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韓北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西南部,屬東經120°15′,北緯36°12′,距離紅島街道辦事處相距3.5公里,東鄰後陽村相距1.5公里,西肖家村相距1公里,北靠東風鹽場。紅島街道三面環海,通過岙東路與馬戈莊及城陽區各街道相連線,還有肖家南的環海高速公路,通過跨海大橋,直達青島市區,交通極為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韓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介紹,地理位置,周邊環境,自然資源,村落來歷,歷史文化,衛生方面,
介紹
後韓北村村北是100米寬的防護林及東風鹽場,村東北角是東風鹽場的釣魚台。村南和村西是農田,大部分丘嶺地,平原地只占三分之一。土質是粘土及沙土地,農作物產量平均每年800公斤。
地理位置
後韓北村位於膠州灣北部。東至李滄區、城陽區,北至膠州市,西至黃島區,南有膠州灣與青島市相望。因受膠州灣影響,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比較明顯,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溫度適中。表現為冬暖夏涼。春夏秋冬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特點,屬海洋氣候。氣候溫和益人。
春夏秋冬四季時令很準,每年的6——8月份最高氣溫不超過34度,最低氣溫也在零下8℃左右,氣候適宜。紅島人有句古語:千難萬難不離嶗山,嶗山好不如小陰島(紅島)。這說明紅島的地理及氣候多么益人。
周邊環境
後韓北村的周邊環境:村東200米處有鋁製品廠投資興建50多畝地的養魚池,專供遊人垂釣,其樂無窮。村北是青島市市北區投資建的工業園,西北角有一處中學。村南靠環海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後韓北村住戶710戶,人口1737人,原有土地1155畝,其中可耕地877畝,人均土地0.48畝,水庫海灘18.8畝,防護林占地100畝,路旁造林59.2畝。
後韓北村人口多土地少,解放前農業產量很低,因此就靠漁業、鹽業、運輸業收入維持生活。膠州灣是青島市的深水良港,約600平方公里。膠州灣內盛產魚蝦貝類等海產品,並遠近聞名。膠州灣產的蝦米、蝦皮最有名。蝦米又是後韓北村幢網捕撈的秋蝦、鬍子蝦加工的蝦米最好,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還有幢網春天捕撈的末合也很有名。幢網作業有一定的海域,有東溝子、小洪、尖兒山、沙頭、毛島東、毛島南、安家埠、鱉灣,這些海域是幢網作業的好地方。
自然資源
膠州灣內水產品極為豐富,紅島漁業比較發達海域內盛產的牡蠣,黃瀾蛤蠣、海蠣,個大肉肥味美。主要海產品有鮁魚、刀魚、鱔魚、章魚、梭魚、片口魚(牙片魚)、鯝眼魚、青板(眼子魚)、梭子蟹、青、紅蓋蟹、海蠣子、泥蚶、貽貝(海紅)等,特別是蝦米、蝦皮、海蜇皮、最讓食客喜愛。
村落來歷
後韓北村現有住戶710戶,姓氏有:韓氏、劉氏、李氏、肖氏、趙氏、王氏、矯氏7個姓氏,其中韓氏住戶最多,共654戶,余者6個姓氏,僅為56戶。
後韓北村根據族譜記載,永樂二年(1404年)韓氏祖先從雲南遷至魯東,即現在的陰島。當時兄弟四人。而我始祖為長支,一居膠南王台、一去膠北今韓家村,去萊陽一支移居遼寧福州縣,唯我始祖獨以膠東之海島為樂土(就是今天的紅島)。謂:此島屏山環海,孤懸天末,卜居於此,可遠兵燹,安子孫,永無變遷之患。始祖鹹文遷來時居住在現在的邵戈莊,到了三世來此定居,立村順治年間,韓氏一支又在村前立村,自此分為前韓家村、後韓家村,至今已有二三十代。
李氏祖一世,自永樂二年從雲南至即墨南鄉,現嶗山曲戈莊,後三世祖李旦遷來後韓家村定居,至今有二三十代。趙氏族可台兄弟二人,清初由萊陽遷至即墨南鄉,一住中華埠,一住陰島韓家村,至今13代。(其它姓氏無文字記載,哪年遷入無法考查。)
