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御窯廠

景德鎮御窯廠

明初,景德鎮成立了御窯廠,宮廷瓷器開始註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東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窯、民窯之別。官窯,即官方創辦的窯廠。封建社會的官窯是專為皇宮內院製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賞賜臣僚的御瓷的御窯廠。 由於御窯廠的特權所在,歷來薈萃著景德鎮的陶藝精英和能工巧匠。它雖然專為皇帝燒制瓷器,而客觀上則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異寶。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許多陶藝珍稀品為故宮博物院所珍藏,並向海內外遊客作展示。 御窯廠是官窯的象徵,是陶藝瑰寶的搖籃。歷來,人們對御窯廠充滿神秘感與好奇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德鎮御窯廠
  • 時間:公元1271年
  • 建立者:元帝國
  • 世稱:“洪武官窯”。
浮梁瓷局,洪武窯瓷器,龍紋瓷器來歷,怒斬督陶官,蟋蟀罐,青龍白瓷缸,成化鬥彩,文房用瓷,素雅器,唐英心為督陶,再興御窯廠,佑陶之神,佑陶靈祠,標誌設計,

浮梁瓷局

蒙古族“國俗尚白,以白為吉”。其服飾建築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樣成為元代帝王的珍愛之品。白瓷在蒙元統治時期的景德鎮有很大的發展,優質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鎮設立第一所官窯———浮梁瓷局,專為元皇室燒造御用瓷器。應當說,這便是景德鎮御窯廠的萌芽。
元代景德鎮成功地造出樞府瓷、青花和釉里紅瓷,其成就為後來明清兩代御窯廠制瓷工藝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景德鎮自元代起就開始有了官窯。
清景德鎮御窯廠廠旗清景德鎮御窯廠廠旗

洪武窯瓷器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國,建立了大明王朝,卻幾乎全盤承襲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於祭祀、賜賞、貿易的需要,明朝開國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礎上建立了御窯廠,
洪武窯瓷器,土質細膩,胎體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純素者為佳。據記載,洪武窯有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等二十座。洪武年間軍事上需要以瓷器換馬匹用於戰爭,又要用瓷器擴大貿易和安撫鄰邦。御窯廠燒出器型碩大的青花釉里紅大盤、大碗、大罐,素樸雄渾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風韻,形成了洪武官窯的獨特風格。

龍紋瓷器來歷

永樂為明成祖朱棣年號。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鮮紅的戰袍指揮作戰,威風凜凜,氣勢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們發現朱棣的紅戰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結成了一條騰空飛舞的白龍,以為瑞祥之兆,士氣大振,戰果輝煌。1402年朱棣登基為永樂皇帝。御窯廠的技師們便依照燕王戰袍的故事,設計燒制出鮮紅甜白的龍紋瓷器,以表示對永樂皇帝的崇敬。而這種集鮮紅與甜白於一體的瓷器,一時間成為永樂官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怒斬督陶官

宣德”為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時,景德鎮將洪武的龍缸窯的一半改為青窯。窯位增至五十八座,御器的燒造量一時猛增。宣窯製品是明代最為精緻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已達到了很高水平。史載:“宣窯器,無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窯極盛時也。”
宣德官窯有極為嚴格的管理制度。朝廷派官員督陶,負責宮廷用瓷的生產。特別是對貢余品、次品管理近乎苛刻,督陶官張善“貪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瓷,多以分饋其同列”。宣德二年(1427年),為了整肅紀綱,怒斬督陶官,官窯貢余品、次品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既維護了皇權的威嚴,也打出了官窯瓷器的至精至美。

蟋蟀罐

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的《促織》篇中對此就有所描寫,而宮廷正史卻無記載。1993年珠山宣德官窯遺址考古發現證實,御器廠為朝廷燒造了數十種紋飾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雙向五爪龍紋蟋蟀罐就是宣德皇帝觀看鬥蟋蟀的斗盆。這位太平天子,不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愛養鳥賞花。宣德御窯廠為朝廷燒造的花鳥蟲魚器皿,就達幾十種之多。

