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後金統一漠南蒙古)

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

後金統一漠南蒙古一般指本詞條

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是後金天聰二年至九年(明崇禎元年至八年,1628—1635年),後金軍攻滅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的作戰。

十七世紀初,建州女真興起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控制了女真各部。天聰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極率大軍西進,多爾袞從征。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面對勢力遠勝自己的後金軍,林丹汗無奈之下從歸化城驅人畜十萬西渡黃河逃走。大勢已去的林丹汗部眾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兩年後在青海打草灘病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與岳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眾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版圖。

基本介紹

  • 名稱: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
  • 地點:漠南蒙古、青海
  • 時間:1628至1635年
  • 參戰方後金、察哈爾蒙古
  • 結果察哈爾降服,漠南蒙古歸屬後金
  • 主要指揮官皇太極多爾袞林丹汗
戰爭背景,蒙古方面,後金興起,林丹孤立,戰爭起因,戰爭經過,初徵得勝,再次西征,林丹敗死,戰爭結果,戰爭評價,戰爭影響,

戰爭背景

蒙古方面

明朝後期,蒙古諸部活動於長城以北的遼闊地區。按其遊牧區域,以大沙漠為限隔,分稱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亦稱厄魯特蒙古)。察哈爾部屬漠南蒙古,駐牧於插漢兒(察哈爾,蒙古語為"邊地"),因此定部落名為察哈爾。其首領林丹汗元太祖成吉思汗後裔。其他各部分處不同地區,遂形成敖漢、扎魯特、蘇尼特、鄂爾多斯等九部。林丹汗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即汗位後,欲復祖業,著手統一蒙古各部,一度強盛,把漠南蒙古諸部置於統治之下。被征服的各部不堪忍受其統治,紛紛投後金請求庇護,引起林丹汗的恐懼與忌恨,遂與明廷聯合抵抗後金。努爾哈赤對蒙古諸部採取分化政策,先後同科爾沁扎魯特諸部通過聯姻等手段,結成軍事政治同盟,仍未能制服林丹汗。
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從事遊牧的畜牧業經濟,政治上處於互不統屬的狀況。各部落封建主之間,為了掠奪牲畜、土地和財產、爭奪統治地位,常常發生矛盾,互相殺戮、征伐,他們為了獲得後金政權實力的支持,保護自己,壯大自己,免於為對方所統治和奴役,16世紀起就紛紛和後金政權建立聯繫。

後金興起

努爾哈赤崛起後,對蒙古各部採取了既不同於中原漢族皇帝,也不同於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他用編旗、聯姻、會盟、封賞、圍獵、賑濟、朝覲、重教等政策,加強對蒙古上層人物及部民的聯繫與轄治。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春,後金在寧遠之戰失敗後怨恨內喀爾喀陰助明朝,乃第二次討伐內喀爾喀,內喀爾喀被打得落花流水,其領袖卓里克圖敗走西拉木倫河時遇到林丹汗,林丹汗嚴厲責備卓里克圖對自己不忠以及內喀爾喀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朝秦暮楚之事,並趁機合併了他的餘部,至此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的炒花部(烏齊葉特)不復存在。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當年十月,皇太極以內喀爾喀五部中的扎魯特部屢次劫殺後金派往科爾沁的使臣為由第三次討伐內喀爾喀,林丹汗再度趁火打劫,攻擊內喀爾喀殘部,服從者進行安撫,抗拒者被殺。林丹汗的擴張行為與正在興起中的後金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內喀爾喀五部在後金和林丹汗的夾擊下土崩瓦解,只剩下了巴林部扎魯特部。故而皇太極即位後,繼續籠絡蒙古諸部,孤立察哈爾部,並對其採取軍事行動。

