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仁到人: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

從仁到人: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

《現代教育社會學研究叢書》之一,通過對中國人社會化危機的歷史考察,把社會化劃分為倫理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政治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兩種類型,同時建構了“倫理整合型社會化模式”“倫理失范型社會化模式”“政治整合型社會化模式”“政治失范型社會化模式”“衝突型社會化模式”五種社會化模式,並分析了五種社會化模式下中國人的社會化危機,以及產生危機的原因,在歷史觀察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極具說服力的結論。

基本介紹

  • 書名:從仁到人: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
  •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ISBN:9787303079049, 7303079041
  • 作者:馬和民
  • 出版日期:2006年4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現代教育社會學研究叢書》之一,通過對中國人社會化危機的歷史考察,把社會化劃分為倫理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政治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兩種類型,同時建構了“倫理整合型社會化模式”“倫理失范型社會化模式”“政治整合型社會化模式”“政治失范型社會化模式”“衝突型社會化模式”五種社會化模式,並分析了五種社會化模式下中國人的社會化危機,以及產生危機的原因,在歷史觀察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極具說服力的結論

作者簡介

馬和民,男,1964年生,浙江慈谿人。“學校危機干預實驗室”負責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專職研究員,日本全國共同利用設施“學校危機精神支持中心”兼職研究員。編著有《從“仁”到人》《教育社會學研究》《新編教育社會學》等16部圖書,發表“家庭環境與學業成績”“教育浪費論析”等70多篇論文,曾獲6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化危機”研究的由來與方法/1
一、為何提出“社會化危機”問題/3
(一)社會化危機是一個複合概念/4
(二)社會化危機是一個事實命題/6
(三)社會化危機是現代性背景下的產物/7
(四)社會化危機與學校教育的關係緊密/8
(五)社會化危機是“危機”也是“契機”/9
二、如何分析“社會化危機”問題/9
(一)本研究的解釋重點/10
(二)“社會化危機”的理論模型/13
三、研究方法/17
(一)研究方法論/17
(二)收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方法/20
第二章 倫理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
——解讀“傳統中國”的社會化模式及其實況/25
一、傳統中國人的一幅社會化畫像及其解讀方式/27
(一)一種情景式的描述/27
(二)西方人對傳統中國的認識/32
(三)如何解讀傳統中國人的社會化/35
二、文化同質的社會整合功能/37
(一)傳統文化的同質性/37
(二)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觀/38
(三)傳統中國理想人格的建構/42
三、宗法制度的社會控制功能/45
(一)宗法制度及其影響/46
(二)家天下與專制政治控制/48
(三)家天下與人身社會控制/49
(四)家法族規的社會化力量/50
四、科舉制度及其社會化效應/54
(一)選官制度的兩類途徑/55
(二)科舉制與社會下層的升遷/57
(三)科舉制與學校教育功能的一體化/60
(四)科舉制與民間知識、思想與信仰/61
五、社會教化實踐及其榜樣/66
(一)教化思想與實踐/66
(二)歷史上的社會化榜樣/70
(三)士紳一村社共同體與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72
第三章 傳統的斷裂與現代性的產生
——倫理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模式何以被瓦解/87
一、近代中國人的社會化問題及其解讀方式/89
(一)近代中國人的“中國問題”
與“西方問題”/89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的相似問題/90
(三)近代中國人一幅混亂的畫面/91
(四)如何解讀近代中國人的“社會化危機”/98
二、近代中國的社會變局/100
(一)晚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危局/100
(二)變法與革命:近代中國的出路選擇/102
(三)辛亥革命與帝制崩潰/104
三、社會結構的巨變與新生活方式/107
(一)“家國同構”的消解/108
(二)現代性的產生/111
四、近代中國東西文化的衝突與交會/117
(一)傳統文化的危機/117
(二)變法前夕近代中國人的世界知識
與“西方問題”/118
(三)變法維新思潮與清政府的自強求變/120
(四)革命思潮與“改造國民性”的產生/126
五、近代中國“教育現代性”的發生/128
(一)國民性批判與“新人”觀/129
(二)國民性改造的“三種主義”/133
(三)“西方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36
(四)從“西化”到“現代化”的教育觀/137
(五)近代學校教育的實況/139
第四章 政治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
——1949~1976年現代中國人的社會化模式
及其實況/149
一、政治整合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151
(一)1949-1956年間中國人的面貌及其解讀方式/152
(二)建設新中國的價值共識/156
(三)強化國家政權及其政府控制機制/160
(四)政治思想與觀念的統整及其強制功能/161
(五)舊教育的改造與新教育的創生/162
(六)建國之初的民族凝聚力/163
二、政治失范型群體取向的社會化模式/165
(一)1957~1976年間中國人的面貌及其解讀方式/165
(二)權力與權威的高度集中/172
(三)階級鬥爭的理論導向/173
(四)“天下大亂”背景下的混亂秩序/175
(五)革命化的教育/177
(六)一種既封閉又躁狂的獨特的世界意識/181
第五章 社會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
——政治型群體取向轉向個體取向的社會化模式/189
一、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問題及其解讀方式/191
(一)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問題/192
(二)如何解讀轉型期中國人的社會化/203
二、轉型期的主導理論及其觀念衝突/205
(一)當前中國現代化的主導理論/206
(二)前現代中國傳統的全面瓦解/210
(三)倡導新發展觀與理論指導實踐的衝突/215
三、當代中國的社會分化與新生活方式/217
(一)家庭結構的變動/217
(二)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219
(三)三類生活環境的社會化功能變化/221
四、轉型期的人文環境及人文精神危機/222
(一)信仰危機與轉型期文學/223
(二)經濟利益驅動的文化市場/224
(三)偶像的產生與崇高的消解/226
五、當代中國“教育現代性”的發展與失范/229
(一)現代教育觀念先行與學校教育實踐指導觀的矛盾/229
(二)社會轉型中的教育失范/233
(三)學校教育與學生生活的脫離/235
第六章 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247
一、研究結果與討論/249
(一)研究結果/249
(二)由基本研究結果引出的討論/250
二、巨觀的研究結論與建議/251
(一)巨觀的經驗概括與理論命題/251
(二)社會系統層面的經驗概括與理論命題/257
(三)在社會系統層面解答當代中國的
“社會化危機”/263
三、微觀的研究結論與建議/267
(一)微觀的經驗概括與理論建構/267
(二)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應對當前中國
“社會化危機”/269
主要參考文獻/274

