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經濟學和哲學的融合中走向歷史的深處,創立了歷史叭物主義,這意味著從定社會關係出發的總體性經濟哲學視角的形成,這意味著制度分析已內化於經濟分析中,主流經濟學把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崇拜的傳統發展到極致,建立了以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為基礎的演繹性經濟學說系統。在哲學對傳統理性主義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時,經濟學中了現了反叛理性主義傳統的老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諾斯試圖把個人主義算計與歷史辯證法結合,但他不能把握歷史辯證法從一定社會關係出發的總體性視角。全球化時代的矛盾和困境,全球性的生態運動,對以制度主義為代表的經濟學一實主義運動提出了社會主義性質的要求。
基本介紹
- 書名:從制度經濟學看哲學與經濟學之互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2頁
- 開本:32
- 定價:15.90
- 作者:彭學農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587390
- 品牌:上海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媒體推薦
經濟哲學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眾多的哲學工作者和經濟學工作者已經加入到經濟哲學研究隊伍中來.然而,我們看到,國內經濟哲學研究多半是以自己的學科背景來討論經濟哲學問題,還缺乏經濟學和哲學之間相互滲透性比較強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雖然有些學者呼籲,加強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之間的聯盟,但是,筆者以為,這樣一種聯盟只能是學術建設的外因,而內因應該是經濟學工作者或者哲學工作者各自向對方學科的接近。只有在經濟哲學研究隊伍中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即同時用經濟學語言和哲學語言來研究經濟哲學,經濟哲學隊伍才能真正成長壯大。
筆者就是在上述信念的基礎上展開經濟哲學研究的。筆者認為,作為西方經濟學前沿的制度經濟學領域,可以成為中國經濟哲學研究大有作為的領域。這是因為,一方面,以新制度經濟學為代表的制度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研究路徑的一個重大變革,它正表現出向現實靠近的趨向。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的歷史,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特徵,它特別重視從少數幾個不證自明的原則出發來進行理性演繹,這樣一種研究路徑發展到現代,使經濟學越來越呈現出形式化、數學化的特徵,而對現實的解釋力卻越來越弱。把制度引入經濟學領域,既是對經濟學形式主義的批判,又是使經濟學開放邊界的一次舉動。因為,我們知道,在經濟學的200多年的歷史裡,制度完全被正統經濟學遺忘了,經濟學家們始終把注意力放在理性經濟人如何通過追求最大化利益而實現一般均衡的過程。於是,在這200多年裡,制度問題的研究一直是在眾多社會科學領域裡進行的。比如,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等學科對制度問題就有大量的研究。現在經濟學家們在現實面前已意識到自身理論的脆弱性,不得不把一部分注意力轉向社會科學領域,轉向制度問題。作為社會科學中最具抽象性的哲學,自然應義不容辭地為經濟學的制度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哲學研究隊伍,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修養。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在學科血緣上與制度經濟學的緊密關係。我們知道,馬克思是在把經濟學和哲學相結合的過程中走向歷史深處的。馬克思在這一經濟哲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古典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即對人和人的社會關係的忽視,而人和人的關係問題,其實質就是制度問題,因為制度就是要規範人和人的關係。馬克思通過自己創立的唯物史觀,為制度分析提供了一個巨觀的視野。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西方經濟學的發生和發展,是以主客二分的認識論的發展變化為基礎的。在新制度經濟學之前,由於對理性的崇拜在西方哲學認識論中占據了絕對的地位,所以經濟學的方法論中理性演繹法一直占據絕對地位。隨著對理性能力的懷疑論的出現,尤其是隨著證偽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取得廣泛影響,西方經濟學對理性的崇拜程度大大下降,經濟學也從原來一枝獨秀的理性演繹法向演繹與歸納並重的方向過渡。在這個過程中,關於人性的觀點也由完全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有所靠近,人再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人。