以上所述,大部分姓氏都是從雲南遷來,但原籍是否雲南,據即墨水文史館記載,我韓氏祖河南彰德府人氏,宋代金人南侵避亂江南,後遷雲貴之交。明永樂二年,由雲貴之交遷即墨縣陰島居住。可參閱《追根尋祖烏撒衛》一書,當解我輩對先祖為何遷居雲貴高原,又如何萬里跋涉遷居陰島之疑也,因文太多,不便一一述說。
後韓北村立村後韓姓、李姓、劉姓、馬姓 四個姓氏,當時馬氏家族最富裕,但後來絕後,其它姓氏陸續遷入。
紅島街道解放前是青島市陰島特別區,在馬戈莊前張家沙處立有一石碑,解放後,屬即墨縣陰島區。後韓家村是個很大的自然村,後成立韓家鄉。韓家村分為四個村,1965年合作化,合併一個村。1961年,又分為二個大隊,即後韓一大隊,後韓二大隊。1984年更名為後韓南村、後韓北村。
歷史文化
著名家族的興衰沉浮:明末清初,本村有一馬氏家族,在本村最富有,地多產業大,日子過得非常興旺,收穫莊稼打響場:場園地鋪木版,騾馬脖掛鈴鐺,跑起來響鈴叮鐺,遠傳四方,名曰打響場。但好景不長,韓氏請來風水先生,將後廟遷至村東,共建三座廟,“品”字形,前一後二排列,娘娘廟在後,右面是三官廟,左面是郎君廟,廟的地理位置壓住了馬頭,後來,馬氏日子日漸衰落,以至斷了後代。
歷史人物事跡和貢獻:1875年,(同治十三年),韓氏十六世孫韓首全,字複方,是欽賜翰林,回鄉祭祖,在本村祖廟前,建造大門樓,火池門前左右壘起旗桿座,豎起高10米的大旗桿,掛上樓斗(顯示官職)。門樓前掛一匾,上書“韓氏祠堂”四個大字,下書“十六世孫複方敬立”。年號為同治十三年。翰林回鄉祭祖時,給全字輩往下續了二十輩,即全、以、高、明、德、通、章、亨、大、功、金、聲、由、書、澤、繼、志、本、孝、經。翰林回京後,只要經過韓氏祖廟的官員,文官下轎,武官下馬。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人侵略中國,本村的教育一度停辦。有些學生沒處上學,到1938年,韓高琴、韓高台、韓振遠三人合辦平民學校,為義務教學,校舍都是借的閒房。上述三人一生從事教育事業。韓振遠曾被選為青島市候補參議員、青島市教育理事會、膠澳場商辦事處副主任、教育局任命陰島國民教育研究會主任。
歷史上發生的事件:同治年間,韓姓與海西矯姓為了爭幢網海域打官司,經即墨縣、濟南府派員調查,最後,判定韓姓勝訴。官府下令:今後別的姓氏不準在膠州灣內張幢網,只許韓姓張幢網捕撈。此令直到解放後合作化時才改變。
1930年,在鹽業上,我村鹽場產量最多,參加當時膠澳鹽場聯合會當時食鹽主要出口日本,當時的會長是即墨縣南萬村的萬耀卿。當時欠日本商人的食鹽,萬耀卿即向青島地方法院控告。後韓家的灘戶不服,便派代表韓高宅、韓高溫二人到濟南找當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 訴苦,韓當即答應過問此事,過了不長時間,山東省政府派人到南萬村查封了萬耀卿的家和鹽場,並下令通緝萬耀卿。萬害怕出大事,遂即撤消了控訴,此事本村灘戶勝利結束。
1927年,我村成立民團(大刀會)組織,團長劉光有,團部設在劉氏祠堂,人數大約二三十人,有次與即墨的大刀會聯合起來,攻打馬戈莊鹽警隊,互有傷亡,鹽警隊敗走。後來,又聯合即墨大刀會攻打即墨城,即墨城警衛隊派騎兵戰敗大刀會,大刀會由此散夥。青島市政府也未追問,只是收繳了他們的大刀扎槍完事。
5、歷史上的傳說:明末清初,韓家村東北角就建有廟宇,到順治年間,韓家村住戶有韓姓、馬姓、毛姓等多姓居住,惟獨馬氏家族日子過得富裕,韓氏家族不服,便請風水先生看地理。經風水先生指導,將村後廟宇遷至村東頭,就能壓住馬頭。要建廟宇需要大量木材、石料,村民都發愁 。有天早上,有一村民說他晚上做了一個夢,說郎君爺給發來大批木材,在東北港內,是海潮飄上來的,要我們建廟。村民們都跑去看,果然是真的。大家一齊跪下磕頭朝拜。從此,此港便叫郎君港。木材全是元木,直徑在0.50米以上。即時動工蓋了三座廟:娘娘廟 、三官廟、郎君廟,壓住了馬頭。從此,馬氏家族衰落,直到絕後。
