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烏托邦批評:《狼圖騰》深度詮釋

後烏托邦批評:《狼圖騰》深度詮釋

《後烏托邦批評:〈狼圖騰〉深度詮釋》以《狼圖騰》為批評平台,試圖建立一種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分析範疇:後烏托邦批評。作者從符號學、語言學、宗教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哲學、民俗等十二個領域全面詮釋分析了《狼圖騰》所蘊含的複雜寓意系統,力圖通過對《狼圖騰》這一充滿複雜寓意的文本的批評,還原“問題”,“讓語言還鄉”;並將文本“納入歷史的認知序列”,得以“重返現場”,“呼應並成全我們曾經的社會實踐和歷史作為,為那些朝向烏托邦的探索而長久失語的經驗找到尊嚴而得體的話語平台”。

基本介紹

  • 書名:後烏托邦批評:《狼圖騰》深度詮釋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頁數:576頁
  • 開本:16
  • 品牌:世紀文睿
  • 作者:李小江 張玉貞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811453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狼圖騰》:一本毀譽參半的“後時代”長篇寓言小說。
《後烏托邦批評》:一本將“詮釋學”和“對話批評”相結合的中國讀本。
——《後烏托邦批評》以《狼圖騰》為分析藍本,在與“後現代”、“後殖民”相結合的話語平台上,讓批評的觸角穿透“草原”文本而指向當下前沿性的人文關懷。
——後烏托邦批評既承載著血污和教訓,也承載著希望和理想:它給“熱”情潑冷水,也為“偽”善剝畫皮;在“理想”破滅的地方架起續接理想的橋樑。
心懷“烏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國讀本!

作者簡介

李小江,1951年生於江西九江。先後在鄭州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大連大學任教。曾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人類學系、美國國家自然博物館、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和日本御茶水大學性別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著有《夏娃的探索》(1987)、《性溝》(1989)、《女性審美意識探微》(1990)、《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2005)、《對話汪暉:現代中國問題——管窺中國大陸學術風向與鏡像(1990—2011)》(2013)等

圖書目錄

前言:“寓言式書寫”與“後烏托邦批評”
上篇:文本分析
1. 《狼圖騰》講述了怎樣一些故事?
2. 《狼圖騰》為什麼擁有廣泛的讀者群?
3. 《狼圖騰》是怎樣抓住人心的?——作為美學:後現代移情效應的示範讀本
下篇:寓意索隱
4. 《狼圖騰》承載著多少寓意?
5. 《狼圖騰》何以引出截然相反的情緒和意見?
小結:《狼圖騰》內外的話語空間——作為批評:詮釋與必要的“過度詮釋”
修正版後記:烏托邦之困