文摘

書摘
毛澤東所提出的方法,也完全適合一般的教育研究。對於社會化問題的
研究來說,所謂“古今”。就是從時間角度把社會化模式與傳統看作是歷史
地發展著的;所謂“中外”,就是從空間角度正確處理傳統的社會化模式與
西方社會化經驗的關係。總之,在古今關係上要做到“古為今用”,在中外
關係上要以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為核心,做到“洋為中用”。
2.歷史事實與歷史邏輯分析的綜合
這樣跨越數千年中國社會歷史的探討。自然需要採取“長時段方法”(
布羅代爾,1996)或“千百年眼”(明朝張和仲語)視野,但這裡將遇到
一個根本性問題:我們如何能夠重建古人生活的實際圖景?何以說明和概括
中國社會的歷史情形?歷史遠離我們,歷史又延續至今。我們對歷史既“熟
悉”又“陌生”,既“接近”又“遠離”。因此,要解決的是我們常常稱為
歷史資料的東西,比如正史、野史、實物、照片、遺物等。這些證據是否就
是真的?關於歷史的真實,我們需要從歷史事實(這些歷史事實包括文獻資料
、文化人類學知識、考古發現等)與歷史邏輯兩方面進行全面的追尋與辨析
,儘可能地接近歷史的真實。邏輯分析特彆強調以下兩點:建立在可靠文獻
基礎上的思維內容的真實性和建立在邏輯規則基礎上推理的準確性。
3.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的綜合
縱向比較是“歷時性比較”,強調的是對同一對象不同發展階段的比較
分析,這容易說明,本書主要是通過對傳統中國、近代中國、現代中國的“
社會化歷史經驗”進行時間上的比較。比較的依據或標準也已在前面有所陳
述。
橫向比較強調的是“共時性比較”。即對兩個在時空上同存的對象進行
比較分析,從中概括出結論來。例如,本書在對傳統中國的“社會化模式”
進行分析時,將根據“家國同構”在制度層面的整合性特徵,與“科舉制”
所產生的文化與社會層面的整合性特徵等做出比較。
P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