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江西省作家)

徐勇(江西省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勇,男,20世紀70年代初生於江西省上饒縣。搞過教育研究、當過電視台長、做過縣報總編。系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為江西省上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江西青年詩人、新詩教育研究專家
個人簡介,獲獎情況,詩歌觀點,部分作品,

個人簡介

徐勇,男,20世紀70年代初生於江西省上饒縣。搞過教育研究、當過電視台長、做過縣報總編。自幼酷愛詩文,迄今在《詩刊》、《詞刊》、《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散文選刊》等全國各大報刊發表詩歌、歌詞、散文、教育論文等作品數百篇(首)。部分作品入選《21世紀中國詩歌精選》、《百年中國新詩流派作品金庫》和《中國新詩白皮書》、《當代中國愛情詩選》等選本。倡導構建“新詩教育學”引起了教育界與詩歌界的肯定和關注,2001年第2期《詩刊》稱他為“新詩教育學創導者”。系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現為江西省上饒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獲獎情況

1、1988年10月,詩歌《夢》榮獲《遼寧日報》社舉辦的全國春風杯青少年文學大賽優秀獎。
2、1990年11月,詩歌《峭崖縫裡的無名花》榮獲首屆“黃河象”杯全國文學作品徵文大獎賽詩歌組第二名。
3、1990年12月,詩歌《有關一棵樹的種種猜測》榮獲上饒地區文聯、文化局舉辦的詩詞大賽一等獎。
4、1991年11月,詩歌《汲水的人》獲《詩歌報月刊》舉辦的“汲水的人”同題詩全國大獎賽優秀獎。
5、1992年5月,詩歌《又見桃花》榮獲《江西青年報》“太陽杯”詩歌大獎賽優勝獎。
6、1992年11月,詩歌《秋思》榮獲貴州省作家協會“華夏青年文學大獎賽”佳作獎。
7、1999年10月,主持開展的《新詩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課題被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領導小組確定為“全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
8、2000年第3月,教育論文《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榮獲《人民教育》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徵文一等獎。
9、2000年8月,教育論文《新時期中學政治課教學的矛盾與對策》榮獲《政治教育》全國徵文二等獎。
10、2000年8月,論文《新詩教育研究》參加《中國教育報》舉辦的“中國基礎教育回顧與展望”全國教育科研成果論文評選,榮獲二等獎。
11、2001年4月,論文《新詩寫作與想像能力》參加《中國教育報》舉辦的“作文新導法”全國徵文評選,榮獲二等獎。
12、2001年10月,詩歌《稻草人》榮獲中國詩歌學會美島杯全國網路詩歌大賽優秀獎。
13、2002年4月,詩歌教育論文《新詩:語文教育的新天地》榮獲江西教育期刊社2001年度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
14、2002年4月,《欲飛的七行》(組詩)榮獲江西穀雨詩會優秀創作獎。
15、2003年6月,組詩《欲飛的七行》(八首)榮獲江西第五屆穀雨文學獎。
16、2004年10月,歌曲《尋找》(潘期堯曲、董燕演唱)榮獲上饒市首屆原創歌曲演唱會優秀創作獎。
17、2005年10月,歌曲《常常想起一個人》(楊軍曲、王璐演唱)榮獲上饒市第二屆原創歌曲演唱會優秀創作獎。
18、2006年2月,組詩《欲飛的七行》(八首)榮獲上饒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首屆上饒市優秀文學藝術獎”。
19、2007年11月,歌曲《小桃》(揚軍曲,邱瑜、鄭承康演唱)榮獲上饒市第四屆原創歌曲演唱會優秀創作獎。
20、2009年5月,歌曲《小桃》(揚軍曲)在中國大眾音樂協會、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舉辦的“共和國六十周年優秀詞曲大賽”中榮獲銀獎。
21、2010年5月,歌曲《自豪上饒》(吳明祥曲)入闈上饒市市歌唯一候選篇目。
22、2010年12月,歌曲《常常想起一個人》(楊軍曲、王璐演唱)榮獲上饒市廉政文化歌曲創作二等獎。
23、2010年12月,歌曲《鄱湖美》(譚建曲)入闈“金歌銀曲唱鄱湖”全國優秀作品徵集活動推薦歌曲。

詩歌觀點

優秀的詩,應該像金子一樣無時不閃射出無可阻擋的光芒。這種光照得愈久愈遠,詩的生命就愈長。很長一段時間,我致力於追求“質樸而高蹈、簡約而曠達”的詩風。因為這種詩看似不著痕跡,甚至有些笨拙,卻意蘊豐富,苦心孤詣,積澱了詩人深厚的修養和功力,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思索。
這種詩歌詩魂飛升而不暗淡,詩質高貴而不從俗,思想深遂而不費解,意境悠遠而不沉寂,語氣舒緩而不乏力,句式參差而不雜亂。詩人的心態,當如長空搏擊之餘的蒼鷹兀立於峭崖之巔,一邊梳理鵰翎,一邊對來路的風雪雷電投以超然的一瞥;似衝擊峽谷之後的江流,儘管浩淼平緩,但不改初衷直奔海洋!
生活中沒有的,請到我的詩中去尋找。