文摘

獻給:毛澤東時代人
———死去的
離去的
和拒絕遺忘的
……
———屈辱的
受難的
和心底有夢的
……

後記

修正版後記:烏托邦之困
“困”字很形象,人在十字架上,被囚禁的意味躍然而出。三年前,本書以《後寓言》之名先期面世,與烏托邦之困有關。這個修正版改回了原來的書名,刪略十數萬字,讓“批評”在詮釋的道路上輕裝前行。
囚禁與烏托邦有什麼關係?
作為一種意念,烏托邦是自由精神的產物,以自由的思維姿態朝向“理想社會”和“幸福生活”。烏托邦意念在人類早期文明建設中已見端倪,西方有柏拉圖的《理想國》,東方有孔子的“大同”世界……遍布世界各地的眾多宗派教義,無不凝結著或前生或來世的烏托邦理想,將“優於現在的一種信念”[拉塞爾·雅各比語]融入人間生活,直到今天。
但是,腦海中的意念一旦變成社會改造藍圖並付諸實踐,烏托邦就不再是字面上的“烏有之鄉”,它也不再是自由的象徵;相反,它被“自由”囚禁了,成為一種有明確目標、被理想嚴格規範的意識形態———20世紀席捲全球的社會主義革命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它的價值標準並不是任何建黨章程或建國綱領,而是一切左翼以及形左實右者企圖放之四海的“PC(政治上正確)”原則。
馬克思說:“我們為世界提出的新原則超出了世界自己的原則。”
“原則”超前於“實在”是一切烏托邦的基本性質,也是所有現代社會運動(如工人運動、婦女解放、民族革命、人權運動)的共同特徵。所謂“新原則”,見諸於馬克思主義學說字裡行間,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為主導性的意識形態。它與“現代性”同處一個時代,性質卻完全不同。現代性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在個人權利層面上充分展示出它的現代風采。社會主義“新原則”與資本主義運行規則背道而馳卻同樣有力且成就昭著。它的核心價值是平等而非自由,它的基本元素是群體而非個人,它與“工具理性”保持距離而更嚮往“純粹理性”的精神境界。這種原則在聖西門主義和歐文的具體實踐中初見雛形,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蔓延全球,其重要結果,就是蘇維埃政權(即一黨專權國家體制)的建立。蘇維埃的建國實踐與社會主義新原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以高度集權對應民主政體,以思想控制對應言論自由,以民族國家為單元顯示了政教合一的行政力量。但是,具體到中國,這個原則並不新鮮。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以“萬物均,百姓平”(《管子·白心》)為最高境界,以“共助主義”傳統[溝口雄三語]與社會主義運動無縫對接,以“和諧”理念有效地貼近了共產主義理想。不可否認也沒有必要否認,作為指導性的意識形態,毛澤東思想中的平等觀念與社會主義新原則不謀而合,在精神品質上屬於烏托邦範疇。烏托邦並不是現代的產物,它的出現同人類歷史一樣漫長一樣糾結。20世紀為宏大的烏托邦社會實踐提供了歷史舞台,中國是那舞台上的重要演員。當眾多烏托邦實踐以失敗或失勢而告終,中國仍然站在舞台中央———可見,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並不完全系掛在共產主義藍圖上,它的現代表現和它自身的歷史作為一脈相承,與人類精神的整體走向恰恰是一致的。
對新中國而言,社會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的組成部分,也是它的結果。新中國藉助社會主義革命整合民族力量,這原本是值得自豪的事———遺憾,自前蘇聯解體,在覆蓋全球的反烏托邦思潮中,“社會主義”與“烏托邦”的負面含義並列而出,成為一種罪錯化的讖語,讓“政治上正確”的文化人避猶不及———避,可以是逃避,如見瘟疫,不敬,遠之;也可以是策略性的迴避,表現在主流意識形態領域:說的是“中國夢”,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卻在話語世界中與“烏托邦”這個字眼劃清界限,斷絕了從“後—烏托邦”立場出發清理經驗和教訓、從容而合法地接續烏托邦精神遺產的一切進路———《後烏托邦
批評》的難產是一個證明。
曾經,“後烏托邦批評”在“後寓言”的包裝下投石問路。這書於2008年脫稿,計畫由社會科學專業社出版發行,小樣擱置年余伺機待出,卻因為“烏托邦”字樣最終未能通過審查,不得不轉交文藝社以“文學批評”式樣見諸世人。我知道,在意識形態國家,囚禁思想是比抓人入獄更要緊的事;卻沒有料到,“烏托邦”會是一個犯忌的字眼,在學術領域裡也會成為一個邁不過去的坎———可見,所謂烏托邦之困,不僅困在難以兌現的政治承諾,更在囚禁思想的意識形態氛圍中。思想囚禁通常有兩種手段:一是強制性禁言,審查制度因此而設立。另則,通過意識形態控制,久而久之,“自我囚禁”成為文化人集體修煉的內功,身在其中者不自覺間便成為自願者,自我約束,自我審查,只在書寫過程中便悄然完成了———多年來,我們身在這種困境中,突困是難的。
“後烏托邦批評”是突困的一種嘗試。
我在本書“緒論”和“小結”中對後烏托邦範疇有清晰的界定。它可以是文學批評,更是有針對性的歷史反省和社會認識;在“終結論”盛行的“冷漠時代”[拉塞爾·雅各比語],是突破現代困境以續接烏托邦遺產的一種有效途徑。
