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郊村(河南省林州市東崗鎮後郊村)

後郊村(河南省林州市東崗鎮後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後郊村,位於東崗鎮西北部,有480戶、1400餘人,9個村民小組,擁有土地1200餘畝,其中耕地500畝。絕大部分村民都姓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郊村
  • 人口:480戶
  • 占地面積:1200餘畝
  • 耕地面積:500畝
傅氏祖地,炒麵度荒年,民兵“氈帽頭”,“傳家寶”傳承淳樸民風,地圖信息,

傅氏祖地

據林州傅氏宗親聯誼會提供資料顯示,林州傅氏高祖可追溯到金元時期傅宵爾。傅宵爾原居住在東崗鎮大井村一帶,因逃避戰亂,舉家遷至人跡罕至的後郊村一帶。六百餘年,從後郊村遷出的傅姓或散居或聚居於林州市及周邊地區,有的更以傅字打頭設立村名,如姚村鎮付家河,合澗大付街、小付街等。據1990年出版的《林縣誌》統計,傅姓在林州姓氏排名中位列第十位,總人口一萬八千多人,輩份最大的十八世,輩份最小的已經衍至二十八世。
嘉慶二年的《傅氏族譜》記載:原是山西太原小興州紅銅縣城中人也。自唐太宗武德三年,奉旨遷民下戶。有祖傅氏長曰昊、次曰顓、三曰嚳,弟兄三人,同領居家男婦一十二口,移於柳泉社第一圖大井莊花園口居住。自大金興勝,國家征伐,被兵衝散迷失無蹤。惟有一祖俗名傅氏小兒攜妻石氏,逃匿於後郊石門溝居住。迨至洪武初年逐滅。干戈寧靜,平定山河。又至洪武二年,復遷甫於任村社第一圖盧家寨入籍下戶。乃生三子,長曰豐、次曰允、三曰勝。“據我們考證,林州傅氏高祖是付宵爾,但早在唐武德三年,傅氏先祖從山西小興州遷至林州,繁衍生息。”林州傅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傅仁傑說。
2005年,山西平陸成立了世界傅氏宗親聯誼總會。為了聯誼傅氏宗親,開展尋根溯源研究工作,增強宗親凝聚力,林州傅氏宗親聯誼會於2009年3月成立。在聯誼會的倡導下,2010年4月,首屆“根在石門”林州傅氏宗親祭祖大典在後郊村舉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炒麵度荒年

後郊村在過去是交通要道,至今遺留有通往山西的古官道。我市許多“驢友”常從此處出發,沿後郊村——王母祠——王目村——古城村野外徒步旅行。自古地處交通要道的村子都不會貧窮,後郊村也不例外。後郊村分為老莊和新莊兩個部分,其中老莊為石塊建房、石板砌道,而新莊為磚瓦結構,呈現兩種不同的建築風格。“隨著人口繁衍和地勢影響,老莊容納不了太多人居住,一些兄弟多的人家,分家之後就另尋新址建房,新生代都到新莊住,一些老人在老莊居住。老莊的石房、石路就保存下來了。”村支書付傑林說。
後郊村的石道中央為三十厘米寬的長條石板鋪砌,石板兩邊是石條護肩。沿著石板路行走,記者發現一處與眾不同的石屋。據村民介紹,這處石屋從外看是三座獨立的小院,但內部是相互連通的,大大小小有四十多間房屋。相傳,這個石屋的主人小名叫土培,家境殷實。有一年,後郊村遭遇災荒,村民們相約外出逃荒。在大家準備啟程的時候,土培攔住大家說:“我想蓋幾間房子,大家都留下來給我當工人吧。咱們吃炒麵、喝稀粥,總比外出逃荒強。”蓋房過程中,土培也不催促村民們趕工期,每天都是炒麵、稀粥充足供應。只等到災荒過去,土培才讓村民們停止修建房屋。

民兵“氈帽頭”

在戰爭年代,後郊村一帶活躍著一支二三十人的民兵隊伍,他們頭戴“氈帽”,經常夜間放鞭炮,騷擾駐紮在水冶一帶的日軍,配合大部隊作戰。解放戰爭初期,民兵隊長付紹增觀察到通往後郊村的大路上多了車轍,分析國民黨反動派有可能採取軍事行動,於是提前通知當時的地委書記崔廣華轉移。果然,第二天國民黨大軍開進後郊一帶搜捕中共地下黨。 民兵“氈帽頭”的發展離不開後郊村紅色商人付日旺的大力支持。付日旺長年經商,解放前主要活躍於天津、邯鄲、石家莊一帶,為太行山區的抗日武裝提供物資幫助。由於地利的原因,平津戰役時,林州周邊解放區提供的軍糧、軍鞋都要集中到後郊村,然後統一送往前線。由於當事人逝世,記者此行僅能從他們後人的回憶中拼湊當年的事。

“傳家寶”傳承淳樸民風

一塊古碑和一棵家槐樹見證了一個山村的淳樸民風,並成為這個村的“傳家寶”。“古碑和家槐樹最近被村委會列為‘村級文物’,被保護起來。”8月3日,林州市東崗鎮後郊村黨支部書記付傑林告訴記者。
這塊古碑鑲嵌在後郊村村民付王果家的牆壁上,石碑附近有一棵家槐樹。石碑不足1平方米,刻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石碑上刻著這樣的文字:“嘗思前人培養此樹,爰為鄰里瞻其茂盛,行商就其陰濃。”碑文里記載了這樣的故事:後郊村付欽然、付義然兄弟二人於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栽種一棵家槐樹。道光十八年,付義然的孫子付九群為了維持生計,欲賣掉這棵樹,換取口糧以顧命。然而此樹為兩兄弟共有,同樣擁有產權的本家人不同意,原因是如果這樹沒了,鄉鄰的飯市就沒了,走累了的商人也沒了歇腳的場所。為了保住此樹,也為了幫助付九群渡過難關,付文相、付寬宏等29位鄉鄰捐錢3500文買下付九群的產權充了公。自此,這棵樹作為村裡的共有財產保留下來。
70歲的付仁傑老人說:“刻碑人名叫付九開,是我爺爺的爺爺。我想當時之所以要刻這塊碑,一是為了在村中留個見證,二是為了讓後世的子孫們記住這件事情,記住那些與人方便的人,記住村民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的高尚品質。可惜,40多年前這棵家槐樹被毀。村民們為了傳承先輩的傳統,又在老地方栽種了一棵家槐樹,現在已經長成胸徑1米、高10多米的大樹了。”
該村黨支部書記付傑林告訴記者,後郊村是擁有上千年歷史的村莊,付姓族人千百年來一直沿襲著先輩們樂善好施的淳樸民風。商人、行人走到此處,熱心腸的村民總會送上茶水和飯食給他們解渴充飢,村里人更是互相幫助。民國初年,後郊村遭遇災荒,村民們相約外出逃荒。家庭殷實的付土培攔住大家說:“我想建幾間房子,大家都留下來給我幫工吧。咱們吃炒麵,喝稀粥,總比外出逃荒強。”建房過程中,付土培不催促村民們趕工期,每天都是炒麵、稀粥充足供應。直到災荒過去,付土培才讓村民們停止修建房屋。
這種淳樸民風到今天依然如此。余秋枝是一位退休女教師,就住在家槐樹附近。她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村民說,這些年她至少幫助了村裡的兩戶困難戶,每戶資助2000元錢。但是,具體是哪兩戶村民,她從不對別人透露。

地圖信息

地址:安陽市林州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