部分作品

《月岩》
向一片月光奔去!向月光的輕奔去
穿過三清大道,我將與誰相會
如此漫長,仿佛遠古的一聲呼喚
我只在坡上打了個盹,鮮花開遍了山岡
那是多么令人震顫的一瞬,抿緊的嘴角
至今有著怎樣的溫暖和美!
告訴爬往峰頂的草
在它們的身後,有人被哐當哐當的列車載走
是呀,我說過那匆匆的列車
就像一陣風,將逃散的花朵一一趕進蜂房
沒有什麼不是在抵達中迷失。沒有什麼
可以讓過往的白天,怯生生地亮著
有人說昨夜看見了流星,我要告訴他:
那是時光陷進了大地
而大地是廣闊的,如果能夠
我要把哀傷留在天堂,讓幸福下凡人間
(原載《詩刊》2006年9月上半月號)
《們常常談起那個夜晚》
一個夜晚,它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
月亮,而是皎潔的月光下
找不見誰的身影
一個身影,它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
被找見,而是發現之後那個人
轉身離去
(原載《詩刊》2006年2上半月號)
《蘭亭》
是什麼讓我突然想起一個亭子
這樣低矮,這樣幽深
永和九年,我還不知自己在哪
會稽山的蘭花,已等了千年
沒有什麼比蘭花更美 沒有什麼
比蘭花開遍的涼亭更為動人
本來我的聲名更盛。只是遠去的曹娥江
不肯為我研一池墨水
告訴蘭花,我正趕來。這些花瓣,這些顫慄
讓我不攀升,也不沉淪
(原載《詩刊》2006年2上半月號)
《方向》
風帆揚起的地方,
那是我們出發的方向。
看南湖紅船,
一路劈波斬浪高歌遠航。
號角響起的地方,
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聽八一槍聲,
喚醒億萬兒女奮發圖強。
紅旗飄起的地方,
那是我們仰望的方向。
走近天安門,
心中更加堅定崇高信仰。
啊,方向凝聚力量,
我們萬眾一心共赴復興夢想;
啊,方向閃耀光芒,
我們攜手並肩同創華夏輝煌!
(原載《詞刊》2011年第2期)
《常常想起一個人》
——獻給方誌敏
常常想起一個人,
想起了他,我的全身熱血沸騰。
翻開課本,他樸素的身影越走越近。
仰望著他的身影,
我感到無比崇敬。
多少黃昏,我讀著他動人的故事,
知道有一種精神叫清貧。
艱苦的歲月里,
它是屹立的豐碑,
鑄就了堅貞的英魂。
常常想起一個人,
想起了他,我的肩上倍感重任。
打開記憶,他激昂的聲音越傳越近,
聆聽著他的聲音,
我平添無限豪情。
多少清晨,我讀著他壯麗的人生,
明白有一種境界叫神聖。
和平的環境裡,
它是高掛的明燈,
照亮了前進的航程。
常常想起一個人,
他的身上凝聚著偉大的清貧。
想起了他,
我的全身熱血沸騰。
常常想起一個人,
他的心中裝著可愛的中國。
想起了他,
我的肩上倍感重任。
(原載《詞刊》2011年第2期)
《蜀道難》
天生我材必有用,
山萬重,水萬重,
我的心中有億噸岩漿在奔涌。
多少凌雲志,
轉眼無影蹤。
我欲赴長安,長安在風中,
風中飄啊飄啊飄,我的歌喉不能歌詠。
白雲悠悠,背影匆匆,
天涯何處覓英雄,
一輪彎月掛在蒼穹。
天生我材必有用,
酒濃濃,眼蒙蒙,
我的命運被誰的手指在撥弄。
多少黃梁夢,
醒來一場空。
我欲上蜀道,蜀道在空中,
空中盪啊盪啊盪,我的彩筆無法形容。
鐘聲悠悠,時光匆匆。
人生何處不風流,
一朵青蓮開在心中。
(原載《詞刊》2008年第12期)
《由高考作文談新詩寫作》
我想既然“文體不限”並且沒有往年“除詩歌以外”的明確要求,那么寫詩意意味著一種可能。果真如此,不啻為沉悶的詩歌教學吹進一縷新風。
眾年周知,中國自古就是一個泱泱的詩歌大國,一個詩教最為發達的文明禮儀之邦,從“不學詩,無以言”的遠古時代,到唐朝科舉以詩取士,直至明清,無論廟堂抑或市井,到處是詩,到處是詩教。出口言詩,成了古代文人的“無意識”;開口唱詩,是古代大眾的一種習慣。熱愛詩歌、吟誦詩歌、創作詩歌,使他們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既然中國有著如此深遠的詩教傳統,為何我們當前的中國小教育特別是語文教育如此地遠離詩歌和詩教呢?作文不作詩,考試不考詩寫作。這種詩意的冷落和詩教的蒼白是現代高科技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中國當代教育發展長河中的一段逆流?
21世紀的大門正在徐徐開啟。21世紀是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而各國之間的竟爭,說到底是國民創造力的竟爭。江澤民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指出:“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係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所以轉變教育觀念,開發學生創造力,變“承傳教育”為“創新教育”,是強國、興國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實施語文創新教育,就必須積極吸收創新教育研究的理論成果,充分挖掘語文潛在的創新價值和學生潛在的創新因素,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自90年代以來,高考作文已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意識,鼓勵他們想像和創新。這對促進語文創新教育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當前我們的語文教育仍沒有擺脫“應試教學”的束縛,仍在“標準化”的怪圈裡打旋,導至練習泛濫、題目成災、考試頻繁等現象。標準化最大的弊端是妨礙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這種現象是根源在於高考制度。高考一直被稱為教育的指揮棒,除了選拔人才外,還對教育起著導向的作用。因此,語文高考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之日,才是中國小語文創新教育的“自由”騰飛之時。