新制度經濟學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新制度經濟學在有限理性的旗幟下,對人的行為進行了更具經驗性的概括,從而為制度的產生和變遷的重要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筆者感到,新制度經濟學仍然是在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下尋求自身的發展的。因而,它在制度分析中就無法解釋很多重大的社會變革,而只能在一些很微觀和時間跨度很小的場合來進行制度分析。比如哈耶克堅持從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來研究自發社會秩序理論,就無法解釋東方社會廣泛存在的社會停滯狀態。而諾斯雖然深受馬克思的影響,試圖解決哈耶克不能解決的制度變遷問題,但他把意識形態作為克服個人主義算計的欠缺的因素時,他陷入了一種哲學上無根的狀態。因為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看似對立的因素才能得到統一。
……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關係: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的總體性視角
第一節 馬克思走向經濟哲學路徑的背景
一、青年黑格爾派時期的馬克思
二、面對物質利益的馬克思
三、尋求超越青年黑格爾派的馬克思
第二節 通過經濟學研究走向歷史辯證法
一、黑格爾經濟學研究的局限性
二、從人道主義角度對經濟學的批判
三、從經濟學角度對唯心辯證法的改造
四、對過去的理論進行清算
第三節 建立歷史唯物主義
一、實踐觀是解決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基礎
二、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又是辯證法的現實過程
三、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人的本質
第四節 經濟哲學方法論的形成和發展
一、經濟哲學方法論的形成——從一定的社會關係出發
二、社會關係視野中的經濟學進展
第五節 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制度主義特徵
一、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化
二、產權理論
三、交易費用的觀點
四、制度變遷理論
第二章 正統經濟學的理性主義傳統及其現代趨勢
第一節 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傳統
一、唯理論傳統對理性和理性演繹法的強調
二、強調感覺和歸納法的經驗論傳統
三、經驗論和唯理論的融合
第二節 經濟學中的理性主義傳統
一、唯理論對經濟學認識論的影響
二、經驗歸納法對經濟學認識論的影響
三、經驗論和唯理論融合的趨勢對經濟學認識論的影響
第三節 人性論哲學的經濟學意義
一、人性理論
二、人性論的經濟學意義
……
文摘
二、強調感覺和歸納法的經驗論傳統
德謨克利特是最早對經驗論進行思索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原子淪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在物理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間存在著空虛;原子是不可毀滅的;原子永遠是運動著的,原子的數目是無限的。德謨克利特是一個嚴格的決定論者,他相信萬物都是依照自然律而發生的。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不同,原子論者力圖不引用目的或最終因來解釋世界。從原子論出發,德謨克利特認為,感覺就是萬物的影像,而影像的形成和性質是這樣的:萬物都在空間裡面投出各自的由原子所構成的影像,這些影像保留著它所由之流射出來的對象的特性,在對象與眼睛之間的空氣中起著一種像印章一樣的作用。他說:“一切物體上經常反射出一種波流。然而這空氣由此取得了堅固的形狀和不同的顏色,就在濕潤的眼睛中造成了影像。”顯然,德漠克利特持有的是反映論的思想,並且他以此為根據,推論出徹底的唯物主義思想,即靈魂是由原子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過程。可見,德謨克利特是一個經驗論的理性主義者。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作為一個哲學家,在許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不同。“他是第一個像教授一樣著書立說的人:他的論著是有系統的,他的討論也分門別類,他是一個職業的教師而不是一個憑靈感所鼓舞的先知。”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對柏拉圖的理念論持的是批判的態度。亞里士多德對理念的超感官性質進行了嚴厲的駁斥。他指出,理念不是實體,實體是由質料和形式共同構成的。他認為,萬物分由理念的說法是神秘的。他進一步指出,理念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同單一併列和離開單一的普遍是不存在的”。亞里士多德有一個以蠟版作的比喻,充分地說明了他的反映論觀點:“心靈所思維的東西,必須在心靈之外,正如文字可以說是在一塊還沒有什麼東西寫在上面的蠟版一樣:靈魂的情形完完全全就像這樣。”他把人的認識分成感覺、經驗、理性,其中,他特彆強調經驗的重要性。