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昕(廈門大學研究員)

徐昕,1981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85年免試為廈門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並於1988年初,免試提前轉攻博士學位。1991年獲廈門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為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後。1993年6月到廈門大學化學系工作,被聘為副研究員,被評為廈門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1995年底,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1998年起,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表面量子化學及其在多相催化與譜學電化學中的套用,提出了金屬態簇模型方法及氧化物SPC模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昕
  • 民族:漢
  • 職業:研究員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成就榮譽,發表論文,

人物經歷

1985年免試為廈門大學化學系碩士研究生,並於1988年初,免試提前轉攻博士學位。1991年獲廈門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91年至1993年,為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博士後。1993年6月到廈門大學化學系工作,被聘為副研究員,被評為廈門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1995年底,被破格提升為研究員,1998年起,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表面量子化學及其在多相催化與譜學電化學中的套用,提出了金屬態簇模型方法及氧化物SPC模型。

研究方向

表面量子化學及其在多相催化與譜學電化學中的套用。

主要貢獻

成就榮譽

1995年起,多次應邀訪問日本基礎化學研究所、分子科學研究所、京都大學東京大學等知名學術機構。並應國際著名量子化學家中遷博(Hiroshi Nakatsuji)教授邀請,以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訪問教授身份,先後六次參加由日本學術振興會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內容涉及氧化物簇模型方法、激發態理論、hyperfine 和 NMR 以及STM理論。 2000年1月-2003年1月,應國際著名量子化學家W.A. Goddard III邀請,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訪問工作。在此期間,在多相催化(甲烷無氧芳構化制苯)、均相催化(Catalytica Pt(II) 催化甲烷制甲醇)、生物體系(抗體催化水氧化至雙氧水)、納米體系(新型儲氫材料的設計、新型分子器件的設計、過渡金屬催化碳納米管生長機理)以及理論方法(密度泛函理論的新泛函、溶劑化理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

發表論文

與同事合作,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112篇,其中SCI論文86篇,包括影響指數大於6的論文8篇:Science(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4), Phys. Rev. Letters(2), J. Am. Chem. Soc.(1)。論文被他引三百餘次。任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6-2003);中國化學會理事(1998-2002);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2003-);《化學套用與研究》編委(1999-);河北大學兼職教授(1996-)。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1995);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勵基金(1998-2000);教育部首屆青年教師獎勵基金(2000-2005)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