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棟,1921年2月9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鐵路路基及滑坡防治專家,滑坡防治理論與技術的開拓者。長期從事路基特別設計、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和重大複雜滑坡的治理,從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有機結合中系統地揭示了滑坡的發生髮展規律,開發了一套有效防治措施。為保證鐵路運輸安全在滑坡災害防治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徐邦棟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課。只是這一次,在雙手微微顫抖之後,他卻永遠地睡著了,時間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邦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南京市
- 出生日期:1921年2月9日
- 逝世日期:2016年8月10日
- 職業:鐵路路基及滑坡防治專家
- 畢業院校: 廣東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 主要成就:開發路基特別設計和病害治理技術
滑坡防治理論和技術的開拓者
防治滑坡災害的楷模 - 代表作品:滑坡分析與防治
人物經歷,技術成就,主要論著,逝世訊息,
人物經歷
1939年4月-1939年11月 江西雩都(今於都)黃埔軍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政訓第一總隊畢業;
1940-1944年 廣東中山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1944-1946年 廣西柳州、雲南羅平飛機場工程處實習生、工務員;
1946年4月-1946年7月 南京市工務局修堤工程處工程員;
1946-1947年 北平(今北京)公路總局工程員、幫工程師;
1947-1949年 廣西貴縣湘桂黔鐵路工務員、幫工程師;
1949-1950年 鐵道部衡陽局湘桂黔鐵路幫工程師;
1950-1953年 鐵道部天成線幫工程師、四等二級工程師;
1953-1961年 鐵道部西北設計分局(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先後任線路路基組長,四等一級工程師及三級主任工程師;
1961-1992年 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北研究所(西北分院)任崩塌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院學委會委員、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研究生部委員會委員;
1944年至1947年春曾參加柳州、羅平等飛機場修建,南京市修堤,北平和青島公路設計與養護等技術工作。1947年4月至1949年在廣西貴縣湘桂黔鐵路來湛段桂境工程處工作。1950年調甘肅省天水市入鐵道部西北幹線工程局,從此獻身西北鐵路建設事業。1950年至1953年參加天成、蘭銀、寶成等新線鐵路測量工作。1953年任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路基專業工程師,負責路基特別設計,提出以帶有路基加固工程的代表性橫斷面控制線路位置,在寶成線北段設計中取得成效。在蘭新鐵路修建中,對高路堤首次用土力學方法進行了特別設計取得成功,後在負責寶成線北段路基設計時創立了許多實用的設計技術原則,首創鐵道部鑑定的路基特別設計檔案,被前蘇聯專家稱為中國路基專家。
1954年至1958年在負責寶成線北段設計配合施工中,研究採用新結構治住了大量坍方滑坡等路基病害,保證了通車。
1958年至1961年,對西北地區多條新線遇到的大量高填、深挖和陡坡填堤、崩坍滑坡病害的處理和不良地質地段的路基、河岸防護、導流和改河等工程設計,結合地質條件制訂了技術原則,並參加設計和審定,從而為我國鐵路路基特別設計和不良地質病害的治理奠定了基礎。
1961年冬,他以豐富的實踐經驗調入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今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主持崩坍滑坡防治技術的研究工作,以生產中的重大複雜滑坡為對象進行試驗研究和治理。他始終堅持科研密切結合生產,主持系統研究了各類滑坡的發生髮展規律和有效防治措施,如滑帶土的殘餘強度變化規律和測試方法、滑坡的穩定性評價方法、抗滑樁及錨索抗滑樁等。1977年出版《滑坡防治》一書,填補了我國在這一學科領域的空白。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先後培養出一大批滑坡防治人才,創造了結合我國國情的獨特的滑坡防治理論和方法,使西北研究所的滑坡防治獨具特色。在古稀之年撰寫的《滑坡分析與防治》一書,是他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