這項研究在認識論和方法論兩個方向上同時努力:從認識論角度看,為日漸匱乏的人類精神世界打開新的視閾;從方法論出發,借《狼圖騰》為分析藍本,嘗試將後烏托邦批評直接用作詮釋工具,在與“兩後”(後現代、後殖民)結合的話語平台上,深入解析當今世界和學界一系列重大問題。書中文字在“毛澤東時代”這個特殊的歷史境遇中展開,將普世性問題放在中國處境中尋找詮釋路徑,不妨看作“詮釋學”和“對話批評”結合的一個中國讀本。
詮釋是理解和解釋,它的前提是(提出和回答)“問題”。
對話批評是詮釋的一種方式,它的話語空間是開放的。
作為詮釋學讀本,書中提出了大量問題卻未必是判斷性問題,其目的不在尋找“正確”答案,而在啟發思維。新思路因此是自由的和開放的,從科層化的學術領域和意識形態困境中突圍,在持續追問中不斷推進。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在開放的思維空間中展示出“後烏托邦批評”的個性魅力。
在我眼裡,烏托邦是種種理想化的社會願景,它是人類精神生存的一種方式,即海德格爾說的精神之“此在”(Da-sein):只要人在,烏托邦之夢就在;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烏托邦藍圖就總在設計中。尤其今天,當所有國家都在“民族”文化的軌道上設計發展藍圖,當所有藍圖都在“理想”的旗幟下集結自己的隊伍,烏托邦的意識形態化幾乎
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後時代”結束後必然出現的新的世界潮流。拉塞爾·雅各比說的“烏托邦之死”與物質至上的冷漠時代是同質和同步的,像一個後寓言,昭示著以西方為楷模的後現代社會的終結;與此同時,在東方,“中國夢”(以及“俄國夢”、“印度夢”、“大韓夢”、“大和夢”……)的重啟,預示著新的烏托邦話語的復活———正是在這個意義
上,“後烏托邦批評”不僅是歷史詮釋的一種方法,也是認識當今社會的工具。
我在“小結”中談到,後烏托邦批評針對一切偽善行徑和說辭,祛魅,去蔽,緊跟在各種烏托邦社會實踐之後,“潑污水,保娃娃”;但它並不是政治武器。它與“烏托邦”和“反烏托邦”不在同一層面也不在同一個時間段上。於社會實踐而言,它是滯後的,與其說是社會批判的武器,不如看它是一種認識工具。以《狼圖騰》的深度詮釋為例,敘事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文革”時期的中國草原,但其鋒芒並不特別針對毛澤東時代。它的話語平台有關新中國特有的意識形態,其主要話題卻不完全是新中國的社會實踐,更多針對全球西化潮流中日見偏頗的學術走向。確切地說,這項研究的重點不在社會批判,而在解釋;其認識對象,不儘是社會主義革命中的歷史罪錯,更是當下一切“終結論”帶來的精神頹勢和難以治癒的各種意識形態頑症。
本書上篇“文本分析”,從文學和美學角度切入,著力為《狼圖騰》引發的種種爭議去意識形態化,讓“繆司”回歸詩學。下篇“寓意索隱”,從不同的學科視角深入具體問題,與影響世界發展趨勢的各種高端理論———諸如本雅明的“寓言”、托多洛夫的“對話”、羅蘭·巴特的“符號”、德勒茲的“遊牧”、賽義德的“東方”、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諾斯的“國家干預”、詹姆遜的“第三世界”、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柏林的“兩種自由”以及湯普森和曼海姆的“意識形態”等等,我看它們是學術領域中一個個自建壁壘的話語王國———直接對話,旨在衝破思想囚禁,在多元交織的越界思維中思考當今世界上一系列前沿性的學術問題。
具體的操作方法,已經呈現在本書的“詮釋”過程中,不多贅言。
有關引文和凡例,說明如下:
1.考慮到《狼圖騰》的讀者不限於學界,為方便非專業人士閱讀,注釋中就重要學者、學派和理論做了一些必要的介紹。為方便讀者隨時參閱引文出處,全書一律使用腳註;凡重複出現的文獻,各章節獨立注釋。
2.書中大量引文出自譯文。凡對照原文進行過校對的譯文或對原譯文有改動的,均標示了原文出處。
3.與《狼圖騰》作者姜戎的對話出自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兩次錄音稿,書中摘錄部分均經姜戎本人核對;其書面答問,均由姜戎本人提供。
感謝帆帶來靈感,讓我決定投入這項研究;感謝他和敏幫我校對了全部原作引文。感謝我的助手沈齊齊教授,專程赴滬、赴美核查譯文出處並協助校對。感謝小友李珂瑋不辭辛勞幫我借閱大量書籍。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郭沂紋女士和李炳青女士為出版做的前期工作。感謝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安波舜先生的支持,使本書曾在《後寓言》名下完整面世。感謝責編張玉貞女士為這個修正版所做的具體工作。
特別感謝“世紀文睿”的邵敏先生。我們相識於上世紀80年代,在新啟蒙的光照下各自有所作為。二十多年過去,不期我們在“後烏托邦批評”名下攜手合作。這是機遇,也是緣分,因為同樣的擔當和堅守,在趨向光明的尋夢之旅中留下一個有質感的歷史註腳。
李小江
2013年5月8日於北京

