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人歌
- 體裁:歌謠
- 作者:無名氏
- 年代:徐人歌
原文,翻譯,鑑賞,
原文
【徐人歌】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
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翻譯
延陵季子呀不忘老朋友,
解下寶劍呀掛在墓前樹梢頭。
鑑賞
這首《徐人歌》,關係到我國古代的一個十分動人的故事。漢代劉向《新序·節士》記載,吳國延陵季子帶著寶劍出使晉國,路過徐國時,徐君看到他的寶劍,雖然沒有說,卻在表情上流露出想要的意思。季子因為馬上要到大國去出使,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君,可是在心裡暗自答應了。當他出使回來時,徐君已經去世。於是,他便把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而去。徐國人稱許季子的行為,便編了這首歌來讚美他。可知這是一首歌頌守信用、重情誼的歌。
歌中的“延陵季子”,即季札,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壽夢的幼子,因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所以稱為延陵季子,又稱公子札。曾於公元前544年(餘祭四年)出使魯國,後又遊歷、出使齊、鄭、晉等國,以有遠見著稱。首句中的“故”,即故舊、老朋友,此指徐君,因為已有初交,所以這樣稱他。全篇共兩句,寫季札最為動人的美德——不忘故交,即使是在徐君去世以後,仍然毫不猶豫地將當初心中默許贈劍之事付諸行動,解下十分寶貴的佩劍,用帶子把它掛到了徐君墳墓前的樹上。
守信用,重情誼,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孔子每日三省之一就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遊俠推重的“已然諾”與“言必信,行必果”,強調的也是守信。《漢書·灌夫傳》說:“夫(灌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注謂:“已,必也。謂一言許人,必信之也。”自古以來守信用的事例多得不勝枚舉。魯國尾生與情人約會於橋下,女友未來而洪水已至,他寧願抱住橋柱被淹死也不肯離去(見《莊子·盜跖》),是守信;商鞅立大木,出告示說凡是能移此木者可得五十金,一人移去,果得重賞(見《史記·商君列傳》),也是守信;東漢範式與張劭相約兩年後某日千里相訪,至期,張劭設雞黍以待,範式果然如約來到(見《後漢書·範式傳》),還是守信。而且守信又往往是與重情相關的。上述三個故事中,除商鞅守信是出於政治需要外,尾生守信是基於愛情,範式、張劭守信是源於友情。季札掛劍的故事,就是古來眾多守信用又重情誼的故事中最動人的幾個的一個。只是這一故事發生在生者與亡者之間,又因為採用的是極為簡潔生動的口語且又深情流注,因而留給人的印象似乎更加深刻,也更加真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