他說:“如果說,離開了感覺,引起感覺的物體不可能存在,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感覺不是對於感覺的感覺,而是在感覺之外有某種東西的存在,而這種東西必然是先於感覺的。”他認為,理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從經驗論觀點出發,亞里士多德特彆強調歸納法的重要:“我們必須藉助于歸納,得以知道基本原理。因方這就是感覺在靈魂里產生的一般的方式。”從認識論史的角度看,亞里士多德的經驗論最早對唯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批判,並提出了系統的經驗主義的認識論觀點。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作“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黑格爾認為:“培根一直被讚揚為指出知識的真正來源是經驗的人,被安放在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頂峰。”羅素則認為培根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所以儘管他的哲學有許多地方欠圓滿,他仍舊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培根是“知識就是力量”這句格言的創造者,他主張哲學與神學分離,他以為理性能夠證明神存在,他是理性真理與啟示真理的雙重擁護者。
培根認為,一切知識都產生於感覺經驗,知識就是感覺與實在的符合,而知識的增長就是經驗的歸納。因此,歸納法就成為增進人類力量的關鍵的因素。培根花費了巨大的心血致力于歸納法的建設。培根的歸納法在認識論上主要提供了三個新思想:感官必須得到幫助和指導以克服感性認識的片面性和表面性;逐漸上升的歸納程式;必須重視否證法和排除法在歸納過程中的作用。在培根看來,感官獲得的知識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必須設計出精巧的實驗來彌補感官之不足。同時,又要對支配感官的理智進行指導,力圖使理智擺脫成見,而讓感覺從客觀的立場去反映事物。當然,這樣僅僅使人類能獲得個別性的知識。但是,如何超出單純枚舉歸納呢?培根相信他有辦法,能夠把歸納做成一種比這要高明的東西。他說:“要深入到自然的內部深處,必須用一種更穩當審慎的辦法,把概念和公理從事物中引申出來;必須要採取一種更好的和更確切的運用理智的方法。”他認為,逐級上升的歸納程式就是他所提出的運用理智的一種好方法。培根在試圖發現人的本質時,使用了逐級上升的歸納法。他構想,熱是由物體的各個微小部分的快速不規則運動構成的。為了證明這個他試圖得到的一般原理,他的方法是作出各種熱物體的一覽表、各種冷物體的表,以及熱度不定的物體的表。通過這個表,他希望觀察到最初級的普遍性原理,然後再一步步地上升到他的最後原理。如此得到的法則必須用到新情況下加以檢驗,假如在新情況下也管用,在這個範圍內便得到證實。培根對他的這種方法非常有信心,他說:“尋求和發現真理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條是從感覺和特殊事物飛到最普遍的公理,把這些原理看成固定和不變的真理,然後從這些原理出發,來進行判斷和發現中間的公理。這條道路是現在流行的。另一條道路是從感覺與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來,然後不斷地逐漸上升,最後才達到最普遍的公理。這是真正的道路,但是還沒有試過。”這種從來沒有試過的方法之所以可行,在培根看來,閔為有排除法和驅除法的幫助:“用適當排除法和驅除法來分析自然,並且在考究了數目充分的否定例證以後,再根據肯定的例證以求得結論。”他認為,通過排除法和驅除法,可以使歸納法得到的法則具有公理性。
洛克(1632—1704)是英國經驗論的完成者。在洛克之前,霍布斯對培根的經驗論進行了發揮,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霍布斯把培根的學說系統化了,但他沒有更詳盡地論證培根關於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則。洛克在他論人類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論證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則。”洛克的論人類理性的起源的著作,是《人類理智論》。在該書中,他批判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論,提出了經驗論的白板說,論述了以聯合簡單觀念的方法來建立複雜觀念的心理學原則,對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關係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洛克首先批判了唯理論的天賦觀念原則。他首先斷然指出,所有知識都是經驗的,沒有什麼天賦的知識。他認為,憑藉人類的感覺,人們就能獲得所有的知識。至於天賦觀念論者關於天賦觀念具有普遍同意的性質的說法,他也提出了批評:“這種普遍的同意並不能證明任何東西是天賦的……縱然事實上真有一些真理為全人類普遍同意,那也不足以證明他們是天賦的,如果能夠指出人們對於他們所同意的那些事物還可以有別的途徑達到這種普遍的同意的話,而這一點我認為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經驗可以做到這一點。對於理性可以發現天賦觀念的說法,他指出:“果真是理性發現了它們,也不足以證明它們是天賦的。”因為“心靈之所以對某真理立刻同意,並不是靠天生的銘刻也不是靠理性的運用,而是靠一種與這兩者很不相同的心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