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集村(山東梁山縣梁山鎮下轄村)

後集村(山東梁山縣梁山鎮下轄村)

後集村位於梁山縣縣城中部,梁山北麓,是梁山縣縣城駐地。村莊面積1.5平方公里,覆蓋大部分縣城。人口40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集村
  • 所屬地區:山東梁山縣梁山鎮
  • 面積:1.5平方公里
  • 人口:4000餘人
由來,歷史,特產,名人,古蹟,

由來

北宋末年,宋江等領導的起義軍在水泊梁山聚義,後集於梁山北麓。起義軍曾在此安頓眷屬,成為後寨。後由毛氏建村,多在梁山後經營店鋪,故名店子。明朝永樂年間,馬氏、史氏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成立集市,故改為後集。

歷史

後集是歷史上著名的古集市。這裡寺廟、戲台、商鋪、巷道、古樹,功能俱全,為魯西南地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以鹽、茶、糧、布、絲、綢、馬等貿易為主,十分繁榮和發達。明清時期,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車馬魚貫、人頭簇擁。後集村現存的馬氏家祠、三觀廟、玄武廟、蓮台寺等歷史遺蹟的碑文中,反映了昔日的繁華。後集村現存的沿街老宅旁,仍留有拴馬石柱,鎮宅石獅,殘垣的寨門,參天的古柏等歷史遺蹟。後集社區東十字路口,是昔日後集最繁華之地,有茶館、戲樓、飯店、當鋪等,至今被稱為“隅首”,意為“一隅之首”。

特產

“仁義”包子鋪的包子。清末民初,黃河故道辛屯村人趙作昌,與嘉祥縣人屈丕春同在後集姜記包子鋪打工。後包子鋪經營不善停業,轉讓給趙、屈二人。二人同心協力,苦心經營,包子鋪起死回生。他們用料精益求精,麵粉、肉餡、配料均一絲不苟。客人臨時沒帶錢,就吃了包子就走,無須記帳,下次再來仍熱情接待。遇見貧苦人家孩子,就送一個品嘗。有次一個小孩從家裡偷了一塊銀元買包子,包子鋪不但白送孩子一個包子,還領著小孩將銀元送還家長,囑咐家長別打孩子。年復一年,包子鋪越做越紅火,成為遠近聞名的“仁義”包子鋪,聲譽遍及各地。1930年代,梁山商界領袖馬振秀曾送“仁義”包子鋪“矜式一方”、匾額一塊,贈予他們。

名人

清初著名御史馬士鯤,梁山後集村人。貢生,歷任山西龍崗縣知縣、西台御史、成都知府、中憲大夫。曾負責審理康熙朝皇后佟氏之兄,依罪將皇帝親舅問斬。康熙親政後,馬士鯤明哲保身,棄官回鄉,隱居梁山後集村。後康熙南巡之際,還曾問及斬殺其母舅的“馬公”之事。

古蹟

清代“梁山營”位於今梁山縣一中附近。舊時梁山地魯西南與豫東結合處,素無縣治,土匪多如如毛。清代在此置梁山營,負責東阿、東平、壽張、鄆城、汶上五縣軍務,主要防止匪患和震赫百姓。梁山營占地50餘畝,建有有營房、府街、演武廳、關帝廟、戲樓等建築。都司官員閱邊時北至東昌(今聊城),南至曹州(今菏澤),西至范縣,東至兗州,屬朝廷直轄。梁山營實授官員多為武舉出身的旗人榜眼、探花、進士等,也有行伍出身的漢人,戰時也曾起用地方名流富紳。清末朝廷內外交困後,對梁山營無暇顧。宣統年間,每天僅在子、寅、亥時鳴放3聲定更炮,對匪患已不足震赫了。辛亥革命後,梁山營撤消,兵員散去,最後一任旗人都司官在當地富紳護送下回京。梁山營結束了它200餘年的歷史。
馬士鯤隱居後集村後大修祖祠(元朝初期一位姓馬的蜀郡太守所立,其有六子,故有長支、次支、三支等六個分支),民國時期受戰亂影響大部分石碑已經被損壞,解放後尚存殘址。文革後數量龐大的馬氏族人重立石碑,十分重視保護族譜,祠堂內歷年來香火不斷。現存遺址馬氏家祠已於2011年評為梁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