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從龍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具有斂正氣,化痰飲,平喘咳,除宿根之功效。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從龍湯
  •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歌訣

從龍湯內用龍牡,芍藥牛蒡半夏蘇;熱納石膏痰喘治,小青龍後此方需。

組成

龍骨(不用煅,搗)一兩(30克),牡蠣一兩(不用煅,搗)(30克),生杭芍五錢(15克),清半夏四錢(12克),蘇子(炒,搗)四錢(12克),牛蒡子(炒,搗)三錢(9克)。

用法用量

水煎分兩次服。

功用

斂正氣,化痰飲,平喘咳,除宿根。

主治

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

方義

從龍湯是張錫純先生治療痰喘的一張經驗方。張氏認為,治外感痰喘,一般採用“小青龍湯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熱者更加生石膏”,即可治癒。假若喘病癒後復發,再服小青龍湯無效,或服小青龍湯不能痊癒,或為防止復發,在服小青龍湯後,繼服從龍湯最為適宜。所以方名從龍,就是因其最宜於小青龍湯之後繼服。方中龍、牡斂正氣而不斂邪氣,並能治痰;芍藥收陰氣,斂逆氣,平喘咳;半夏燥濕化痰,蘇子、牛蒡子得龍、牡,平喘定咳,而無辛散之弊。

運用

邑鄭仁村,年五十許。感冒風寒,痰喘甚劇,服表散、清火、理痰之藥皆不效,流連二十餘日,漸近垂危。其甥劉振緒,愚外祖家近族表弟也。年十四,從愚讀書,甚慧。與言醫學,頗能記憶。聞其舅病革,往省之,既至,則衣冠競屬纊矣。振緒用葶藶(四錢,生者包布)大棗(五枚,擘開)湯,加五味子二錢,煎湯灌之,豁然頓醒,繼服從龍湯一劑痊癒。蓋此證乃頑痰鬱塞肺之竅絡,非葶藶大棗湯,不能瀉之。且喘久則元氣必虛,加五味子二錢,以收斂元氣,並可借葶藶下行之力,以納氣歸腎也。以十四歲童子,而能如此調方,豈非有神助歟?為其事特異,故附記於此。且以知拙擬從龍湯,固宜於小青龍湯後,而服過發表之藥者,臨時制宜,皆可酌而用之,不必盡在小青龍湯後也。

加減化裁

熱者,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一兩。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衷中西參錄》:“從龍湯,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繼服此湯。龍骨一兩(不用煅,搗),牡蠣一兩(不用煅,搗),生杭芍五錢,清半夏四錢,蘇子四錢(炒,搗),牛蒡子三錢(炒,搗)。熱者,酌加生石膏數錢或至一兩。”

各家論述

從來愚治外感痰喘,遵《傷寒論》小青龍湯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熱者更加生石膏,莫不隨手而愈。然間有愈而復發,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擬得此湯後,凡遇此等證,服小青龍湯一二劑即愈者,繼服從龍湯一劑,必不再發。未痊癒者,服從龍湯一劑或兩劑,必然痊癒。名日從龍湯者,為其最宜用於小青龍湯後也。
或疑方中重用龍骨、牡蠣,收澀太過,以治外感之證,雖當發表之餘,仍恐余邪未盡,被此收澀之藥固閉於中,縱一時強制不喘,恐病根益深,異日更有意外之變。答日:若是以品龍骨、牡蠣,淺之乎視龍骨、牡蠣者也,斯可征之以前哲之說。
陳修園日:痰水也,隨火而上升。龍屬陽而潛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澀以收脫,何其淺也。
徐靈胎日:龍得天地純陽之氣以生。藏時多,見時少,其性雖動而能靜。故其骨最黏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又日:陽之純者,乃天地之正氣。故在人亦但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於傷寒邪氣未盡者,亦恆與牡蠣同用,後之醫者,於此義蓋未之審也。又日:人身之神屬陽,然非若氣血之有形質,可補瀉也,故治神為最難。龍者秉天地之元陽出入,而變化不測,乃天地之神也,以神治神,則氣類相感,更佐以寒熱溫涼補瀉之法,雖無形之病,不難治矣。又日:天地之陽氣有二,一為元陽之陽,一為陰陽之陽。陰陽之陽,分於太極既判之時,以日月為升降,而水火則其用也,與陰為對待,而不並於陰,此天地並立之義也。元陽之陽,存於太極未判之時,以寒暑為起伏,而雷雨則其用也;與陰為附麗,而不雜於陰,此天包地之義也。龍者正天地元陽之氣所生,藏於水而不離乎水者也。故春分陽氣上並泉冷,龍用事而能飛。秋分陽氣下並泉溫,龍退蟄而能潛。人身五臟屬陰,而腎尤為陰中之至陰,故人之元陽藏焉,是腎為藏水之髒,而亦為藏火乏髒也。所以陰分之火,動而不藏者亦用龍骨,蓋借其氣以藏之,必能自還其宅也。(《醫學衷中西參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