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榮(草上飛),副教授;北大藝術研究生院研究生、在讀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碩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森榮
- 國籍:中國
- 職業:書法家
- 性別:男
簡介:徐森榮(草上飛)——,履歷,
簡介:徐森榮(草上飛)——
入手“二王”,研臨《九成宮》。主攻楷書、小楷、行書、行草。涉漢隸書、章草書、爨、漢簡等。
1984年加入河南省書法家協會;1984年曾親聆教於書法大師費新我、吳丈蜀、王學仲等前輩堂室,受益終生。
1988年至2002年,任首屆許昌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出著《徐森榮小楷手抄帖》,
《徐森榮楷書運勢》、《徐森榮劇作選》,《論書法者的涵養》、《徐森榮素質教育集》;文學藝術創作曾獲”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孝文化’優秀電影劇
本獎”、“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學銀獎”、“中國教育電視獎”等。
履歷
徐森榮出身書法世家,自幼隨父親學習書法、哲史、作賦填詞。對蔡邕“書者散懷抱”理論潛硯細品,在父親徐金聲(書法家)引導下,總結出“八字舒筋運筆法”。力運心境放鬆,經絡通達,四肢舒展,心遣手疾,運筆自如。懸肘懸空徒手小楷書法,被同道譽為“草上飛”。
徐森榮自幼再深諳書道的父親徐金聲(書法家)言
傳身教下,走上了臨池摩帖的書法康莊之路,刻苦描摹,寒暑不止,朝夕無懈,鐘靈毓秀,在幼年時期徐森榮就苦練出了稚拙與靈性相生的書法童子功底。從“二王”入手,兼及顏、歐、柳、趙及當今大師名家的翰寶墨跡,步入了有規、有矩、有章、有法地潛心深研書道之衢,廣涉厚藏,博收約取,臨池筆耕,踵事增華,遵循“寧拙勿媚”的書道古訓,嶄露出法度森嚴,結構自然嚴謹書法筆風。步入知天命的中年之後,隨著涉世的深邃,學問的淵博,由漸變到突變,從量變到質的飛躍,書法藝術日臻爐火純青,形成了富有個性,卓爾不群的獨特書法藝術風格。
書法家的書法創作,非一般意義上的執筆寫字,更不是純技術性的劃劃點點,它是一種高度的文明行為,是一種複雜的文化現象。書法家創作的書法作品,筆筆都凝聚著書法家淵博的學識,字字都積澱有書法家高深的文化底蘊,不能說有學問有文化的人就能成為書法家,但書法家都須受人類文明果汁的滋潤和姊妹藝術的啟迪。徐森榮書法藝術的成功,除天資聰穎和刻苦勤奮之外,還得益於他愛好廣泛,博學廣聞,多才多藝,涉足文藝創作,戲劇導演,影視製作等姊妹藝術的相輔相成。尤其一以貫之的“劈叉拔骨”,“舒筋強體”,釘坐懸肘楷書(小楷),“鍛體運筆”……使得他能在險絕之中求平衡,繁縟之中得真諦。觀賞其揮毫落紙,潑墨成字,一動一靜,遲疾有度,一撇一捺急緩有節,上下左右開合有章,無拘無束,自然天成。不激不疲,又不野不驕,更不媚不庸,書寫者是藝的享樂,觀賞者是美的享受。
徐森榮擅長釘坐和馬步徒手懸肘楷書、小楷。賞析他的小楷,古樸端莊,典雅醇厚,莊中顯靈氣,厚中透舒展;筆情墨性,不張不揚,氣韻適中,給人以“托物言志”之感觸;筆法、結構,疏密有致,肥瘦協調,給人以從容愜意之韻味。行草則飄逸灑脫,流暢不失遒勁,靈動中顯現蒼雄;圓中含方,柔中帶剛,奇險之下重心不移,變化之內有規有律、不失法度。觀賞徐森榮小楷、行草之作,猶如把玩古董玉器,悅目賞心!如此造詣,若無筆耕歷年,斷無此果。
徐森榮治學態度嚴謹,刻苦勤奮,為人謙虛低調,不事張揚,務實循本,拚鄙虛名;熱心公益,淡泊名利。 徐森榮從小苦練書法的感人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多,曾被稱為“車庫書法家”、“地頭書法家”、和“床鋪書法家”等。在他少年時期,老家院裡曾經有一道1.2米高,30米長風蝕土牆,他每天從牆上取半臉盆牆土,加水浸泡後,攪拌成一大盆“泥墨”,在
