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近之
- 別名:名念莊
- 出生地:四川江津縣(現重慶永川區)
- 出生日期:1908
- 逝世日期:1981
- 畢業院校:國立東南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
- 代表作品: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資料
- 性別:男
簡介,個人作品,主要成就,
簡介
民國20年,當時我國正謀開闢歐亞航空路線,協定聯合組織中、瑞(典)西北科學考察團,我方派正在中央大學讀書的徐近之配合德國人進行氣象觀察,並詳細記錄資料寄南京中央氣象台,為研究冬季寒潮發生和演變以及歐亞航空線飛行提供可靠數據,他的5篇文章在《地理雜誌》和《方誌》月刊上發表。
民國23年,徐近之被竺可楨派到拉薩,在拉薩建立了第一個青藏高原氣象站。民國27年徐近之進入愛丁堡大學攻讀地形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解放初,中國科學院成立,徐近之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研究歷史氣候。1953年,他整理西藏外文文獻,編有《關於青、康、藏主要西文文獻介紹》(1954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還編著了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資料,分地質、地形、氣候、植物、動物等分冊(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1年8-9月,黃河上游洪水告急。徐近之曾警告有關部門:“近年高原天氣形勢在變,黃河秋澇仍然可能再現。”徐近之因心肌梗塞,搶救無效,與世長辭,終年73歲。他把遺留的存款9100元送給南京市兒童福利基金會.。
個人作品
徐近之研究歷史氣候,為尋求古氣候有關遺證和傳說,1975年至1977年,跑遍了黃河上、中、下游。這時徐近之年已古稀,由於在野外山川跋涉,在途中(平涼),心臟病發,他在病中還整理7000多條卡片資料,編輯成英、法、德、漢文對照的《地質學和地表形態學辭彙》由南京地理研究所分三冊出版。
他的代表著作有《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資料》、《南極洲地理概要》、《中國歷史氣候資料》、《長江流域河湖結冰年表》和《我國歷史氣候學概述》等。
主要成就
徐近之早年就讀於重慶求精中學,1932年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33年赴青海湖考察,寫成了中國考察青藏高原的最早論述——《青海紀游》。1934年,四川松潘發生大地震,他歷時3個月到達松潘,詳查地震後地質地形的變化,寫成《岷江峽谷》,最早報導了地震後岷江峽谷的變化實況。1934年5月,受中央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委派,由成都啟程,歷時120天到達拉薩,在布達拉宮側建立了西藏高原的第一個氣象站。他自己也留藏3年,將中國第一次取自西藏高原海拔3700米的高山氣象資料寫成《1935年拉薩之雨季》一文。在西藏期間,他還單騎考察世界屋脊上的大天湖(納木錯湖),測繪地形圖,寫成《西藏之大天湖》一文,最早記錄了位於海拔4750米的中國高原內陸湖泊考察資料及其地理上的變化。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40年赴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深造。1946年回國後,任中央大學地理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等職,先後赴黃泛區實地考察,參加了新疆天山和阿爾泰山地形考察、南水北調勘查、貴州烏江河道調查、江西南部紅土丘陵和大庾嶺一帶沙礫岩地的水土流失研究等一系列科考活動。整理出中國歷史氣象資料14卷約300萬字,出版了《關於青、藏、康主要西文文獻介紹》、《青藏高原自然資料》,編輯有英、法、德、漢文對照的《地質學和地表學形態辭彙》以及1731至1910年近200年的豐水年趨勢曲線,為中國歷史氣候研究的開創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