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如,1918年3月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邵伯鎮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系前清的秀才,英年早逝。父親曾是一個中學的語文教師,後因病失業在家。家庭生活拮据。徐蘭如12歲那年,全家遷居揚州城。他也進了江都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後,進入省立揚州中學高中預備班,並以優良的學習成績直升高中。曾主持研製無控固體火箭,取得初步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蘭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江都縣
- 出生日期:1918年3月
- 職業:飛彈總體和科研管理專家
人物生平,主要貢獻,主要著作,著作,建設,
人物生平
徐蘭如,飛彈總體和科研管理專家。曾主持研製無控固體火箭,取得初步成果。20世紀50年代後期,參予領導仿製近程飛彈“1059”,並負責彈頭裝藥、引信的仿製和訂貨工作。後受命主持中程飛彈方案的探索和論證。此後,從事飛彈的研製和科技管理工作。1966年後,主管三線基地建設的總體規劃、工藝布局以及投產前的生產準備,為中國飛彈技術的發展、科研生產的組織管理以及三線基地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蘭如在航天系統30多年的工作中,不計名利,甘當配角。多次變換單位,變更工作內容,只要事業需要,他都努力去把工作做好,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工作認真細緻,注重質量,尤其是文字工作,更是反覆修改,務求嚴謹、準確。在工作中,他大膽使用年輕人,關心年輕人的成長,指導年輕人正確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因而深得年輕人的好評。
1918年3月 生於江蘇省江都縣(即今揚州市)。
1936~1938年 南京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肄業。
1938~1941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造兵學系畢業。
1941~1944年 陝西興平31兵工廠、重慶21兵工廠技術員。
1944~1945年 赴美阿伯丁兵工學校學習輕兵器。
1946~1948年 南京60兵工廠工程師、兵工署火箭科技正。
1949~1950年 在南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在軍械部任副科長。
1950年 中央技術管理局工程師。
1950~1954年 瀋陽724兵工廠技術科副科長。
1957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總設計師室工程師。
1958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副主任,上游二號無控固體火箭彈總負責人。
1958~1964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中程飛彈總設計師
1964~1966年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長、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技術部部長,國防部五院科技委委員,七機部科技委委員。
1983~1989年 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科技委委員、顧問委員。
1989年 離休。
徐蘭如,1918年3月生於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邵伯鎮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系前清的秀才,英年早逝。父親曾是一個中學的語文教師,後因病失業在家。家庭生活拮据。徐蘭如12歲那年,全家遷居揚州城。他也進了江都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後,進入省立揚州中學高中預備班,並以優良的學習成績直升高中。揚州中學在江蘇省是一所知名的學校,不僅注重教學質量,也重視體育鍛鍊。當時,學校曾有規定,體育不及格要留級。三年的高中教育,他得益匪淺,不但獲得了堅實的基礎知識,而且煉就了一個健壯的體魄,直到晚年,仍然精神飽滿。
1936年秋,他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翌年,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內遷。他隨學校到了重慶。1938年夏,兵工學校大學部為培養製造兵器方面的人才,招收已學完大學理工科二年的學生入學,學制三年,全部公費。徐蘭如既出於一腔抗日的激情,也考慮到在異鄉的生活來源問題,報考了該校。在校三年,兩年接受書本知識,半年軍訓,半年實習。1941年畢業後,分配到陝西興平31 兵工廠,修理槍炮和製造手榴彈等輕武器。1944年春,轉到重慶21 兵工廠,在總工程師室工作。
1944年冬,兵工署選派50名優秀技術人員去美國阿伯丁兵工學校學習兵工勤務。徐蘭如是其中的一個。他重點學習輕兵器。他在阿伯丁的試驗場陳列館參觀時,見到了從德國繳獲的V-2火箭和幾種大炮彈、火箭彈,拓開了眼界。後來,在瀋陽設計旋轉穩定式的火箭彈就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1957年1月,奉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歷任總設計師室(六室)工程師、一分院材料研究室(七室)副主任、一分院總體設計部(一部)副主任、中程飛彈總設計師,一分院科技部副部長、七機部一院技術部部長。1964年參加三線基地建設,歷任062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四川省七機局副局長、總工程師。1983年回京,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員,直至1989年離休。
徐蘭如,1918年出生於江都邵伯。徐家曾是邵伯望族,祖輩曾受乾隆召見。到徐蘭如父親一代時,父親常年生病在家,家道中落。
自小聰慧好學的徐蘭如,從江都縣中考入了揚州中學。
高中時幾件事,令少年徐蘭如難以忘懷。一天,徐蘭如剛走進教室,看到老師站在講台上沉默不語,同學們在座位上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你聽說了嗎?昨晚國民黨黨部到學校抓走了一個同學,說他是共黨分子。”
“這幫混蛋,中國都已經這樣了,還容納不下一個青年學生?”