林丹孤立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後金攻擊喀爾喀五部,遼東經略王在晉就認為這是後金攻打蒙古的開始,朵顏各部將不能獨自保全,而林丹也有離開故地遷往宣大的意思。以此推測林丹汗因懼怕後金攻擊而有西遷的意圖。十月,後金再次攻擊喀爾喀五部,林丹汗為奪取明朝給與喀爾喀五部的賞賜,出兵兼併了喀爾喀五部。
遼東巡撫袁崇煥認為“如今察哈爾突然兼併炒花部,這無異於後金占領山海關,今察哈爾部來京領賞的有萬人之眾,察哈爾明知大明東有後金之患,還在西部要挾我後方以滿足私慾,只要加以賞賜他們就會停止兼併。臣大體知道了他們的意圖,因而藉助對他們的賞賜以求得炒花部的存留,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賞賜,日後的禍端恐怕曠日持久。”袁崇煥出於遼東整體防禦的考慮,要借察哈爾部前來領賞之際,命他們仍停駐在五大營之後,做明朝的藩籬。明廷出面干涉引發雙方關係緊張,致使察哈爾部處於孤立局面,不得不獨自面對強敵後金。更為嚴重的是林丹汗對喀爾喀五部兼併又引發察哈爾屬部的恐慌,導致敖漢與奈曼二部於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1627年)六月間叛逃至後金,並與後金簽訂反對察哈爾的軍事同盟,林丹汗唯恐其他屬部也紛紛效仿,故而發兵乃蠻(奈曼部的餘部)、黑石炭(克什克騰部)等部,將他們一併占領,只留下了拱兔(阿剌克綽特部)一家,拱兔部駐於寧遠邊境,對察哈爾最為恭順,不過很快就被察哈爾一併兼併。林丹汗這種自撤藩籬行為加速察哈爾各屬部投奔後金進程。可見,由於對林丹汗兼併政策的不滿,察哈爾各屬部貝勒開始投奔後金,最終導致察哈爾汗庭東南與後金之間的屏障全部喪失。所以西遷哈喇慎、土默特與鄂爾多斯等西部蒙古諸部。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後金與喀喇沁的攔路虎部多羅特部被後金迅速擊潰,其部眾大部分淪為後金的奴隸。隨著兩地交通的打通,皇太極立即遣使要哈喇慎部速派人商議同盟之事。自此,後金最終掃清了察哈爾部在遼東殘餘勢力,為雙方同盟奠定基礎。

戰爭起因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秋,林丹汗與土默特部、永邵卜、襖兒都司諸部在挨不哈(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查哈乾哈達蘇木境內的艾不蓋河)進行會戰,右翼蒙古諸部被徹底擊敗。至此,林丹汗在宣大塞外站穩了腳跟,西遷取得了成功。被擊潰的哈喇慎汗與台吉寄希望於後金拯救,所以積極挑唆皇太極出兵察哈爾。皇太極採納他們的意見,決定趁察哈爾部在宣大地區站立未穩之際,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戰爭經過

初徵得勝

天聰二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事先遣人命令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部、喀爾喀等歸附蒙古各部率軍與後金軍會合,共同出征察哈爾部。接到命令的蒙古各部陸續抵達指定地點與後金軍會合。然而,與後金結盟最早、勢力強大的科爾沁部首領奧巴卻不熱衷於出征察哈爾。科爾沁首領奧巴台吉沒有按照皇太極指示,與出征大軍會合,僅率領直屬部落襲擊了察哈爾邊境數戶後,便私自返回;科爾沁其他各部首領由於沒有得到奧巴指令也紛紛錯過出征。由於人馬眾多的科爾沁部沒有前來會師,皇太極認為在察哈爾部還有一定反擊能力的情況下,孤軍深入十分危險,所以率軍只攻擊西拉木倫河流域東側的席爾噶、錫伯圖、英、湯圖四路,翌日又追擊至大興安嶺南麓就匆匆撤軍,沒敢進一步深入察哈爾境內,給其致命的打擊。皇太極從中意識到:後金與蒙古同盟“必須以主從關係為前提,而作為同盟的目的對察哈爾部採取行動也應以自己的意願為令,從而掌握所有的主動權。”
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東征西拉木倫河,侵襲已降金的阿魯科爾沁達賚楚琥爾牧地,帶走了塞棱阿巴海的部眾。皇太極親率2000名精銳騎兵趕來,林丹汗早已撤走。此外,林丹汗還殺了漠北外喀爾喀諸部派到右翼的使者,引起漠北諸部的恐慌。林丹汗擊潰了右翼的哈喇慎、土默特、鄂爾多斯等三部後,陸續遣使向明朝索取右翼蒙古在宣府、大同、山西、延綏等鎮的市賞,以及察哈爾、內喀爾喀五部原在遼東地區領取的市賞。明朝為了利用察哈爾牽制後金,經過一番討論後,最終同意將幾處的市賞全部給予,自此林丹汗控制了整個蒙古地區與明朝的貿易。
皇太極皇太極
林丹汗西遷以來,雖然取得一些軍事勝利,但卻得罪了大多數蒙古封建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離統一蒙古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當時漠西和漠北原本就不臣服林丹汗,漠南諸部則在林丹汗的打擊下紛紛東投後金。林丹汗雖獲得富庶的右翼故地,但因為戰爭和天災,畜牧匱乏,各部人民流離失所。加上塞外地區下霜時間早,田地顆粒無收,瘟疫流行,蒙古諸部幾入絕境。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爾部本身的力量,察哈爾部已經面臨國困民乏的境地,連年戰亂其兵員嚴重減耗,察哈爾每年的馬匹僅收穫四萬匹,而察哈爾部的民眾也已不滿五萬。