序言

前言:“寓言式書寫”與“後烏托邦批評”
曾經,有許多關於狼的故事,遍及世界各個角落。
“河邊的小羊”講述狼的嗜血本性,毫無同情心;“小紅帽”是說狼會偽裝善良,預示著陰謀中的兇險;“東郭先生”講的是中山狼恩將仇報,告誡人們對敵人保持警惕……“開玩笑的牧人”以血為訓警示人們:“狼來啦”是一個神聖的征戰動員令,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輕率出口的戰鬥號角。
狼成全了無數神話、傳說、寓言,幾乎難有例外地成為殘忍、奸詐、以強凌弱、忘恩負義的代名詞,因此成為人的敵人、人性的反義詞、善的對立面———古往今來,已成定論,難道有什麼可以懷疑的嗎?
《狼圖騰》試圖挑戰古老的定論,企圖為狼翻案。
這就生出了兩個有趣的問題:
———曾經,誰為狼定了案?
———今天,何以為狼翻案?
《狼圖騰》面世以來,正版書數百萬冊,盜版書不計其數,加上網上閱讀,讀者無數;圍繞著以上問題,評論亦無數,毀譽參半,各走偏鋒。書中沒有傳統的故事情節,卻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沒有誘人的愛情故事,也沒有悲情人物或悲劇性格催人淚下,卻讓眾多人愛不釋手。那瀰漫在書中的野性,好似荒原上吹過一陣強勁的雄風,於長久污濁、沉悶、張揚著奶油小生和“超級女聲”的現代中國社會,粗礪而新鮮,很有些拂塵清心的作用。
從2004年4月面世到2005年底,《狼圖騰》穩居北京圖書排行榜文學榜首,西方各家主流媒體也對此書給予報導。2005年初該書中文繁體字版在台灣面世,接著就有越南文版、韓文版、日文版和法文版……2008年英文版和德文版分別由美國企鵝出版公司和德國藍登公司在全球發行。但是,學界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幾年下來,除去圖書評論登載了一些質疑的觀點,少見針對文本進行深入分析的學術論文。④國內文學界對它不知所措,不約而同地以巨大的沉默昭示著主流文壇對它的不屑。與文壇和學界的冷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和網路上的喧囂。幾年過去,《狼圖騰》擺在暢銷書架和盜版書攤上,持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像一匹不期而遇的黑馬,不經意間撞破了主流話語的封鎖,也撞開了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大門。讀者的眼球和市場份額不由分說被它搶占了許多,讓業內寫手難免生出莫名的隱痛。針鋒相對的觀點在網上、報紙上、各類媒體中吵得不可開交,從國內吵到國外。2007年底,享譽世界文壇的“曼布克小說獎”(Man Booker Prize)首屆亞洲文學獎揭曉,在243部候選作品中惟獨垂青了這部具有“強大的感人力量,景觀恢弘,讀後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與眾不同的”《狼圖騰》,毀譽依舊各半,讀者不改初衷———可見,此書的性質不同於一般小說,在傳情的故事之外確實還有許多可以討論的話語空間。對眾多讀者而言,閱讀不僅是移情審美,更是思考的過程,因此想問:
———狼書中究竟提出了什麼問題引起人們思考?
———狼的故事裡究竟隱含著什麼東西讓人們爭論不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