青龍白瓷缸

明永樂年間,北京瑾身、華蓋、秦天三大殿被大火燒毀,正統六年(1441年)為三大殿燒造青龍白瓷缸。因缸大而壁厚,屢燒不成。三大殿的陳設不得已只好改用銅缸代替。而幾十口有裂痕的瓷器龍缸則全部被打碎,掩埋在御窯廠西側牆下。直到1988年才被考古工作者發掘,青龍白瓷缸才得以重見天日。現陳列在龍珠展廳和品陶齋大堂。

成化鬥彩

成化”為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皇帝對景德鎮御窯廠的生產相當關心,這位具有深厚藝術修養,又善於繪畫的帝王,對小巧精緻的工藝品情有獨鐘。成化皇帝的審美情趣和個人喜好,直接影響到御窯的生產。在他的倡導下,成化官窯燒造出瓷質精美,彩飾優雅小巧別致的鬥彩瓷器,成為明代官窯之冠,“成化鬥彩”一直被人視為珍品。古時就有“神宗(萬曆帝)御前尚食有成杯一雙,價值十萬”的記載。而在公元1997年的香港索士比拍賣會上,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竟拍出了二千九百一十七萬港幣的天價。

文房用瓷

康熙時期,御窯燒制了大量筆筒、水洗、臂擱、瓷硯等文房用瓷,這與康熙皇帝實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是分不開的。作為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清楚地認識到,滿族的武力不足以統治中國。唯有遵孔崇儒,學習漢民族文化,才能鞏固滿清帝國統治。因此,即位伊始,康熙即把程朱理學確定為官方哲學,採取懷柔漢族知識分子政策。對文化的推崇自然促進了文房用瓷的燒制,康熙刻意求精地讓御窯廠的窯工們燒制各類文房用具,這其中以筆筒燒制地最為出色,在清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冶圖天球瓶陶冶圖天球瓶

素雅器

雍正皇帝為康熙第四子,有“四爺”之稱。這位鐵面無私的帝王,在藝術鑑賞方面頗具文人氣息。他喜愛文雅素淨的瓷器,追求自然、含蓄之美。雍正皇帝對瓷器製造直接干預,從宮中造辦處檔案得知,御窯廠生產的瓷器的樣式,都要秉承雍正皇帝旨意,做出各等式樣之後由皇帝選擇。宋代瓷器以胎質細膩、色彩淡雅、大度秀美而聞名於世,深得雍正喜愛,因此雍正時期御窯廠生產了大量仿宋瓷作品。粉彩以玻璃粉打底,彩繪圖案具渲染效果,頗似中國水墨畫意境,雍正對此喜愛有加,故雍正年間粉彩盛燒一時。
仿雍正粉彩皮球花紋瓶 御窯博物館仿雍正粉彩皮球花紋瓶 御窯博物館

唐英心為督陶

唐英是雍正、乾隆兩朝的督陶官,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陶瓷藝術家。唐英隸屬漢軍正白旗。1728年,他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唐英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更是一個陶瓷製作工藝的實踐者,他獻身瓷藝,以此為樂,鍥而不捨。為潛心研究瓷器製作工藝,他“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息食者三年”,成為陶瓷藝術大師。唐英因為兼職太多分散精力,於是先後兩次向乾隆皇帝提出辭呈,要辭去關稅官吏這一讓人欣羨的官職,而專司窯務。雍正、乾隆兩朝御窯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唐英的個人奉獻是分不開的。乾隆時期的御窯又稱為“唐窯”,這就是對唐英的最大肯定。

