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煒

徐光煒

徐光煒教授,現為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名譽院(所)長,並擔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WHO)胃癌協作中心委員、亞太地區腫瘤協會(APFOCC)常務理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國際事務部委員等職,還曾擔任國際胃癌學會(IGCA)的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徐光煒
  • 畢業院校:上海第二醫學院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教學職稱:教授
  • 執業地點: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研究方向,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獲獎情況,著作譯作,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腫瘤外科臨床工作,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於乳腺及消化道腫瘤的診治。致力於胃癌及乳癌的防治研究,為國家“七五”、“八五”、“九五”該兩領在胃癌研究方面,早年在國內首先提出按浸潤深度及淋巴轉移範圍的胃癌分期法,曾被作為國內統一的分期標準(197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獎);開展並推廣“胃癌網膜囊外剝離”的根治手術法(1983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使我國根治性胃癌的五年生存率有較大幅度提高;率先建立了胃癌放射免疫導向手術(1993年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獎),陽性符合率達95%;近年開展了亞臨床轉移灶的導向治療研究;作為中美合作課題“胃癌高發現場研究”的負責人,明確了我國胃癌的流行因素,發現了含巰基蔬菜有強保護作用,進一步闡明胃癌的癌前疾病及高危因素在胃癌發生中的關係。目前正在開展胃癌癌前病變的干預試驗。由他負責的胃癌高發現場研究和提高胃癌療效的研究被評為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乳癌研究方面,多年來對乳癌的早期發現、診斷及普查技術進行了系列研究。早年建立了以流行病學的乳癌個體危險因素在自然人群中識別乳癌易感人群的方法(1981年北京市科技成果獎);其後,研究了乳腺不同X線實質分型識別高危人群的方法(198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獎);研製了乳癌普查車,建立了乳癌高速高效的普查系列技術(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乳癌二級預防最佳實施方案的研究,被評為部二級科技成果。近年從事乳癌亞臨床轉移灶的研究。目前正在策劃實施“全國百萬婦女乳癌普查工程”,以期降低我國婦女乳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

工作經歷

徐光煒教授,1934年出生。主任醫師,1956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療系,後分配至北京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外科從事醫療及臨床教學工作。1969年起從事腫瘤專業工作。曾於1958年9月-1961年2月參加衛生部舉辦的中醫研究院第二屆西醫學習中醫班,1984年10月-1985年10月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及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進修。

學術兼職

現為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北京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名譽院(所)長,並擔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WHO)胃癌協作中心委員、亞太地區腫瘤協會(APFOCC)常務理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國際事務部委員等職,還曾擔任國際胃癌學會(IGCA)的理事。

獲獎情況

徐光煒教授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兩次榮獲全國科技大會先進個人稱號。

著作譯作

多年來,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主編《腫瘤學》、《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範》、《胃癌》等專著6部及主譯《臨床腫瘤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