由於他在路基設計與滑坡防治上的卓越成就,1978至1992 年被選為中國鐵道學會鐵路工程委員會第一至第三屆委員及鐵道工程學會理事兼地質路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8年被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基礎工程委員會第一屆理事。1982年為國際岩土力學及工程學會中國小組成員。1984至1986年兼任國際土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滑坡委員會委員,1987至1998年兼任中國科學技術諮詢服務中心滑坡防治技術專家組組長,1998年至今為該組資深專家。1985年被聘為甘肅省滑坡土石流研究會顧問,1988年為名譽理事長至今。1989年被聘為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第一屆名譽理事。1999年被聘為甘肅省建設科技專家委員會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1990年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獲茅以升鐵道科學技術獎。
技術成就
開發路基特別設計和病害治理技術
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鐵路建設伸向山區,由於特殊的地形和地質條件,向選線設計提出了新的課題,其中最突出的是結合地質條件選擇線路位置及高填、深挖和不良地質地段的路基特別設計。這是當時我國鐵路面臨的新課題,徐邦棟首先根據地質條件用土力學方法檢算了蘭新鐵路大、小沙溝高路堤的堤坡和基底穩定,為運營中路堤下沉在半坡預留平台等取得根據,創立鐵道部鑑定路基特別設計工點的第一例,從而進一步厘定了路基設計中的主要準則。寶成鐵路寶略段,是我國新線路基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中各個路基特別設計工點檔案經部鑑定的第一條鐵路線,徐邦棟就是該線路基設計及配合施工的負責人。他深知要結合地質條件作出優良的路基設計和有效地防治病害,工程設計人員必須掌握一定的地質知識。於是他身體力行,刻苦鑽研,並大膽實踐,終於在他的領導下在我國鐵路系統尚無規範與先例時制訂了多種山坡地質病害防治的技術原則和方法,同時設計了相應配套的排水和支擋工程措施(高填、陡填、半填半挖、深塹、江河沖刷防護、改河導流和不良地質路基病害,以及崩塌、滑坡等)。其中以按當地自然條件、用工程比擬方法取得的各類設計為主,核對檢算結果成效最顯著。
1981年,特大暴雨令全線中斷運輸近3個月,但經他參與治理的12個大滑坡仍保持著穩定。他把這些經驗教訓寫入寶成鐵路修建技術總結《路基設計及坍方滑坡處理》一書中,這是我國有關這方面最早提出的完整經驗總結。之後,他結合西北地區其他鐵路勘測設計和施工中的豐富經驗,又編寫了《寶天寶略兩線崩塌處理經驗》、《寶天寶略兩線滑坡處理經驗》、《江河防護、導流及改河》、《崩塌地區勘測設計》 、《防治滑坡的支擋建築物》、《柔性鋼筋混凝土沉排的使用及其效果》、 《滑坡檢算》、《深塹設計》等論文、著作,並任《鐵路設計手冊路基》(1962年)的主審人之一。經過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初步奠定了我國路基特別設計和病害治理的基礎。
滑坡防治理論和技術的開拓者
鐵道部為更深入地研究解決崩塌滑坡災害防治問題,1959年在西安成立了鐵道部坍方科學技術研究所。1961年該所與高原鐵路研究所及第一勘測院設計科研所合併,於蘭州成立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徐邦棟被調入該所任崩塌滑坡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崩塌滑坡的全面研究工作。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在他主持和參與下,提出了崩塌、滑坡和岩石邊坡研究的十年規劃綱要。建所之初,一無基地,二無試驗設備,三無足夠的人才,他積極創造條件,培養人才,開展研究;帶領大家深入現場,對崩塌、滑坡等路基病害,進行調查、勘探、觀測和研究。
為了更有效地研究和防治滑坡,1962年他就提出不同專業之間交叉滲透的思路:“學工程設計的人員必須在實踐中學兩年地質,學地質的人員必須搞兩年設計”。他最早在西北研究所培養了一批既懂工程地質又懂工程設計的岩土工程人才,使該所的滑坡防治更全面、更實用、更受生產單位的歡迎,在國內獨具特色。