再次西征

皇太極看準了察哈爾部內外離心、國困民乏的機會,決定發動對林丹汗的決戰,徹底征服察哈爾蒙古。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皇太極就已經準備討伐林丹汗,在科爾沁部的勸說下推遲。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三月,皇太極決定再次大舉進攻察哈爾部,派遣使者告諭歸降後金的各蒙古貝勒,命他們統帥所部兵馬來與出征的後金軍會合。由於有天聰五年(明崇禎四年,1631年)的三窪會盟,此次出徵得到了蒙古各部的回響,喀喇沁、東土默特、喀喇車裡克部(後併入翁牛特)、伊蘇忒部、敖漢、奈曼、巴林、扎魯特、阿魯科爾沁、嫩科爾沁等部先後與後金會師。大軍集結完畢,皇太極向蒙古各部重申了軍紀,又列舉林丹汗種種欺凌各部行徑,以激發蒙古各部同仇敵愾之心。四月,科爾沁、扎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蘇特等部的台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總兵力約10萬。
天聰六年(明崇禎五年,1632年)四月二十三日,後金軍逼近都勒河(都勒者馬鋒也),皇太極遣人四處偵察察哈爾軍蹤跡,後金從察爾部逃來之人獲悉:“皇太極會盟攻打察哈爾的事情已經被林丹汗知曉,察哈爾汗因此大懼,其部在柏興地方有兩頭牛以上的民戶以及可以攜帶的人悉數都被他帶走了,舉部逃到了庫黑得勒酥地方。從大兒湖趕往此地,四月月末就能到。”四月二十六日,後金軍抵達胡喇戶地方。大軍休整三日,皇太極派遣精銳繼續搜尋察哈爾大軍蹤跡,二十七日,派遣土謝圖汗的部下前去捉拿察哈爾的士兵以了解情況,但是直抵霍爾霍林郭兒、噶海額勒蘇等地方,仍然沒有看到察哈爾的人。二十八日,皇太極通過探哨收集情報以及察哈爾降人提供情況大體判斷出察哈爾本部具體位置,於是率軍給予察哈爾部致命一擊,在進攻察哈爾之前,皇太極重申軍令曰:“首先,進兵過程中,只殺抗拒的敵軍,投降我們的一律不殺。其次,不要拆散離散部眾的家庭,不許姦淫婦女,如果有濫殺無辜以及姦淫婦女的,一律處死。”此外還頒布了其他的注意事項。二十九日,後金軍進入察哈爾境內,全力追擊林丹汗軍主力。皇太極分兵三路窮追林丹汗41天,五月下旬進駐歸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遂停止追擊,經宣府、張家口返回。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萬人。

