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屬得勝派出所。
1951年9月,建立區制,屬第四區。
1956年1月,撤銷區建制,成立得勝街道,屬市政府。
1958年1月,建區後屬西市區。
1968年10月,改為東方紅公社。
1979年8月,公社改東方紅街道。
1981年4月,恢復得勝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轄發明、新騰達、得勝、紅運4個社區,下設241個居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得勝街道轄4個社區;得勝街道辦事處駐紅運社區得勝路北46—甲1。
地理環境
得勝街道地處西市區中部,東與
清華街道相鄰,南與
濱海街道接壤,西瀕渤海東岸,北與
漁市街道毗鄰,東北與
清華街道相連,得勝街道辦事處距西市區政府0.83千米。得勝街道行政區域面積4.57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轄區總人口1404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047人,城鎮化率100%。另有流動人口2507人。總人口中,男性7445人,占53%;女性6602人,占47%;14歲以下2107人,占15%;15~64歲7585人,占54%;65歲以上4355人,占3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3766人,占98%;有回、滿、蒙古、朝鮮4個少數民族,共281人,占2%。其中回族17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1.9%;滿族90人,占32%。人口出生率5.04‰,人口死亡率9.96‰,人口自然增長率-4.9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73.7人。
經濟
工業
截至2011年,得勝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16.5億元,比上年增長19.5%。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職工61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6億元,比上年增長18.2%。
商貿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有商業網點26個,職工78人,進出口總額9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9%;出口9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9%。主要產品有金屬管件、食品、服裝等3類5個產品,銷往4個國家和地區。按貿易方式劃分,一般貿易出口900萬美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170人,專任教師10人:國小1所,在校生560人,專任教師6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1120人,專任教師85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302人,專任教師150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500人。主要學校有營口市雁南中學、營口市第二高級中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有各類藝術團體3個,演職人員92人,年演出70場次,觀眾達3萬多人次:公共圖書室5個,建築面積260平方米,藏書14000冊;檔案室3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得勝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個;病床18張,固定資產總值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2人,其中執業醫師25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1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得勝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78戶,人數2543人,支出654.1萬元,比上年增長42.0%,月人均214.33元,比上年增長32.6%。社會服務單位3個,床位171張,社區服務床位10張。社區服務設施17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4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數10張。經常性社會救教助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5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3萬元,捐贈物資折款8萬元,接收捐贈衣被2600件,使2800人(次)困難民眾受益。有109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零就業動態為零。
交通運輸
得勝街道境內有濱海路等道路過境。
歷史文化
得勝街道名稱來歷有兩說:一因營口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有9門,其中德盛門在該區域,1900年沙俄侵略營口,義和團抗擊沙俄獲勝後,路過此門改叫“得勝門”,街道因而得名:二說因“德盛門”直通炮台,為祈求得勝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