按建所初期確定的任務:“以兩寶為主兼顧鷹廈,以其成果為西南新線建設服務”。他帶領科研人員配合第一勘測設計院和原西安鐵路局對寶成、寶天兩線遺留的十餘處大型複雜病害工點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試驗研究,在掌握其發生髮展規律的基礎上,共同擬定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一次根治,不留後患。1962年,鷹廈、外福兩線因路基病害而累計中斷運輸長達3個月,他奉命參加鐵道部組織的病害普查組。全線共查出各種病害1000餘處,大型複雜者90餘處。經實地調查,並一一分析了病害性質,提出了勘察和研究要點以及治理方案,經3年治理保證了線路暢通。1966年初,貴昆鐵路接軌之後出現了9處大的病害,如二梯岩、扒挪塊、格里橋滑坡等,有的破壞了隧道和明洞,有的推斷了橋墩台,有的破壞了路基,嚴重影響貴昆線的暢通。鐵道部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要他立即前去處理。他帶領科研人員趕赴現場,為了弄清滑坡的變形性質和機理,他山上、山下反覆調查,不放過每一個變形點和露頭點。由於取得的資料豐富,病害性質判明正確,不同工點不同治理,很快保證了鐵路的暢通。並首次將沉井抗滑擋牆用於二梯岩滑坡治理。
1966年8月,成昆線北段鋪軌架橋時發現會仙四號橋台被滑坡推移了8厘米。向南300米就是百家嶺長隧道,滑坡能否治理?要不要改線?成了成昆線能否按時通車的關鍵。接到西南工地指揮部邀請,他第二天就趕到現場,忍受著關節炎的劇痛,拄著拐杖每天在100多米高的山坡上爬上爬下,有時一天要上下兩次,堅持具體工點具體分析,做到“對症下藥”。由於第一手資料充足,經綜合分析,提出了局部改溝、上部減重、坡腳填碴抗滑的治理方案。經設計和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3個月便治住了滑坡,避免了改線廢棄百家嶺隧道,也保證了按時通車。接著,他又投入成昆線路基崩塌滑坡戰鬥組的工作,對北段出現的一些大滑坡進行了研究和成功治理。在甘洛二號滑坡上,他用工程地質比擬法確定滑坡推力進行設計,爭取了施工時間,並首先研究開發套用挖孔鋼筋混凝土抗滑樁防治滑坡的新技術,它比抗滑擋牆抗力大,施工安全,在國內被廣泛套用。1985年,“複雜地質、陡峻山區修建成昆鐵路新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他為主要受獎人之一。
此外,他還參與了湘黔、枝柳、襄渝、太焦、梅七等眾多鐵路線重大滑坡工點的調查和方案論證,同樣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好評。
總結10年的研究,1971年,以他為主完成了以治理我國鐵路滑坡為內容的《滑坡防治》一書,系統論述了滑坡的定義、要素、術語,滑坡的分類和特徵,滑坡與其它斜坡變形的區別,滑坡產生的條件、原因、勘察方法、治理原則和措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滑坡的專著,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其內容被列入高等學校教科書和有關規範中。 《滑坡的規律與防治》 成果獲1982年全國自然科學三等獎。
20世紀70~80年代,他著力研究工程地質力學理論和方法在岩石滑坡和岩石高邊坡設計中的套用,他不僅注意區域性構造的影響,而且更注重工點附近小構造的性質、分布、相互切割關係和發生的先後次序以及它們與滑坡各要素之間的關係。依據這一理論和方法,可以在幾天之內對一個大型複雜滑坡作出邊界條件、條塊劃分、滑帶部位、地下水大致分布和滑坡性質的判定,從而指導勘察並大大減少了勘探工作量,節約時間和投資。同時領導和研究了錨索抗滑樁技術,變普通樁的懸臂受力為近似簡支梁受力,節約投資30%以上,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滑坡空間形態確定,動態監測及錨索抗滑樁技術”1991年獲鐵道部科技成果二等獎,他是主要受獎人之一,其中他主持的滑坡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調查分析方法具國際水平。
防治滑坡災害的楷模
徐邦棟的足跡不僅踏遍了我國的山區鐵路,在國內為水電、冶金、煤炭、交通、工廠、礦山、城鎮等部門的滑坡治理進行過諮詢;在國外,受到了阿爾巴尼亞有關方面的好評。
早在20世紀60年代,他就對陝西銅川地區的焦坪煤礦、金華山煤礦滑坡進行過諮詢。在對四川綦江松藻煤礦金雞岩滑坡群進行研究治理時指導把錨索抗滑樁技術首次用於滑坡治理。
