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紹輝

徐紹輝

徐紹輝,1963年12月生,山東即墨人。青島大學教授,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紹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即墨
  • 出生日期:1963年12月
  • 職業:青島大學教授
  • 性別:男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主持課題,成果獎勵,研究計畫,

人物經歷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河北地質學院水工系水文地質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0年9月-1993年7月,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水文地質專業學習,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3年9月-1996年7月,在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水文地質專業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
1996年8月-1998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做博士後
1984年7月-1990年8月,在山東地礦工程勘察院從事水文地質方面的技術工作
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被聘為副研究員
2002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被聘為責任副研究員
2005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授;2005年任青島大學特聘教授
2000年和2003年兩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
1999年10月-1999年12月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CSIRO)的Griffith實驗室進行合作研究
2001年3月-2001年7月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
2004年任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土壤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
2005年至今為本科生開設“流體力學及水力學”課程,為研究生開設“地下環境中的水流和溶質運移”課程

研究領域

水和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中運移的數值模擬,土壤水、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以及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等。
近五年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比較系統地研究了估計土壤水力性質的各種間接方法,這些方法包括經驗公式法、轉換函式方法(PTFs)、分形方法(Fractal)、數值反演方法(Numericalinverse)和基於圖像分析的形態學方法(Morphological)等;通過大量的室內土柱出流實驗,探討了質地、孔隙水流速和水分含量等物理因素及離子強度、pH值等化學因素對土壤中膠體及膠體促使下的重金屬污染物運移過程的影響,並建立了描述它們的數學模型;嘗試建立了稻麥輪作系統中田塊尺度及區域尺度上土壤氮素遷移轉化的數學模型,且用試驗數據進行了驗證。

主持課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非均質性對土壤水力性質影響的形態學研究”(4997104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土壤膠體促使下的污染物運移機理及數值模擬研究”(4027105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要農田生態系統氮素行為與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30390080)的子課題“蘇南太湖地區水稻-小麥倫佐系統中氮素遷移轉化的數值模擬研究(從田塊尺度到區域尺度)”
目前正在主持進行的課題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重金屬污染土壤中多組分反應性運移及數值模擬”(40771095);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系統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1212010611402),的子課題“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地下水運動的數值模擬”;
青島市水利科技項目“青島市土壤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2006-003)

成果獎勵

1991年,“淄博市大武水源地地下水資源驗算”獲地礦部勘探成果三等獎;
1995年,“地下水運移模型”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1年,“淄博市大武水源地石油污染治理中的示蹤試驗及水質模型研究”,獲江蘇省第一屆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獎。
近五年發表的代表性學術論文有:
徐紹輝劉建立.估計不同質地土壤水分特徵曲線的分形方法.水利學報,2003年第1期,78-82
劉建立徐紹輝劉慧郭飛.預測土壤水力性質的形態學網路模型套用研究,土壤學報,2004年第2期,218-224
劉慶玲徐紹輝離子強度和pH值對Kaolinite膠體運移影響的實驗研究,土壤學報,2007年第3期,425-429
劉慶玲徐紹輝劉建立飽和多孔介質中高嶺石膠體和SiO2膠體運移行為比較,土壤學報,2008年第3期,445-451
JunZhang,ShaohuiXuandJianliLiu,2004,InverseMethodtoDetermineSoilHydraulicPropertiesfromTransientOutflowExperiments,J.Hydrodynamics,16(6):675-680

研究計畫

土壤和含水層中的化學組分及其含量是表征和影響地下環境質量的最重要因素。目前,諸如過量施肥、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物的不合理棄置等人為活動,已經或正在對土壤和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產生嚴重的危害。為了評價地下環境污染的風險、預測各種污染修復技術的效果,需要準確模擬污染物在其中的運移行為。
土壤水或地下水是由多種無機和有機化學組分構成的複雜溶液。當水在多孔介質中運移時,溶液的組分之間或這些組分與固相基質之間會發生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反應過程,如水解、降解、絡合、礦物的溶解和沉澱、吸附和解吸、氧化還原轉化等。這些作用將會改變土壤水或地下水的化學組成,並極大地影響著特定化學組分或污染物的運移過程。特別是這些反應過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是非線性的且耦合在一起,這使得天然地下環境(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物理和化學複雜性,而這種複雜性會隨著污染物的進入而大大增加。因此,在模擬土壤或地下水中溶質運移行為時,除了要考慮單一離子的運移和反應外,還應顧及到組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加精確地描述土壤或地下水中溶質運移的行為和作用機制,從而為地下環境的污染預報和修復提供理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