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向“低”攀登

從“高”向“低”攀登

《從"高"向"低"攀登》主要內容簡介:2000年深秋,我在天津遠洋賓館進行的“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的有關對話中曾經談到,大概兩三年前,我就曾想寫一篇文章,題目也已擬就:《論潛在的批評群體》。我想來梳理或者勾勒一下一個實質上已經存在的潛在批評群體的現狀和未來。我所指的“潛在的批評群體”,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學人——基本上是有研究生學歷的,相對集中又有所分布的這樣一個批評群落。我想描述並討論一下,這個批評群落大致是怎樣分布的,他們的長處和不足在哪裡。

基本介紹

  • 書名:從"高"向"低"攀登
  • 出版社: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54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 作者:楊火蟲 方衛平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74289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從"高"向"低"攀登》:第六代兒童文學批評家論叢

圖書目錄

理論探索
模擬童式幻想
差距或許在我們的視野之外
對精神領域的作用是重要標準
現象研究
網路“童話族”研究
“安徒生熱”的冷思考
觀點激揚
童話作家給校園小說帶來了什麼——評“小學生校園派”叢書
“文學童話”反思——兼談安徒生童話的消極影響
正確的理論從哪裡來——與馬力先生商榷兼談“原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少年小說”:自立門戶如何
為流行文化的幼稚化而歡呼
傳統回來教訓我們——兒童文化發展趨勢談
不是天敵,是同命鳥
在文學和音樂之間——黎錦暉和他的兒童歌舞作品
作家作品研究
讀圖時代的文學奇蹟——介紹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歷險童話
“空牆”,“金鬍子”,“騎掃帚”——張弘童話的局限與可能
十七歲小妖的青春疼痛
愛是一朵如意雲
“張天翼模式”論
後記:一種興趣,一種熱愛

文摘

傳統媒體是一種緊缺型的資源,資源的占有依靠的是實力與慣性,有時甚至是人際資源占有的一種延伸,後來者往往會被忽視、擠壓,而當他們終於“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後,又會對新的後來者形成忽視與擠壓。網路的開發性與平等性卻使得後來者與名家、權威們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只要有實力,就會有話語權,就會被大家認可。有一個現成的例子:郭楚海從來就沒有在現有報刊上發表過童話,他的名字別說對於普通讀者,即使對於兒童文學界的專業人員而言也是相當陌生的;但現在不同了,他建立了自己的童話主頁,馬上就擁有了自己的讀者,據說有家香港的出版社通過網路了解了他,正準備出他的兩本童話集呢。
在傳統媒體時代,作家群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即使是現在,我們也常常會看到“東北小虎隊”“上海少女隊”“江蘇作家群”“湖南作家群”之類的稱呼。為什麼?據筆者的理解,作家的成長離不開相互的交流與切磋,相互的借鑑與批評,在作家群中,無論經驗還是教訓,都是共享的,這對於後來者的成長絕對是大大有益的。傳統媒體時代,只有相同的地域才會擁有這樣的機會;而在網路時代,任何個人都可以把所有的作家都集中在自己的電腦中、書房裡,與所有的名家權威比鄰而居。這無疑會加快與提高后來者成才的速度與幾率。

後記

即使這世上有三乾六百行,兒童文學理論與批評這一行,都可算冷門中的冷門。
連我這樣大部分時間都在圖書市場上搏殺(或者說掙扎)的“業餘選手”,都能混入這個“第六代兒童文學批評家”的行列,就可知其冷的程度。
冷得厲害的時候,甚至自己都會自己從事的這種“行當”產生嚴重的質疑:有存在的必要嗎?有意義嗎?
當然,更多的時候,會找些“理由”解解嘲,自我取暖一下。我在《網路“童話族”研究》一文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且不論是否能促進童話創作的發展,即使排除這一目標,僅僅把童話作為開而上的思考對象,僅僅作為一種研究與學問,童話理論與批評也自有它的存在理由。”

序言

2000年深秋,我在天津遠洋賓館進行的“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的有關對話中曾經談到,大概兩三年前,我就曾想寫一篇文章,題目也已擬就:《論潛在的批評群體》。我想來梳理或者勾勒一下一個實質上已經存在的潛在批評群體的現狀和未來。我所指的“潛在的批評群體”,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學人——基本上是有研究生學歷的,相對集中又有所分布的這樣一個批評群落。我想描述並討論一下,這個批評群落大致是怎樣分布的,他們的長處和不足在哪裡。
這篇文字後來擱淺了。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我所收集的批評文本還不夠豐富。我相信,時間會為這一群體的成長提供可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