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辛台村
- 別名:後辛台
- 行政區類別:建制村
- 所屬地區:瀋陽市于洪區平羅街道
- 地理位置:北緯41°54′42″、東經123°16′03″
- 面積:2.03平方公里
- 人口:1100人
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地形地勢,氣候特徵,自然資源,人口民族,農業生產,交通,村名史話,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後辛台村位於平羅街道辦事處駐地以西偏南,北緯41°54′42″、東經123°16′03″。距街道辦事處駐地6.5千米。東與上三家子村相鄰,西、北與遼寧省馬三家勞動教養院毗連,南與前辛台村接壤。
地形地勢
後辛台村屬下遼河平原。地形平坦而開闊,海拔約40米。
氣候特徵
後辛台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乾冷同期、光照充足、降雨集中。年平均氣溫為7.5℃,最冷是1月份,最熱是7月份。年平均降水量約為65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52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7%。
自然資源
後辛台村土地總面積約2.03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約2650畝。
人口民族
後辛台村共有340戶1100口人(2018),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居住民族主要為漢族。
農業生產
後辛台村以塑膠大棚種植蔬菜、水果、鮮花為主。種植品種有西紅柿、黃瓜、芸豆、油桃、生菜及百合花等二十餘種,是瀋陽市最早的蔬菜保護地之一,已形成農業生產多元化格局。
交通
村名史話
早在1420年,明朝政府就為加強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修築土台子,即烽火台,當時有朝鮮族人居此,並駐有軍隊如政府辦事或外族入侵,土台子上點起煙火,就能起到信號聯絡作用。明末清初,努爾哈赤採用移族政策,將朝鮮族人移到外地,清順治七年(1650),有姓張的大戶(滿族)從吉林長白山搬到此地。當時村里只剩下滿、漢兩族四戶,即施、李、劉、張四戶,在施家的外圍開荒種地,而駐守烽火台的將軍名叫赫爾辛,就根據村子在烽火台後,將領名字的尾字“辛”,起名後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