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是2011年12月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望莉。
基本介紹
- 書名: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
- 作者:黃望莉
- ISBN:9787545805345
- 頁數:236
- 定價:24.00元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12
- 副標題:文化電影研究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文華”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非常的重要一環。隨中國現代文化成長起來的上海電影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經十分成熟,並達到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藝術高峰。其中“文華”電影的貢獻十分重要。但在歷來的中國電影史研究中,由於注重左翼和革命電影的傳統,“文華”電影的貢獻常常被忽視或沒有得到充分的評價。新時期以來,“文華”的重要作者費穆和其《小城之舂》得到了海內外專家和學者廣泛的重視,但是對“文華”電影其他作者,如桑弧、張愛玲、佐臨等的系統研究以及對文華公司作為一個整體的深入研究仍然缺乏,對“文華”電影在中國文化現代性發展中的獨特意義也鮮有論述。黃望莉所著的《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文華電影研究)》對“文華”電影公司及其作者的系統研究彌補了這個缺憾。
在“去政治化”的當代人文背景下,在當代重寫電影史的思潮下,文華影業公司出品的影片除去歷史的塵埃,反倒越來越散發出璀璨的光芒。文華公司所出品的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和藝術範本,為當下的電影創作提供了一個歷史的參考原型,一個可供解析和參照的文本。因此,對“文華”的研究不僅具有還原其本來歷史面目的意義,而且還對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和藝術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黃望莉,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的講師.影視史論教研室主任。1997年畢業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獲得電影歷史與理論方向的碩士學位。2003年開始在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任教。2009年獲得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電影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核心期刊上刊發研究性論文二十餘篇,其中數篇先後被《中國電影年鑑》、《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金雞百花獎論文集》、《銀色印記:上海影人理論文選》等多家刊物和書籍轉載。也曾與人合作完成《影視文學寫作》、《影視藝術概論》教材。連續作為第九屆、第十屆、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短片選片委員會委員.現為“上海電影評論協會”會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中國電影研究的方法和趨勢
一、海派電影的文化和史學價值的再認識:以“文華”為個案
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探尋
三、國內外研究概況考察
第二章 “文華”電影公司概說
一、“文華”影業:1946—1949
1.戰後中國電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2.“文華”電影公司的早期發展與人脈
3.文華影業早期的產業結構、組織形式
二、“文華”影業:1949—1952
1.新中國初期屯影政策、策略與理論
2.資本重組:公司合營的歷程
3.文華電影公司人脈的流動和創作概況
三、“文華”影業藝術創作風格、成就及其後世評價
第三章 “文華”作者(一)
一、桑弧: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建構者
1.都市人文景觀的現代性呈現
2.“趣劇”:對“乖張喜劇”的中式轉化
3.“趣劇”的中式形式趣味
4.桑弧都市人生影像
二、張愛玲:早期電影敘事中的“參差美學”
1.“張愛玲風”:參差美學的確立
2.城市“活”的印記:日常化敘事的審美表現
3.以女性為主體的敘事意義
4.多義的主題:生命意識的張揚和認同
5.權勢話語的一次消解
第四章 “文華”作者(二)
一、佐臨:從現實到紀實
1.生命力的關照:現實主義的基點
2.寫意戲劇觀:《表》的形式來源
3.身份、創作的轉型
二、費穆:在傳統中獲得現代性的作者
1.形式美:中國舊劇的電影化問題
2.民族性:風格漫談
3.國族電影:國產片的出路問題
三、曹禺:現代民族國家的想像
1.影片的誕生和國族想像的起因
2.“大敘述”及其多重敘事元素的編碼
3.“大敘述”中意義的建構
第五章 “文華”作者(三)
一、石揮:革命話語中多元的敘事建構
1.語境:敘事主體的確定
2.建構:日常化敘事形式的表達
3.對比手法:革命話語的建構
二、陳西禾:大時代下知識分子的抉擇
1.對比:新舊社會兩重天
2.真實:藝術創作魅力的訴求
3.女性:身份、命運與時代
第六章 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
一、話語的變遷:從都市話語到革命話語
1.教育話語:從社會教育到革命教育
2.倫理話語:從家庭倫理到革命倫理
3.如性話語:從都市女性到革命女性
二、敘事策略的轉化:兩種文化的自主融合
1.文化價值取向:影像空間由南向北的轉移
2.敘事策略:“新”、“舊”對比
3.人物塑造:多維度的角色定位
結語:以“文華”為代表的海派電影的文化生存土壤
一、民族資本結構所決定的海派電影
二、上層知識分子對海派電影的建構和認同
三、作為海派電影重要代表的“文華”電影
附錄一:文華電影公司編年表”
附錄二:文華電影公司出品年表
附錄三:參考文獻
後記
一、海派電影的文化和史學價值的再認識:以“文華”為個案
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探尋
三、國內外研究概況考察
第二章 “文華”電影公司概說
一、“文華”影業:1946—1949
1.戰後中國電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2.“文華”電影公司的早期發展與人脈
3.文華影業早期的產業結構、組織形式
二、“文華”影業:1949—1952
1.新中國初期屯影政策、策略與理論
2.資本重組:公司合營的歷程
3.文華電影公司人脈的流動和創作概況
三、“文華”影業藝術創作風格、成就及其後世評價
第三章 “文華”作者(一)
一、桑弧:傳統與現代的雙重建構者
1.都市人文景觀的現代性呈現
2.“趣劇”:對“乖張喜劇”的中式轉化
3.“趣劇”的中式形式趣味
4.桑弧都市人生影像
二、張愛玲:早期電影敘事中的“參差美學”
1.“張愛玲風”:參差美學的確立
2.城市“活”的印記:日常化敘事的審美表現
3.以女性為主體的敘事意義
4.多義的主題:生命意識的張揚和認同
5.權勢話語的一次消解
第四章 “文華”作者(二)
一、佐臨:從現實到紀實
1.生命力的關照:現實主義的基點
2.寫意戲劇觀:《表》的形式來源
3.身份、創作的轉型
二、費穆:在傳統中獲得現代性的作者
1.形式美:中國舊劇的電影化問題
2.民族性:風格漫談
3.國族電影:國產片的出路問題
三、曹禺:現代民族國家的想像
1.影片的誕生和國族想像的起因
2.“大敘述”及其多重敘事元素的編碼
3.“大敘述”中意義的建構
第五章 “文華”作者(三)
一、石揮:革命話語中多元的敘事建構
1.語境:敘事主體的確定
2.建構:日常化敘事形式的表達
3.對比手法:革命話語的建構
二、陳西禾:大時代下知識分子的抉擇
1.對比:新舊社會兩重天
2.真實:藝術創作魅力的訴求
3.女性:身份、命運與時代
第六章 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
一、話語的變遷:從都市話語到革命話語
1.教育話語:從社會教育到革命教育
2.倫理話語:從家庭倫理到革命倫理
3.如性話語:從都市女性到革命女性
二、敘事策略的轉化:兩種文化的自主融合
1.文化價值取向:影像空間由南向北的轉移
2.敘事策略:“新”、“舊”對比
3.人物塑造:多維度的角色定位
結語:以“文華”為代表的海派電影的文化生存土壤
一、民族資本結構所決定的海派電影
二、上層知識分子對海派電影的建構和認同
三、作為海派電影重要代表的“文華”電影
附錄一:文華電影公司編年表”
附錄二:文華電影公司出品年表
附錄三: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