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謨是復旦大學原英語老師。
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
簡介
徐承謨(1906——1986),字燕謀,崑山菉葭浜(今陸家鎮)人。崑山有兩位叫做“徐燕謀”的名人,一位是參與指揮著名的台兒莊戰役,大敗敵寇的抗日名將徐祖詒,字燕謀,巴城人氏,另一位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徐承謨。
生平
1906年出生的徐承謨歷經“三朝”——滿清、民國和新中國,因此他有著極其豐富的人生閱歷。民國十七年(1928),23歲的徐承謨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商學院,先後在無錫中學、上海光大附中、上海光華大學、國立湖南師範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等院校擔任英語老師,是一位德高望重在師生中有口皆碑的教授。徐承謨為人謙遜,不圖名利,不要做官,畢生之志就是教書育人,他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亦在於此。
徐承謨學貫中西,除教書之外,受高等教育部的委託,以編書為己任,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稍有差錯,以免誤人子弟。自1963年起至個世紀80年代,我國高等學校四年級英語專業教材都是由他主編的,在教育界影響很大。
徐承謨還是一位高產的詩人,工古詩,尤以七言見長,畢生作詩數千首,可惜在“文革”年代付之一炬。之後憑記憶僅得舊作三十餘首,結成《燼餘集》。民國三十年(1942)國學大師錢鐘書曾經為燕謀詩稿作序,贊其詩“不矜不草而自開生面,君詩於是乎名家,而有以自立矣”。1985年春,徐承謨復以舊稿新作結集,再請錢鐘書作序,錢鐘書說他13歲進蘇州一家美國教會中學讀書時就對徐承謨“仰之彌高”,贊其詩“年逾耄耋而齒宿意新,蘊不盡之才,徵無疆之壽”。
徐承謨在“文革”時受到嚴重迫害,曾被以“疏散”名義強行遣送下鄉,所以他對在那個時期歷盡苦難的老一輩革命家感情很深。周恩來總理逝世後,徐承謨作詩挽之,詩云:“昔在艱危日,南昌建義旗。謀猷清宇縣,談笑制熊羆。功業一人下,信誠萬國知。傾河注海淚,誰是哭其私”。周總理逝世一周年之際他又寫了一首悼念詩:“總理遺灰撒未盡,猶留一掬台灣廳。余拋江海埋深土,時激波濤發震霆。忽報四凶畀豺虎,似聞五夜泣英靈。長繩難拽口碑倒,民到於今頌不停”,表達了他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徐承謨不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也說不上有什麼特別的豐功偉績,他只是一位教授兼詩人,一位不求聞達的文化人,但他的確上得了陸家的史冊,上得了崑山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