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漢化像石

徐州漢化像石

漢代營建墳墓、祠堂和門闕並刻有畫面的石塊稱為畫像石。這樣的墓葬稱為畫像石墓,也稱為畫像石室或石槨。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距今近2000年的許多未留姓名的畫家、雕刻家在石塊上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徐州漢畫像石極少部分刻在石祠堂的壁上,絕大多數出自墓室內。目前,我國發現漢畫像石的地域很廣,但發現數量較多而又比較集中的有徐州、魯南、河南南陽地區、四川中部和陝西北部。

簡介,歷史,分類,來源,特點,分布,影響,地圖信息,

簡介

漢畫像石是漢代“生不極養,死乃祟喪”的產物。死者的後代為了盡“孝”道,用青石砌造仿照人間住宅的墓室,還有些墓空前砌有祭奠死者的祠堂,畫像就刻在墓的四壁、頂部和祠堂的壁上。豪門富戶如此,流風所及,黎民百姓爭相效仿。徐州漢畫像石墓的出現除了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有關外,還與當時徐州的自然條件有關。徐州周困多為丘陵地帶, 石材非常豐富。石灰岩質地細膩,硬度適中,便於雕刻。

歷史

徐州的漢畫像石極其豐富,發現也較早。最早注意徐州漢畫像石的是北魏酈道元,他在《水經注》一書中就有有關記載。清代晚期。沛縣古泗水畫像石就已被收存保護在沛縣夏鎮康阜樓下,後來徐海兵備道吳世熊移置徐州道署中保存,這是徐州漢畫像石收藏保護的開始。但是同治以後,畫像石雖然經常出土,卻無人問津。民國初年。張伯英常常“石刻旁蒐集到冢墓”,收集了一批包括銅山雙溝 (今屬睢寧縣)牛耕圖在內的畫像石。存於馬市街雜貨鋪。解放後。張伯英的少子張愷慈將這批畫家石及漢畫拓片一併捐獻給徐州市人民政府。
日本侵華時期,徐州淪陷,日本侵略者不僅掠奪徐州的礦產資源,還搶掠徐州的古代文物,將銅山洪樓的畫像石砸碎準備裝運,還將古泗水畫像石送到車站準備裝車,但被車站徐州裝運工深夜冒著生命危險偷運出站,轉移保護才倖免遭劫。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漢畫像石的收藏和保護。1952年成立了徐州漢畫像石徵集保管組,將散置的建橋樑、 砌廁所、壘豬圈、鋪道路以及井台上、水溪邊的畫像石收集起來,加以保護。1952年以來。文物工作者還先後科學發掘了徐州市郊十里舖、銅山縣茅村、新沂市瓦窯、睢寧縣九女墩、邳州燕子埠、占城果園、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等處完整的漢畫像石墓近20座,漢畫像石的數量已達到1000多塊。是我國漢畫像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分類

徐州漢畫像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反映,有許多是描繪墓主人生前驕奢淫逸的享樂生活的畫面。如迎來送住、鐘鳴鼎食、六博對弈、馳逐獰獵、射御比武、飛劍跳丸、馴象弄蛇、魚龍漫衍、吞刀吐火等。其中吐火表演最為驚險,一人手操喇叭狀物,鼓腮吹出熊熊燃燒的火焰,無怪乎張衡《西京賦》形容“吞刀吐火,雲霧杳冥”!

來源

秦漢時期,徐州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現了男耕女織、捕魚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場面。徐州為兵家必爭之地,“風俗勁悍”,因此畫像石中比武練力的場面也特別常見。銅山縣洪樓出土的力士圖。畫面上雕刻7個力士:左側第一人持劍執盾;第二人生縛一虎;第三人處於圖中最顯著的位置,怒目凝視,裸露膀臂,弓步蹲身作拔樹狀, 樹上宿鳥驚飛。使人聯想到“魯智深相了一相,先到樹前把直掇脫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繳著,卻把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來”的《水淋》第七回魯智深在大相國寺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第四人手執牛尾巴,黃牛於背上;第五人雙手執鼎耳,弓步蹬地,將鼎翻舉過首,後面的一人抱犢,一有執壺。畫面抓住了力士的瞬間動作,充分表現了力士拔山扛鼎的雄姿,仿佛在力士的體內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另一類是當時人們想像中的神仙世界: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 龜蛇相交)四神。有傳說中的團土造人,鍊石補天,創立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搗藥、神獸守鼎、神仙羽人,也有神話中操有不死之藥居崑崙百神之首的西王母,有為東王公 、西王母夫婦看護樹、禽、獸,隨車出行的九頭人面獸——開明獸,也有三足烏、九尾狐、九華燈、靈芝、麒麟等,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神奇浪漫的世界。

特點

徐州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以剔地淺浮雕和平面線雕為主。根據圖像表現手法的需要,又有許多變化,演變為各種雕刻技法。大大豐富了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力。其雕刻技法精湛嫻熟,用刀健勁有力。畫像石的創作雖然以刀作筆,以石為紙。但工匠們對線條的運用卻得心應手。根據不同的需要。或婉轉流暢。或剛直豪放。或粗壯有力,在堅硬的石塊上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創造了具有永久魅力的藝術珍品。結冰冷的石頭注入了永久的生命力。徐州漢畫像石古拙典雅,質樸自然,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構圖布局繁密盈滿,人物車馬充天塞地、密不透風,主體畫面以外的空白處還填以祥雲瑞獸、飛鳥祥樹。然而畫面主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取得了氣氛熱烈而有條不紊的藝術效果,成為徐州漢畫像石鮮明的藝術特徵之一。
由於畫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塊平面上繪出畫面。而後雕刻出物像,是繪畫和雕刻兩種藝術的結合。因此,我國的繪畫藝術的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從這裡窺見端倪。例如包含了裝飾圖案畫、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甚至寫意畫、連環畫等。銅山縣洪樓的一塊畫像石,畫面分四格,第一格是主人邀請三人比武,第二格四人向同一方向徐徐行進,第三格是二人持戈戟正在你來我往打得難分難解,第四格是賓主揖手告別。這些畫面無須任何文字說明,可以讓人一看就懂,將此看成連環畫的先河,是毫無牽強之嫌的。
徐州漢畫像石的另一個特點是多鴻篇巨製。這和當時這裡是帝鄉,有彭城、下邳兩個封國,皇親國戚、王子候孫聚居於此分不開的。

分布

徐州漢畫像石的時代主要是東漢,沛縣棲山、豐縣華山發現的畫像石比較早、都是西漢末和新莽時期的。徐州的漢畫像石在東漢末年就逐漸消失了。

影響

徐州漢畫像石在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日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者經常到這裡考察和研究。隨著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畫像石被發掘出來。埋藏在地下近 2000 年的藝術珍品將散發出更為燦爛的光彩。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湖東路4號漢化像石館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