在水電系統,最早參與了寶雞峽引渭灌渠通過黃土源邊滑坡體的設計諮詢,尤其對渠道通過1955年發生的臥龍寺大滑坡方案提出了渠道通過滑坡的位置及排水和防滲等措施建議,保證了渠道安全。後來對湖南省資水上游敷溪口電站壩址附近滑坡、四川省二灘水電站金龍山滑坡、黃河上游龍羊峽水電站庫區滑坡和李家峽水電站壩前和壩後滑坡的穩定性及治理進行了諮詢。1971年對山西省霍縣電廠後山正在滑動的滑坡搶救性治理中他用工程地質比擬法先確定滑坡推力進行抗滑樁設計,隨後用勘探結果驗證,3個月治住了滑坡,防止了電廠被毀。1985年處理陝西韓城電廠滑坡成功,再一次保證了電廠繼續發電。
在交通系統,他對武漢市漢江水運碼頭滑坡、長江沿岸的雞扒子滑坡、鏈子崖危岩體和黃臘石滑坡、以及川藏公路、甘(肅)青(海)公路、甘川公路、西寧至果洛公路上的許多滑坡都進行過諮詢和治理。在深圳市羅湖至沙頭角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和邊坡加固上首先採用了錨索框架結構,使施工更為快捷、方便,以後在許多工點推廣套用。20世紀90年代初,浙江省舟山一淺海油輪碼頭施工中發生的水下滑坡是我國濱海首例有記載的水下滑坡,他從岩體構造格局及鑽探岩芯中揭露的滑動跡象,發現該滑坡不是密實的洪積體以上的近代海相粘土層的滑動,而是施工中打樁劈裂了隔水的洪積體,使海水灌入下伏的鬆散砂土層,在突然形成高壓水頭的承托下而產生崩塌性滑動。因而建議在監測孔隙水壓下控制打樁速度,終於完成了加固工程,使碼頭如期建成。
在冶金系統,他曾作為金川鎳礦高360米的露天邊坡變形論證會專家組長提出了變形性質、範圍及應採取的應急加固措施。在江西德興銅礦區,對選礦廠滑坡勘察了性質、規模及範圍,提出了抗滑工程設定位置及推力界限;在對廣西大興某露天礦高370米的邊坡變形防治中,他套用自己研究的工程地質力學方法系統分析了岩體的構造格局、岩體結構及各級邊坡在不同標高上可能產生的變形類型,為搶挖礦體對各不同部位提出了應採取的加固措施。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還成功地套用於深圳市月亮灣電廠高150 米的花崗岩高邊坡設計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工廠建設系統,1972年他曾應國家建設委員會邀請在開封召開的“地基與滑坡”座談會上介紹滑坡防治經驗,隨後,他應邀對青海大通705化工廠滑坡、重慶鋼廠滑坡、略陽電廠滑坡、四川省江油624所滑坡、陝西漢中飛機製造廠滑坡、深圳市蓮塘水廠滑坡等進行了諮詢和勘察治理。雖然滑坡類型不同,但他都是針對每個滑坡的地質條件、作用因素、發展過程的詳細了解,分析其不同的發生機理和過程,根據其不同發育階段及保護對象的重要性,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對策和措施,都取得了成功。
1975至1976年,應冶金工業部邀請赴阿爾巴尼亞處理我援阿項目古里庫奇選礦廠廠址滑坡。勘察後發現滑坡所在山體及湖岸位於倒轉背斜構造地帶,滑坡為沿向湖傾的順坡逆斷層形成厚13m的滑體。湖岸粘土岩傾向山內,因此不存在向湖有深層、順層和多層滑動的可能性。井探進一步證實了上述判斷,否定了國外專家的分析判斷,避免了遷廠。為搶救已變形的廠房,防止滑坡大動繼續破壞,首先採用工程地質比擬法先確定滑坡推力,運用樁排,制止滑動。再經進一步勘察、監測、試驗予以驗證,並據第一批樁施工中挖出的滑帶,核對和調整尚未施工的樁的長度和鋼筋配置。這樣,既爭取了治理時間,又保證了安全,僅歷時一年治住滑坡保住工廠,受到阿方的稱讚。
與此同時,他還應邀對該國菲爾澤水電站壩址上游左岸的布拉瓦大型岩石錯落與滑坡防治進行了諮詢,既否定了體積達9000萬立方米的整體滑動,也不同意僅是構造現象無滑動可能的結論,而是根據岩體構造格局與變形形跡劃分為6000萬立方米地質歷史時期的構造錯落與3000萬立方米的近代再錯動兩部分,而可能滑動者僅為錯落前部的1200萬立方米(分為三條四級),並按滑坡的不同剪出口高程和不同滑動體積,提出了分期蓄水及按可能分塊的最大體積的涌浪模型試驗求得的數據加固相關的設施,保證了安全。
誨人不倦的良師益友
徐邦棟幾十年走過的是艱苦奮鬥的道路,是勤奮耕耘、不斷學習、敢於創新、敢為人先的道路,是科研結合生產的成功道路,為我國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滑坡防治理論和技術,也為我國許多重大而複雜的滑坡的成功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雖已在國內知名,但是永不滿足,從不停歇,繼續奮鬥在防災減災戰線上,許多疑難而危急的滑坡使不少人望而卻步,或建議搬遷,或建議改線,而他卻敢於知難而上,提出治理方案。有人說他膽子大,實則是他技術精湛、責任心強,特別是具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徐邦棟的另一大特點是技術上從不保密,且誨人不倦。他不僅為西北分院培養了三代滑坡防治人才,而且走到哪裡講到哪裡,使更多的年輕技術人員掌握了對病害的認識、判斷和防治,鐵道部幾個勘測設計院的許多路基設計人員都從他那裡學到路基特別設計和病害防治知識,鐵路以外許多部門的領導和技術人員對他那深入實際、踏實工作,真知灼見的分析和誨人不倦的精神也深為敬佩。他培養的研究生和跟隨他工作過的技術人員大多成了各單位災害防治的專家和骨幹。他不僅為我國創建了滑坡災害防治理論和技術,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主要論著