解放前,我村村民在冬閒時,組織戲班,主要唱梆子戲,也就是自娛自樂。每到春節,跑旱船,跑高蹺,敲鑼打鼓,自編自唱,一直到農曆正月十五。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勞動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人。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我村有秧歌隊,歌舞劇團經常演出。我村的歌舞劇很有名氣,經常應邀到外村演出。民眾有個說法:韓家的劇,西大洋的戲,肖家的台子很不立(很好的意思)。現在,每逢節日,婦女組織也經常演節目,做健身操,到夏季還組織納涼晚會。
我村有兩處特色建築,一是:耶穌教堂,1911年(清統治三年),德國人占據膠州灣,為進行文化侵略,在本村后街北側建耶穌教堂一處,建築面積93.81平方米。現在保存完好。二是:韓氏祠堂,此建築也很特色,青磚小瓦大出檐,純屬古??築。
解放前,因生產力低下,農漁業生產工具落後,因而,農漁業產量很低,農作物產量每畝百斤左右,加之各式各樣的苛捐雜稅,老百姓無法生活。逃荒要飯、打短工、做長工,苦度歲月,受盡苦難。
解放後,共產黨領導農民翻了身,實行土地改革,農民有了土地、漁船等工具,組成了互助組合作社,生活水平、經濟收入一天比一天好。特別是1978年以來,後韓北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奮勇前進。土地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發揮村民的積極性,村民再也不只靠農漁業生產,大顯身手向多方面發展。有搞商業的、水產品加工業的、運輸業的。我村現有水產品加工廠二家,水產養殖10家,採石場3家,民營企業青島鋁製品廠,固定資產6000萬。2002年,上繳稅金150萬。塑膠製品廠固定資產100萬,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我村人均收入4100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全面展開。文化教育、環境衛生不斷改善,村民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斷提高。2000年,利用暑假,在青島鋁製品廠經理韓平德倡導下,聯合後韓南村、前韓村、後韓北村四方投資55萬元將韓家國小徹底改建,將學校改建得煥然一新,增設微機室。2003年3月購進電腦30台,達到城陽區國小一流學校水平。2002年,我村投資8萬元將幼稚園拆除重建,購買了電視機及兒童學習玩具,使兒童改善了接受教育的環境。2003年3月,成立了後韓家老年人協會,組織老年人學習、娛樂,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每到老年人生日,協會都送去一個大蛋糕,每逢年節日給老人送禮品,老人非常高興,感謝村兩委和老年人協會對老年人的關心。
衛生方面
我村有衛生室3處,基本達到小病不出村。環境衛生,設有30處垃圾處,每天有專車清掃,計畫生育方面,村分管負責人經常走門串戶宣傳,定期檢查,近幾年,沒有出現計畫外生育,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九,死亡率千分之十一點三。最讓村民高興的是2002年我村投資30萬元,拆除房屋5處,整修了東西大街及南北大街,共6000平方米,全部水泥硬化。從此,村民下雨天再不走泥濘路了,也不擔心孩子上學去不了。今年又投資20萬元整修後韓北村南大街,東西長570米,水泥硬化,現已動工,10月底完工,實現了村民多年的願望。
水利方面:解放前,農業方面靠天吃飯,人畜飲水也靠村西頭一眼井和村東南央一眼泉子。遇到旱天,吃水困難,都要到井邊泉子邊挨號取水。解放後,興修水利,現有塘壩水庫5處,打井一眼,吃水沒有問題,並利用塘壩水庫解決農田用水。1991年,我村投資10萬元在村東南開挖大口井,修上水池,鋪上水管,讓村民吃上乾淨的自來水。2002年,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又投資32萬元在全村內鋪設上新的自來水管道,村民吃上了衛生、方便的黃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