那么,該怎樣來為語文高考“正本清源”呢?於漪、錢理群、劉錫慶等專家都主張高考只考一篇作文或者以作文為主。而筆者則認為高考除了以寫作為主外,還應增加新詩寫作內容。因為寫作的背後是閱讀、是思考、是語言基礎和文化積澱,而新詩寫作則是想像能力、創新能力、思想情操、審美情趣等全面素養的綜合體現。因為新詩是生命的跳動、心靈的自由和創造的活躍。我們於1998年初開始在江西省上饒縣部分中學小主持開展了“新詩教育”的專題研究探索,驚喜地發現,新詩寫作訓練是激發學生想像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極佳途徑。
英國詩人雪萊說:“詩是神奇的東西,它既是知識的圓心,又是它的圓周;它包含一切科學,一切科學也必然溯源到它;它同時又是一切其它思想體系的老根和花朵。”由此可見,“創造”乃是詩歌的生創和靈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詩人塔索也指出:“沒有人配受創造者的稱號,唯有上帝和詩人。”他把詩人的創造才能提高到了極點。上帝創造萬物,而詩人是藝術世界的造物主。詩人用新穎的構思和奇妙的想像,在自己的詩篇中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廣博、瑰麗、神奇的世界。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偉人、大師,諸如毛澤東、郭沫若、華羅庚、蘇步青、馬克思、泰戈爾、莎士比亞等都以其詩人的創造力,成就了其非凡的偉業,對人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英國桂冠詩人華茲華斯認為,寫詩需要五種能力:第一,準確地觀察和忠實的描繪能力;第二,敏銳的感受能力;第三,認識、動作、意象、思想和感情價值的沉思能力;第四,想像和幻想能力;第五,把觀察到的材料進行虛構的能力。這五種能力難道是詩人所獨有的嗎?不!這是一切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所共有的一種能力。
創造力既然維繫國運興衰、民族存亡,而開展新詩寫作訓練,就是有目的培養這種創造力的一種創新教育,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在學生中開展新詩寫作訓練呢?或許有人問:人人作詩,國人都變成詩人,豈不詩滿為患?筆者於此倡導強化新詩寫作訓練,並非要求人人都去做詩人,而是通過開展新詩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從而提高全民族的創造素質。即讓每一位學生都插上想像的翅膀,盡可以馳騁才思,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作一番天馬行空的“暢想”,做一次無拘無束的“遨遊”,去探索未知世界,去創造嶄新世界。當然,能因此多出幾位大詩人,甚至有人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桂冠,豈不是詩歌之幸!教育之幸!中國之幸!
“新詩教育”研究還表明:新詩寫作訓練除了具有獨特的創造教育功能外,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設精神家園及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感等方面都有著不可低估、也無法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我們要把學校辦成一所詩的學校……我想以詩的真善美來辦教育……使每個同學、先生,都過著詩的生活,漸漸擴大去,使每箇中國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過著詩的生活”。
新詩寫作訓練有著如此獨特而顯著的教育功能,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奏響學生心中的詩弦?有什麼理由不放飛學生詩歌的翅膀?有什麼理由不把詩寫作列入包括高考在內的各種考試的範圍?筆者呼籲:中國應儘快構建新詩教育體系,將新詩寫作訓練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改革語文的考試內容,突出新詩寫作地位。但願今後高考作文題年年“文體不限”,甚至把新詩寫作單獨命題;但願新詩寫作教學儘快成為今後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願每一位學生都通過新詩寫作訓練,煥發出生命的激情和創造的活力。
誠如是,我們的教育將充滿勃勃生機,我們的祖國將重振泱泱詩國的雄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指日可待。
(本文在國家教育部《中國小教材教學》2000年第12期發表後,產生較大反響,迅速被《教師博覽》、《語文學習》和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轉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