1 徐邦棟,任龍章,黃安國等.寶成鐵路修建技術總結中“路基設計及坍方滑坡處理”,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60.
2 徐邦棟,黃安國等.防治路基病害經驗.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61.
3 徐邦棟.路基工程.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61.
4 徐邦棟.確定滑坡滑動帶的方法.第一屆全國水文工程地質學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地質學會,1965.
5 徐邦棟,王恭先.防治鐵路滑坡經驗綜述,地基與滑坡,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72.
6 徐邦棟等.滑坡防治,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77.
7 徐邦棟,馬驥.確定滑坡推力的工程地質比擬辦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一輯,1978.布拉格國際滑坡會議,1977.
8 徐邦棟,張建儀等.滑坡地段路基.鐵路設計手冊路基.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78.
9 徐邦棟.滑坡防治.成昆鐵路總結。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80.
10 徐邦棟,王恭先.鐵路滑坡防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滑坡文集第三集.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2.
11 徐邦棟.岩石順層滑坡的某些性質與構造間的關係及防治.全國首屆工程地質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12 徐邦棟,徐峻齡.地質力學方法在岩石順層滑坡研究中的套用.滑坡文集第四集.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4.
13 Xu Bangdong, Wang Gongxian. The Occuring Mechanism of several Types of Landslides and Their Effective Remedial Measures, Ⅳ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Toronto, Canada.P367.1984.
14 B.D.Xu, G.X.Wang, M.Y.Dong, X.A.Song. The identification,analysis and control of Hengshan landslide at Hancheng Power Plant, Ⅴ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dslides, Lausanne, Switzerland, P1029. 1988.
15 徐邦棟.隴海鐵路葡萄園滑坡群的性質和整治的研究.滑坡文集第七集.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0.
16 徐邦棟,鄧慶芬,馬惠民等.滑坡岩體工程地質力學調查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國鐵道科學.1992.
17 徐邦棟,潘恆濤.採煤對坑口電站——韓城電廠滑坡和影響.滑坡文集第九集.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2.
18 徐邦棟.治理鐵路山坡病害在施工階段和運營中地質工作的內容及作用.滑坡文集第十二集.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
19 徐邦棟.滑坡分析與防治.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
逝世訊息
徐邦棟上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課。只是這一次,在雙手微微顫抖之後,他卻永遠地睡著了,時間定格在201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