林丹敗死

林丹汗亡命青海,逃難過程中部眾大量流失,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兩翼大總官塔什海、虎魯克寨桑投降後金。六月,巴達西寨桑等5個頭目率千餘戶投降。同時又缺少糧食,甚至到了殺人而食的地步。天聰七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林丹汗五次攻掠明朝邊境。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更是連續在三、四、五月出兵,到了閏八月甚至和洪承疇交手,都是為了獲得糧食。他在青海時,與漠北外喀爾喀的綽克圖台吉(卻圖汗)、西藏的藏巴汗康區的白利土司月頓多吉結盟,因為他們都不信仰黃教,所以被稱為“反黃教聯盟”。林丹汗試圖利用這個聯盟東山再起。可是天不假年,天聰八年(明崇禎七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灘患痘病卒,餘眾離散。
林丹汗病故後,林丹汗的遺孀們及他的兒子額哲率領餘部自青海大草灘返回河套地區,漠北外喀爾喀的車臣汗碩壘致函額哲,希望他移帳漠北。這時,皇太極於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二月命多爾袞岳托薩哈廉豪格領兵1萬,第三次遠征察哈爾。三月,多爾袞在西喇珠爾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大福晉囊囊(娜木鐘),得知額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後金兵渡過黃河,四月二十八日,後金兵趁著大霧包圍了額哲營帳,並派蘇泰之弟南楚勸降。於是蘇泰、額哲母子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帝國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也全部收歸後金版圖。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個封建主,承認皇太極為可汗,共奉之為“博克達徹辰汗”尊號。

戰爭結果

後金統一漠南蒙古後,在漠南以外的蒙古地區還有兩支較強的力量,即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後金征服和統治漠南蒙古,對他們不能不產生影響。鑒於後金強大的實力和察哈爾林丹汗抗金失敗的教訓,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採取了與後金遣使修好的政策。
自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起,喀爾喀蒙古車臣汗即遣使向後金納貢,後金亦派官員厚賞車臣汗,皇太極於盛京即帝位後,喀爾喀蒙古車臣汗、札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皆相繼進貢駝馬、貂皮和土特產品。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定歲貢,喀爾喀三部每歲向清朝進“九白之貢”(即貢白馬八匹,白駝一頭),喀爾喀與清朝建立臣屬關係,表文貢使往來不絕。與此同時,漠西蒙古厄魯特四部之首和碩特固始訐,亦遣使進獻馬匹,加強了和清朝的聯繫。

戰爭評價

  • 蔡東藩:“至察哈爾折入滿洲,長城以北,皆為滿洲所有,明已防不勝防。雖無李闖之肇亂,而明亦不可為矣。若夫滿洲太宗之獲璽,論者謂天意攸歸,故假手額哲以齎獻之。夫璽之得不得,亦何關興替?孫堅袁術,嘗得漢家之傳國璽矣,試問其果終為帝耶?然則滿洲太宗之改號稱尊,實為圖明得志,借獲璽之幸,而作成之耳。雖曰天命,寧非人事?惟清室二百數十年之國祚,由太宗之獲璽稱尊始。”
  • 滿清興亡史》:察哈爾,漠南蒙古諸部之一也。其汗林丹受明歲幣,來擾滿洲。又因科爾沁部與滿洲通好,怒而擊之。且時欲轔轢鄂爾多斯、土默特諸部。由是科爾沁與鄂爾多斯、土默特等互相連合,以防林丹。又懼其力不能敵,遂來乞援。皇太極乃命其弟多爾袞,復親率部眾至察哈爾,與林丹戰,林丹敗死。尋遣人往諭林丹妻,林丹妻感悟,率其子額哲來降,並獻元代所遺之傳國璽。皇太極既平漠南蒙古,自以為攻城略地,所向成功,國勢滋隆,人心向附,遂建國號曰清。
  • 李治亭:清太宗三次用兵察哈爾,實際上是對漠南蒙古的統一戰爭。徹底孤立、眾叛親離的林丹汗不敢交鋒,聞風就逃,直至敗歿於萬里他鄉。強大的察哈爾部滅亡,統一的障礙頓時消除,在廣闊的漠南蒙古不再存有與後金為敵的對手了。於是,分裂的漠南蒙古重新獲得統一,歸服於後金政權的管轄之下。
  • 白壽彝《中國通史》:天聰八年再次征察哈爾,始知林丹汗已病死於青海打草灘,眾無所歸。第二年派多爾袞、岳託等往收其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及其部眾。多爾袞意外地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璽。這一勝利標誌著漠南蒙古全部歸於後金統一。

戰爭影響

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的實現,擴展了後金的西部邊界,加強了後金與蒙古諸部的軍事聯盟,解除了西部的後顧之憂,為後金軍南下中原提供了條件。並且皇太極得到了自元末失傳的傳國玉璽。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認可。傳國玉璽的獲得,為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將後金改為大清提供了條件和依據。滿蒙的聯合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