再興御窯廠

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打景德鎮。大軍入城後,見御窯廠專造皇帝用瓷,耗費資金不算,還經常鞭打欺壓瓷工,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窯廠燒了。御窯廠一停就是好幾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年)間,清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籌銀十三萬兩,命九江關督蔡錦清在御窯廠舊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間,復興御窯廠,所有督陶事務也由九江關監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年),御窯廠為同治皇帝大婚燒造喜宴用瓷,一時鬧得沸沸揚揚。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徹底推翻帝制,御窯廠才壽終正寢。
仿雍正青花喜上眉梢天球瓶 御窯仿雍正青花喜上眉梢天球瓶 御窯

佑陶之神

在景德鎮的制瓷史上,有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被瓷工信奉為陶瓷業的師主。這位師主姓趙名慨,字叔朋(其事跡見本書所收《回眸昌南話今昔》一文)。
據明時邑人詹珊的《師主廟碑記》記載:師主廟興建於明代。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少監張善到景德鎮督陶,在御窯廠的東側建立師主廟,祀奉趙為佑陶之神。成化間(1465—1487年),太監鄧原在鎮時,眾多居民都從事陶瓷生產,都信奉師主,便把廟遷到東門外街上東北約一百步的地方,以便於大家祭祀。從明代以來,廟中香火不斷。
明代師主廟內,中間供奉著趙慨的坐像,兩旁分列著陶瓷製作行業的六個師傅神位,有打雜師、做坯師、刻坯師、挖坯師、石膏坯師,基本上把坯房的工種都包括了進去,體現了後世工人對先師們的敬仰。到了清代,師主廟中又增加知四的位置。知四師也是一名瓷工。知四為改善瓷工一伙食,帶領瓷工罷工,被官府捉入衙獄,堅強不屈,慘遭殺害。這激起瓷工憤怒,群起抗爭,最後贏得了勝利。知四為爭取工人的福利而獻出了生命,瓷工們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牌位供進了師主廟,永遠受到人們的敬仰。

佑陶靈祠

明萬曆神宗年間,御窯廠的瓷器力求在圖案的繁複和器型的多樣性上求勝。器型的製作,除大龍缸、屏風等大器外,還燒制棋盤、棋石、筆管、燭台乃至秘戲器等,可謂“製作精巧,無物不有”。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監潘相來鎮上督造青花大龍缸。其缸久未燒成,潘相對瓷工進行鞭笞甚至殺害。民窯把樁師童賓(里村人)見情義憤填膺,為救眾瓷工,勇斗潘相,最後毅然縱身跳入窯火之中,以示抗議。窯工們悲憤萬分。童賓之死,激起了瓷工們的義憤。人們紛紛起來呼喊要潘相償命,嚇得潘相聞風逃回京城。為平息民變風波,緩解人心,官府在御窯廠東側修建“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奉為“風火仙”。祠內供奉風火仙師童賓像,兩邊是做坯、托坯、收兜腳、打雜的小扶手、二扶手等各腳窯工師傅的塑像。
另據有關地方文獻載:清代唐英督陶時,曾令人將明代落選的捐器、已脫底的一口青龍缸,從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築台高置,並寫有《火神傳》、《龍缸記》。另一個督陶官年希堯也寫有《重修風火神廟碑記》。這些關於童賓事跡的記載,至今仍存於地方文獻中。

標誌設計

近日,從景德鎮市瓷局獲悉,由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教師楊超、設計藝術學院教師郭玉川合作設計的景德鎮御窯廠標誌被正式採用。
景德鎮御窯廠
景德鎮市瓷局自2011年1月開始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景德鎮御窯廠標誌設計,經過一年多的徵集,共收到設計方案數百件,由於標誌評審委員會的領導和專家們對標誌設計的要求極高,所有投稿方案均因未能全面體現御窯陶瓷文化的精神而落選。
2012年7月底,景德鎮陶瓷學院教師楊超、郭玉川受景德鎮市瓷局委託,應邀為景德鎮御窯廠設計標誌。經過近兩個月的設計,標誌經歷了初稿提案、確定方案、修改完善等過程,他們的設計方案一致通過了評審會專家們的評審,並最終由景德鎮市市長劉昌林、副市長黃康明審核定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