專用的石板上書寫練字,日復一日,寒來暑往,硬是把道土牆的土“吃”完,人送外號“寫倒牆”。
徐森榮博涉文學藝術創作,以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毅力提煉出“勇於拼搏,永不放棄,勤學多專,精益求精”的書法精神,又用書法精神引領指導諸姊妹藝術,再以諸姊妹藝術反過來滋養書法藝術,使之互為依存,相得益彰。此乃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是然也。
上善如水,至孝於心。徐森榮把濃濃感恩的情懷,飽蘸於筆端,賦予文學藝術之靈性,不間斷的在書法、文學藝術創作之間貫通游離,相互滋潤。從86年開始處女作電影文學劇本《魂系子孫》至今,創作各種現實題材文學劇本共78部(集)。作品有《心愿》、《養兒無錯》、《道是有情》、《迷途知返》、《情系桃李》、《無品村官》等。
大愛不言,以行為鑑。89年,河南鄢陵少年英雄閆瑞珍,為救落水兒童英勇犧牲。徐森榮聞訊趕路數十里,冒雨到閆瑞珍家中幫助慰問,並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不朽少年》;98年,在《信息報》上看到“幾分鐘被火車連軋三次——謝芳麗奇蹟生還”報導的江蘇省沭陽縣韓山鎮學生謝芳麗的悲慘遭遇後,即刻與時任主管領導的關喜來一行,驅車千餘里,到謝芳麗家看望慰問,伸出援助之手,並主動幫助訴求,討回公道。99年,中國住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光明日報》戰地記者許杏虎、朱穎烈士殉職。徐森榮聞訊和關主任一道,日夜兼程,終於在次日八點前趕到《光明日報》大門前。時任《光明日報》副主編汪遠平、秘書處負責人劉漢俊等有關領導專題受訪。采寫了紀實電視專題片《追尋烈士的根》。該片分別在央視、省視即時全文播出。02年,得知山區一位殘
疾“輪椅教師”桑國有40年來靠86歲老母親照顧而頑強堅守講台的動人故事後,翻山越嶺趕到伏牛山下桑國有的學校,親歷桑老師與病魔的卓絕抗爭精神,感受了偉大一位偉大母親無私奉獻的博大情懷,當徐森榮看到桑老師用顫抖的手教學生寫字的情形時,徐森榮感動了,用隨身攜帶的毛筆寫下專題片《山村師魂》(大山的脊樑)幾個大字; 97年至08年間,徐森榮用自己的稿費幫助籌建了54個業餘劇團,受到中宣部、文化部、《求是》雜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戲劇》、《當代電視》、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等表彰及報導。
從87年開始,徐森榮策劃、主持舉辦了十二屆許昌市中小學生書法大賽活動,
培養挖掘出了當地一批書法人才。
處處留心皆學問,徐森榮隨身攜帶有自己改制的毛筆和單行字帖活頁,利用任何間隙,隨時隨處都可以擠出零碎時間臨習書法,他把其他工作的節奏形式與書法形體相結合,找到了書法與文學藝術諸事物之間相通的切合點,使之相互潤澤,相互融貫,互為補充之功效。實踐證明,書法作為藝術源,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深邃內涵。涉深水者觀蛟龍----淺嘗者貫無此悟!
日月輪迴,寒來暑往,思學兼併,從未彷徨。其獨創的“八字舒筋運筆法”,是結合蔡邕的“書者散懷抱也”的理論基礎上,經過長期不斷實踐得出的,是對書法創作蔡邕“散懷抱”理論的進一步拓展和創新,對當今乃至對以後書法家感悟蔡邕書法理論精髓將起到積極作用。此理論不僅僅對體現書法家創造力的有效發揮和極好展示,而且對書法家身心健康將起到愉悅的效果。
據悉,此理論將在徐森榮所著的《八字舒筋運筆法》要略一書中詳細闡述,在此僅作點墨。從20世紀70是年代末,徐森榮書法作品便散刊於報章雜誌,其作品被中國外交部、釣魚台國賓館、台灣、新加坡、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美國波斯頓、韓國大使館文化院、印度尼西亞文化藝術宮等收藏。(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