回憶到當時的情景,徐蘭如的心情難以平復,“我對國民黨抓學生很反感。”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史稱“一二·九”運動。當時,揚州學生也上街遊行,支持北平的學生運動。
徐蘭如和同學們從揚中出發,經轅門橋,浩浩蕩蕩。
“抗日無罪!”經過國民黨縣黨部時,同學們喊出了口號,氣宇軒昂。
主要貢獻
1958年9月,徐蘭如在組建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的同時,又受命研製一種無控的固體火箭彈。這種火箭曾被命名為“上游二號”。
為了控制沿海各島嶼間的航道,國防部五院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研製一種射程為40~50千米的無控固體火箭彈。由於徐蘭如曾在724廠成功地研製過火箭彈。因此,這項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到他肩上,並由他牽頭組織隊伍。他把曾在724廠火箭研究小組一起工作過的成員李乃暨、謝光選請來,共同設計、試製、試驗。當時,“1059”近程飛彈的仿製工作剛剛開始,各方面都在緊張地工作。要研製“上游二號”就要解決研製隊伍、辦公地點和生產、試驗場所。從結構強度研究室、發動機設計部、化學推進劑研究室和總體設計部,加上材料研究室抽出幾個技術人員在二營門裡一個四合院的一角開展設計論證工作,提出了設計方案。這枚固體飛彈的主要指標為:全長3700毫米,直徑324毫米,全彈重550千克,最大射程48千米。錢學森院長聽了匯報,並做了具體指示。
這發彈是在211廠幾個車間製造、裝配的。固體雙基藥柱是由李乃暨親自到245廠設計定製的。為滿足發動機試車的需要,在雲崗試驗站後山上建造了一個鋼筋混凝土的試車台,並用一個內徑1.5米的混凝土下水道管作為測試掩體。準備就緒後,第一次發動機試車開始點火,燃燒正常,到接近3秒鐘的時候,發動機外殼不耐高溫,突然爆炸,沒有燒完的藥柱飛出10多米遠。第二次試車,發動機殼體內塗上了耐高溫的塗層。試車圓滿成功。
主要著作
著作
1 徐蘭如.治好“重複症”,用好人、財、物,進行體制改革,迎接新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討論會文集,1984:14~22
2 徐蘭如.學會兩種技術,確立一個思想.航天工藝技術30年回顧與展望,1986:53~58
3 徐蘭如.建廠十誡.材料與工藝專業組討論會文集,1986
4 徐蘭如.論新科技創業.國外飛彈與航天運載器,1989(7):70~77
5 徐蘭如.踏遍青山——062工程選點踏勘記事.四川航天局巴蜀神劍,1995
6 徐蘭如譯.火箭推進的原理、固體推進劑火箭.兵工月刊,1950 (11):46~62,1951(5):29~38
7 徐蘭如譯.熱處理之原理與套用,火焰與電氣表面硬化法,肖特法及杜柯法.1949
8 徐蘭如等譯.柔性製造系統手冊.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建設
1964年下半年,根據當時國內外的形勢,為確保國防尖端科技工業的安全,國防部五院開始組織第二基地建設。徐蘭如隨周吉一副院長等組成選點組,為大三線踏勘選點,先後到陝甘川青38個縣,跋山涉水,行程一萬多公里。徐蘭如根據實際情況,同有關部門一起提出建設規劃和總體布局。在項目確定後,又在定規模、定標準、定進度、作預算上下功夫。1966年,邢台地震後,考慮到天水是地震區,中央同意改在四川達縣建點。為了加快建設進度,同建設部門一起,實行“邊規劃、邊設計、邊施工”。徐蘭如滿腔熱情,投入大三線建設。十年動亂中,徐蘭如始終在三線,堅守崗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工作。70年代中期,為加快三線基地建成投產,他又為各廠進行了大量的生產準備工作。基地建成了,這裡也有徐蘭如的辛勤勞動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