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顱窩血腫清除術

後顱窩血腫清除術又稱顱後窩血腫清除術,屬於神經外科/顱腦損傷手術/顱腦閉合傷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顱窩血腫清除術
  • 外文名:Removal of hematoma from posterior fossa
  • 別名:顱後窩血腫清除術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

手術名稱

後顱窩血腫清除術

別名

顱後窩血腫清除術

分類

神經外科/顱腦損傷手術/顱腦閉合傷手術

ICD編碼

01.3902

概述

顱後窩血腫比較少見,約占顱腦損傷的0.2%,占顱內血腫的2.6%。顱後窩血腫既可發生在硬腦膜外,亦可發生在硬腦膜下和腦內,但以硬腦膜外血腫最為多見,並可伴發橫竇上方的枕部血腫(騎跨性血腫)。損傷多由枕部著力所引起,並伴有枕骨骨折,骨折線常跨越橫竇或竇匯。硬腦膜外血腫出血多來自橫竇、竇匯、腦膜血管、乙狀竇等。硬腦膜下血腫主要來源於小腦表面的血管或注入橫竇的靜脈,亦可來源於橫竇和竇匯的損傷。小腦內血腫多因小腦半球挫傷所引起。血腫以單側者多見,但亦可見於雙側。各種類型的顱後窩血腫如所示。顱後窩血腫約有1/3合併其他部位的顱內血腫,尤以對沖部位額葉底硬腦膜下血腫最為多見,應予注意。

適應症

顱後窩的容積較小,對占位性病變的代償功能有限,加之血腫鄰近腦幹,故一旦診斷確定顱後窩血腫,除出血量<10ml,病人狀態良好者外,都應儘早進行手術將血腫清除。

禁忌症

對於血腫量<10ml,病人意識清楚,無顱高壓表現者,可在嚴密觀察下行保守療法。

術前準備

1.術前必須有正確的定位診斷。近年來由於影像檢查技術的進步,CT、MRI、DSA等臨床套用日益廣泛。對病變的部位及與周圍結構的關係術前應詳加分析,以便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爭取獲得最好的顯露,儘可能地避開顱內重要結構,增加手術的安全性和爭取良好的效果。
2.皮膚準備,手術前先用肥皂及水洗淨頭部,剃光頭髮。
3.手術前禁食。
4.術前1h給苯巴比妥0.1g,阿托品0.4mg或東莨菪鹼0.3mg肌注。

麻醉和體位

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病人取側臥位或側俯臥位。

手術步驟

1.切口 如為單側硬腦膜外或腦內血腫,可行同側枕下中線旁垂直切口。如血腫位於中線或雙側以及硬腦膜下血腫時,則行正中垂直切口,切口應超過枕外粗隆,或枕下弧形切口。遇騎跨性血腫時,可用向幕上延伸的中線旁切口,或將正中垂直切口在幕上做向病側延伸。
2.將枕下肌肉向兩側邊電凝邊剝離,用顱後窩牽開器牽開切口,探查有無骨折線存在。
3.先在枕骨鱗部靠近骨折線處鑽孔,並用咬骨鉗逐漸擴大使之形成一骨窗。亦可先在血腫周圍做多處鑽孔,而後再用咬骨鉗將各骨孔間咬斷,將枕骨做游離骨瓣切除。骨窗大小可按血腫的範圍而定。
4.見到硬腦膜外血腫後,清除血腫的方法與幕上硬腦膜外血腫相同。
5.清除血腫後要徹底止血。對硬腦膜上的出血,電凝止血即可。如為橫竇損傷,止血方法參照靜脈竇損傷的處理。
6.如清除硬腦膜外血腫後,見硬腦膜下呈藍色且張力仍高時,則應將硬腦膜呈放射狀切開進行探查,如發現硬腦膜下血腫或小腦內血腫,則予以清除。
7.硬腦膜是否需要縫合,應根據血腫清除術後小腦的腫脹程度而定。為了防止術後腦腫脹對腦幹的壓迫,多採用不縫合的枕下減壓術。
8.仔細止血後,縫合切口。

術中注意要點

1.要注意橫竇損傷後形成的硬腦膜外騎跨性血腫,不可僅將幕下血腫清除而將幕上血腫遺漏。
2.在未準確判斷是否為非主側橫竇之前,不可輕易用橫竇結紮法止血。

術後處理

除一般常規處理外,最好置腦室引流。

併發症

術後通常最早出現亦最嚴重的併發症是顱內出血。常見的原因是術中止血不徹底。並發顱內出血的病人,或術後遲遲不清醒,或清醒後出現淡漠、嗜睡、頭痛、嘔吐、癲癇發作或再昏迷等。顱後窩狹小,術後出血、水腫,其後果嚴重,故術中止血應特別仔細。椎動脈、小腦下後動脈腦幹支和基底動脈損傷者,腦幹缺血,後果更為嚴重。因此,術後無特殊原因長時間不清醒或意識好轉後又逐漸惡化,並出現顱內壓增高徵象如緩脈、血壓升高,或出現新的神經症狀者,應引起重視,要高度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有條件時應及時做CT檢查,一旦確診應立即手術清除血腫。手術愈早,後果愈好。
任何腦部手術,幾乎不可避免地均要發生腦水腫,但其程度和範圍有所不同。術中儘量減少損傷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術後頭位抬高,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證供氧,套用脫水藥物、激素、大劑量維生素C和細胞活化劑,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高熱、癲癇,必要時降溫治療,均有助於減輕腦水腫。
硬腦膜和肌肉縫合不嚴,術區包紮不緊,可致腦脊液漏或假性囊腫,可致顱內和(或)術口感染、術口不癒合,處理十分困難。一旦發現,應及時縫合漏口。
後組顱神經損傷會引起聲音嘶啞、嗆咳和吞咽困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