏於中外博物館。大堂建築已不存,唯龍珠閣尚在,是瓷都御窯廠的象徵,周圍還有少數作坊遺蹟,是研究古瓷生產的珍貴史料。
象徵
景德鎮
珠山御窯廠遺址是元、明、清三代專造宮廷用瓷的皇家窯廠,一九八三年被公布為景德鎮市
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保護範圍為:東至
中華路,西至
東司嶺,北至彭家弄,南至
珠山路。其保護範圍為5.43萬平方米。
景德鎮御窯廠是我國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管辦瓷廠。這裡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藝,最精細的原料,最充足資金,造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
瓷器,成為真正的無價之寶。御窯廠在陶瓷發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國是瓷器的祖國,而宋、元、明、清四代官窯則是中國古瓷中的精華。四代
官窯瓷器是當時技術水平最高的工匠為滿足帝王和朝廷之需,用質地最優的原材料製作而成的,其造型與紋飾也都出自宮廷畫家之手,因而這類瓷器無論是在當時或是現在都具有重大的
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