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古高速公路

徐古高速公路

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公路(GZ45)是交通部規劃的國道主幹線“五縱七橫”中的“第四橫”,自東向西橫貫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廣大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甘肅、新疆等與沿海發達地區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陸路運輸主通道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古高速公路
  • 簡稱代號:GZ45
  • 連線路段: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公路
  • 特色:國道主幹線五縱七橫中的第四橫
概述,完成時間,重點工程,技術難點,

概述

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公路(GZ45)是交通部規劃的國道主幹線“五縱七橫”中的“第四橫”,自東向西橫貫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廣大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甘肅、新疆等與沿海發達地區經濟交流與合作的陸路運輸主通道之一。其中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公路是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國道主幹線的重要組成路段,也是甘肅省“四縱四橫四個重點”主骨架公路網中第三橫—牛背至猩猩峽路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項目起點位於永登縣紅城鎮徐家磨,接已建成的樹屏至徐家磨高速公路終點,終於古浪縣城北,與已建成的古(浪)永(昌)高速公路相連線。路線總長145.462Km。
GZ45永古高速公路全線設定大橋13座,長4284m;中橋16座,長984.56m;小橋23座,長641.02m;涵洞363道;隧道5處,累計單洞長43635m。(其中新建:大橋7座, 共長2868.14m;小橋4座,長120m;涵洞58道;隧道5處,累計單洞長43635m。改擴建大橋6座,共長1415.86m;中橋16座,長984.56m;小橋19座,長521.02m;涵洞305道。);新建互通式立交4處、分離式立交7處、通道39處(其中通道橋7座,通道涵32座)。改擴建互通式立交4處、分離式立交9處、通道151處(其中通道橋61座,通道涵83座,天橋7座),渡槽17座。全線設定了完善的交通工程及安全設施,並設匝道收費站8處(其中4處為改擴建,4處為新建)、服務區2處、養護工區3處、管理分中心1處、隧道管理站4處、華藏寺停車區1處。
本設計概算總金額為6,160,128,019元。其中第一契約段1,086,126,040元,平均每公里造價20,445,110.31元。第二契約段1,145,738,251元,平均每公里造價23,351,912.83元。第三契約段概算總額為3,928,263,728元,平均每公里造價90776533.90元。

完成時間

2008.12。

重點工程

烏鞘嶺隧道群隧址區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三大高原交匯處,地層也比較複雜,沉積了不同時代的地層,出現不同期次的各種侵入岩及各個時期的變質岩,形成複雜的構造形態,上面大部分由第四系地層覆蓋,局部出露有奧陶系、白堊系地層。
同時,隧址區位於祁呂賀山字形構造西翼弧北端,屬北祁連山加里東褶皺帶,並有隴西帚狀構造系的介入改造複合和河西系的干擾影響,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相當複雜。

技術難點

1、景觀設計
烏鞘嶺地區具有高寒陰濕、雨雪多的氣候特點,志書中對烏鞘嶺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述,自然氣候條件相當惡劣。烏鞘嶺隧道群洞門設計中注重景觀設計,按照“一門一景”的理念,結合實際地形、地質、氣候條件進行洞門設計,有條件的隧道洞口處儘量接長明洞以避免風吹雪對行車安全的影響,考慮到東、西向強光對駕駛員的影響設定了遮光棚,削竹式洞門能夠更好的與地形融為一體,給人以美的視覺感受,古浪隧道採用了仿古城堡端牆式洞門,寓意古浪峽為河西走廊門戶和古絲綢之路要衝。
2、隧道穿越大型斷裂帶
烏鞘嶺隧道群穿越大型斷裂帶三處,最大的斷裂頻寬約500米,給設計及施工帶來很大困難,針對F4、F5大型斷裂帶創新採用“兩次初支+模築襯砌”的複合式襯砌結構穿越,設計中採用局部擴大斷面,增設變形縫的方案通過。
3、高地震區隧道淨空設計
永古高速處於高地震區、穿越活動性斷層F4、F12。地震區的隧道結構與圍岩密貼有利於襯砌結構抗震,應注意襯砌背後空洞的檢測;設計中考慮襯砌結構地震毀損的可能性,隧道淨空預留30cm以備結構補強,震區隧道淨空預留空間的大小應結合100年內地震的機率計算和錯動距離確定。
4、湧水、逆坡施工湧水處理預案設計
烏鞘嶺隧道穿越三疊系中等富水地層,安遠隧道穿越F9次生斷裂帶,高嶺隧道穿越160m寬的F12活動性斷層,根據地質判斷,F12為導水斷層,對施工湧水、排水做了專項設計,採取“以堵為主、以排為輔”的原則。
對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較複雜地段及根據地質勘察資料判斷前方有大型隱伏含水體地段,需根據施工開挖情況,結合超前預報手段綜合判定。查明前方地質構造及地下水的分布狀況及水量大小,根據湧水量大小、出水點、水壓等實測數據合理確定環向注漿止水或局部帷幕注漿堵水方案,並配備大功率排水機械,確保施工湧水時能夠及時排除水患。
5、隧道洞口融雪防凍技術
本項目在海拔2850m~2600m左右,根據氣象資料及實地調查,隧址區氣候條件惡劣,屬高寒半乾旱氣候,積雪冰凍期長,晝夜溫差顯著,夏季炎熱而冬季寒冷,最低氣溫達-40℃,最大冰凍深度2.0m,清代有詩“一峰紅日一峰雪,半嶺黃昏半嶺明”,傳神地描寫了烏鞘嶺氣候多變、六月飛雪的獨特景象。結合近幾年隧道洞口事故率高發,且多與隧道進出口路面結冰有關的特點,第一次在隧道進出口路面設定加溫除雪設施。
6、高海拔特長公路隧道通風設計
烏鞘嶺隧道群具有“海拔高、縱坡大、規模大”的特點,加之隧址區地質複雜、環境惡劣,通風設計將不僅直接關係土建工程的投資規模,而且還關係到隧道後期運營的安全、舒適與費用。國內一般特長隧道通風設計採用傳統模式為全射流通風或射流通風結合豎(斜)井送排風的通風模式,根據各工況需風量計算,隧道左線由煙霧來控制需風量,如採用全射流通風,洞內近、遠期風速不能滿足設計規範要求,需要考慮其他通風方式來解決隧道的通風問題。永古高速烏鞘嶺特長隧道群(4905m、6868m、6333m、3014m)穿越高寒、高海拔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不容許布設通風井。
通過對需風量計算中對污染空氣的基準排放量及遞減率、海拔高度係數、控制工況等參數的分析和研究,考慮到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及本項目的交通特點,烏鞘嶺隧道群下行線主要由煙霧控制需風量;從地形地質、環保理念、交通量分析、運營效果、防災救援系統的安全可靠性等多角度研究,並由此在國內首創採用了“靜電除塵結合射流通風”的通風方案。用此種通風方式,靜電集塵主要針對煙霧的稀釋,全射流通風主要針對CO的稀釋,這樣二者結合就能滿足隧道運營通風的要求。依託本項目的高海拔特長公路隧道通風方案研究獲國家建設部QC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