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轉變障礙研究

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轉變障礙研究是一篇博士論文,論文作者為程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轉變障礙研究
  • 關鍵字:技術經濟學 技術進步 技術引進 技術創新
  • 論文作者:程濤
  • 導師:劉海雲
  • 學科專業:西方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館藏號:F062.4
  • 館藏目錄:2009\F062.4\1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的轉變問題。引進模仿和自主創新是後發國家技術進步的兩種方式。引進模仿節省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和試錯成本,使後發國家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實現技術進步。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引進模仿的成本會逐步增加,後發國家會轉而依靠自主創新來提高技術水平,這就是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的內生轉變機制。內生轉變機制使後發國家能夠實現持續的技術進步,最終趕超世界技術前沿國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來,世界技術中心已經發生了數次轉移,曾經處於世界技術前沿的國家被後起的國家趕超,這些成功實現趕超的國家經歷了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變。但是這樣的國家畢竟是少數,很多後發國家在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技術水平的初步提高之後,卻難以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強創新能力進一步縮小與世界技術前沿的差距。特別是在“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東亞諸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取得了經濟成長的非凡成就,被稱為“東亞奇蹟”,但是這些國家的技術進步卻一直依賴於引進模仿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在初步實現工業化之後,難以進一步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距。本文從這樣的現實出發提出了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轉變障礙假說。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相關文獻基礎上的:關於“後發國家技術進步路徑和技術進步方式”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框架;技術進步是經濟成長的最終源泉,而在引進模仿階段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會對技術進步方式的轉變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本文也參考了“後發國家經濟成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戰略”的相關文獻;後發國家的概念是建立在“後發優勢”基礎之上的,本文提出的內生轉變障礙其實是“後發劣勢”的一種表現,在已有研究“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文獻的基礎上,本文討論了由後發優勢到後發劣勢的轉變;有關“東亞奇蹟”的研究為本文提供了現實素材。 本文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以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為代表的後發國家,在引進模仿的技術進步方式下,為了追求經濟成長速度和技術進步速度的最大化,會採取政府主導的非自由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其特點是市場結構的過度壟斷和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雖然這種發展模式在引進模仿方式下可以促進技術進步,卻造成了後發國家對已開發國家的技術依賴和本國企業創新激勵的缺乏,從而形成了技術進步方式內生轉變的障礙。由於轉變障礙的存在,即使後發國家的政府認識到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採取鼓勵創新的政策,也難以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為了論證這個觀點,本文首先建立了一個兩期企業技術進步決策模型,以此來討論後發國家技術進步方式的內生轉變問題:當一國的技術水平與世界技術前沿差距較大時,該國會採用引進模仿為主的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而當一國的技術水平與世界技術前沿的差距逐漸縮小並接近前沿的時候,該國會轉而採用自主創新為主的技術進步方式,這種轉變是內生的。過高的市場壟斷程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以及政府被企業遊說等因素會導致後發國家陷入技術進步陷阱,這就是本文所說的轉變障礙。然後,本文通過一個存在TFP永久差異和技術擴散效應的增長模型,利用主要已開發國家與後發工業化國家的數據,對後發國家技術進步陷阱的存在性和決定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的結果支持了本文的觀點。接下來,本文回顧了日本和韓國技術進步的歷史。這兩個國家是東亞模式的典型代表,都經歷過引進模仿為主的技術進步階段。日本在二戰後依靠技術引進和模仿創新實現了飛速的技術進步,在某些領域的競爭力甚至強於美國,但在整體創新能力上無法超越美國,其成為新的世界技術中心的預言也變成空談;韓國的情況與日本類似,但是創新能力比同本更弱。本文從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大企業的發展歷程等新的角度,揭示了這兩個國家的技術進步歷程與其經濟發展模式之間的聯繫,進一步論證了本文觀點。 在現有的技術路徑上,面臨轉變障礙的後發國家無法進一步縮小與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距並最終超越已開發國家,而只能處於追隨地位。本文指出後發國家可以通過突破性創新克服轉變障礙,在技術水平上超越已開發國家。在明確了突破性創新的內涵及其特徵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突破性創新對後發國家跨越轉變障礙的有效性。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後發國家,本文分析了中國技術進步的歷程和面臨的轉變障礙,並就中國如何利用突破性創新跨越轉變障礙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