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間重建“得勝嵯”石碑,屹立在龜峰巡檢司遺址蒼南縣馬站鎮三墩洲村五顯爺廟前,為的是紀念明、清兩代村民愛國愛鄉英勇殺敵,為人除害的抗倭英雄功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得勝嵯
- 位置:蒼南縣馬站鎮三墩洲村
- 屬性:石碑
- 年代:明朝
歷史,石碑,
歷史
據蒼南軍事志記載,為防禦倭寇的侵擾,明洪武20年(1387年)建置金鄉衛城。洪武二十六年又在龜峰(今馬站大姑營)、舥艚、江口、仙口等4處設巡檢司,各駐弓兵100名。主要是針對倭寇海上行動的特點,方便進行海上游哨的目的。大姑營東、北兩面依山坡,西面為天然峭壁,在山上設有瞭望台,能遠眺海面。
據當地民間傳說:明朝天啟二年某夜,海寇泊舟漁寮後槽偷偷登入,被高處崗巔守望哨位上的一位姓楊哨長(名字失傳,後人褒稱為“將軍”)發現。在這緊急情況下,他即命哨兵趕回大姑營報警,請駐軍往魴魚山(地名)攔截,以斷敵退路,楊哨長隻身衝下山坡,並假裝為寇引路,誘敵至半山腰。恰好援軍趕到,海寇見勢不妙紛紛突圍下海駕船逃遁。只“三口大王”來不及逃脫,被我軍俘獲,立斬山崗上。官兵把入 侵倭寇全部殲滅,但哨長楊某因戰負傷,英勇殉職。地方長者為感念他的恩德,為之立瞭望將軍廟紀念,每年六月初六村民前往祭祀祈福。官方立碑褒揚,從“憲示”、“得勝嵯”辭義推斷,系鑿勒石記功之舉。
石碑
據《蒼南金石志》記載:憲示得勝嵯石碑,碑青石質,高120厘米,寬80厘米,碑額橫刻“憲示”兩字,中間楷書陰直刻“ 得勝嵯”三個大字。右邊鐫:“大明天啟二年正月廿五日海寇三口大王率眾登入俘斬於此”諸小字。左方為落款,楷書陰直刻:“大清道光三十年五月立福戶眾等重建”諸小字。碑的左上方已殘損一角。此碑從明代天啟至清代道光二百多年,幾經滄桑,早已廟廢碑亡,然村民不忘抗倭英雄功績,又於道光年間再勒碑石以示紀念,並保護至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